搜索到2341篇“ 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相关文章
颈椎退行性疾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大量失血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前路减压融合术出现中大量失血(SIB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8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SIBL将患者分入SIBL组和无SIB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发生SIBL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SIBL 20例(SIBL组),未发生SIBL 800例(无SIBL组),SIBL发生率为2.439%(20/820)。女性、合并肺部疾病、次全切除椎体1~2个、手时间≥150 min、C3受累、手节段存在后纵韧带骨化是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发生SIB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合并肺部疾病、次全切除椎体1~2个、手时间≥150 min、C3受累、手节段存在后纵韧带骨化是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发生SIBL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鑫源郑滨顾洪闻项良碧于海龙李毅唐佩福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3-04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98例颈椎病,将后是否并发C_(5)神经根麻痹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椎间孔狭窄、是否出现脊髓内缺血信号、是否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是否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Cobb角矫正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中有30例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其中9例累及右上肢,21例累及左上肢。C_(5)神经根麻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肌肉力量康复训练,后3个月内感觉功能明显恢复,上肢肌力恢复至4级,具有生活自理能力。C_(5)神经根麻痹患者与未出现C_(5)神经根麻痹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出现脊髓内缺血信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合并椎间孔狭窄、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Cobb角矫正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椎间孔狭窄(OR=5.359,95%CI为1.619~17.733,P=0.006)、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OR=6.500,95%CI为1.995~21.181,P=0.002)、Cobb角矫正度>10°(OR=3.386,95%CI为1.189~9.641,P=0.022)、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R=3.625,95%CI为1.239~10.604,P=0.019)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容易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症状,临床医师需重点关注合并椎间孔狭窄、出现C_(4~5)节段T2信号改变、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obb角矫正度>10°的患者,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此类并发症发生。
李金超侯海燕宋佳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切除与保留后纵韧带的对比研究
陈威
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和形态分为4种类型:①连续型;②局灶型;③节段型;④混合型。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患者,手是主要治疗方式。
殷若恒刘加伟蒋伟宇蒋伟宇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局灶型脊髓损害椎管容积节段型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68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1例,女227例,年龄(46.79±10.06)岁。所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为发生组(42例)和未发生组(426例)。收集并整理所选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使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后C_(4/5)椎间隙高度[(9.05±0.44)mm]及C_(3-5)脊髓高信号患者占比[42.86%(18/42)]均高于未发生组[(8.12±0.61)mm、8.22%(35/426)],前C_(4/5)椎间孔横径小于未发生组[(3.01±0.56)mm比(4.10±0.79)mm],C_(4/5)水平脊髓旋转角度(SRA)大于未发生组[(6.14±0.85)°比(3.46±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后C_(4/5)椎间隙高度高、前C_(4/5)椎间孔横径小、C_(4/5)水平SRA大、C_(3-5)脊髓高信号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C_(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08、2.489、2.757、2.214,均P<0.05)。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95%CI:0.887~0.940)。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发生C_(5)神经根麻痹与后C_(4/5)椎间隙高度高、前C_(4/5)椎间孔横径小、C_(4/5)水平SRA大、C_(3-5)脊髓高信号有关,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李敏郭一帆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门型钢板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李森立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前一般情况、手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时间稍长(P=0.02)。与前相比,两组患者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节段前柱高度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时间较常规ACDF稍延长,但其具有手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
王益徐彬陈杨达豪徐卫星盛红枫
关键词:内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微创神经根型颈椎病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2024年
了解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临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 筛选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干预的80例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体时间段是在2020年7月-2023年6月之间,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有效分组,对照组选择传统钉板系统,研究组选择3D显微镜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系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之后可以确认,研究组的临床JOA评分更好且吞咽困难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发生几率更少(P<0.05);但是两组的手时间、整体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使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的颈椎功能,并降低后治疗期间吞咽困难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综合发生率,可以推广应用。
吴楚光仇振茂黄海滨肖宇明莫利清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ROI-C零切迹融合器与传统钛板在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针对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ROI-C零切迹融合器与传统Cage+钛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以2018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65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双节段ACDF手,根据中内植物分为两组:ROI-C组31例,中植入ROI-C零切迹融合器;Cage+钛板组34例,中均植入Cage+前路钛板固定。后随访2年以上,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与Cage+钛板组相比,ROI-C组患者的手时间显著缩短(P<0.05),且ROI-C组患者的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ROI-C组后出现吞咽困难2例(6.45%),均为轻度;Cage+钛板组出现8例(23.53%),其中轻度6例、中度2例,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前相比,两组患者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s标准:ROI-C组优19例、良12例,Cage+钛板组优20例、良14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前相比,两组患者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_(2-7) Cobb角和节段前凸角均获得了显著的矫正(P<0.05),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截止末次随访,两组均获得植骨融合,融合率均为100%;ROI-C组未见嵌片松脱和融合器明显位移等现象,Cage+钛板组未见钛板松脱、断裂等现象。结论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ACDF应用ROI-C融合器和Cage+钛板均可获得满意的手疗效。应用ROI-C融合器可缩短手时间、减少中出血量,并降低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
马龙邹海涛盛伟超孙国绍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椎间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4年
讨论椎间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应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价值。研究对象为56例接受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年5月—2023年12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8例。参照组采用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取ROI-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后,试验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后,试验组颈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发现,ROI-C应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还能加快异常椎体恢复速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杜永贵甘鸿川
关键词: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

相关作者

袁文
作品数:1,050被引量:5,501H指数:3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颈椎病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
庞清江
作品数:551被引量:1,183H指数:16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骨折 META分析 内固定 全髋关节置换术
杨惠林
作品数:1,595被引量:8,977H指数:4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水泥
王贝宇
作品数:114被引量:348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寰枢椎脱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枕颈
刘浩
作品数:800被引量:1,957H指数:2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前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 单节段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