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篇“ 前突畸形“的相关文章
- 下颌前突畸形遗传学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下颌前突(MP)是一种以下颌骨发育过度为特征的颌面部畸形,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严重影响患者口颌功能和颜面美观。MP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相继报道了许多可疑致病基因座位和变异位点,这些研究进展为阐明M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现从家系连锁分析、病例对照关联研究、microRNA水平研究和相关遗传综合征等几方面对下颌前突的遗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熊雪妍马嘉磊陆嘉玲夏润芃徐余波
- 关键词:下颌前突遗传学病因基因变异遗传综合征
- 正畸联合种植体支抗治疗牙前突畸形疗效及对PAR指数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牙前突畸形采取正畸、种植体支抗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对PAR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响水县中医院口腔科治疗牙前突畸形患者74例作为研究目标,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37例)治疗方案采取正畸种植体支抗联合方式;对照组(37例)治疗方案采取其他加强支抗正畸方式。对两组治疗效果予以观察比较。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后磨牙移位距离及上中切牙的凸距差、倾角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R指数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数据组间差异。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较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牙前突畸形患者经种植支抗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测量,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磨牙移位距离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的凸距差、倾角差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R指数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R指数评分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牙前突畸形可在正畸的同时联合种植体支抗技术,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PAR指数评分,同时减少及减轻治疗后患者不良症状,提倡推广。
- 管丽丽
- 关键词:正畸种植体支抗牙畸形PAR指数
- 下颌前突畸形患者上颌骨及髁突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比较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对比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方案中上颌骨及髁突的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差别,探究术前虚拟设计在术中实现的程度。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患者36例,收集患者术前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T_(0))和术后1周CT数据(T_(1)),使用CCMF Plan软件对术后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并替换术后模型中的牙列数据,将颅骨解剖结构与术前虚拟设计模型进行匹配,选取髁突及上颌骨的解剖标志点及其连线,对比标志点在三维方向上的坐标变化以及标志点连线与参考平面的角度变化,分析术后髁突及上颌骨位置相对虚拟设计中的位置偏差。结果:术后上颌骨实际位置与虚拟设计位置在水平向及垂直向的偏差为1 mm左右,前后向偏差约为1.5 mm。术后双侧髁突与虚拟设计位置相比,大多发生向前、向外、向下的移动(平均距离分别为0.15 mm、1.54 mm、2.19 mm)及向前、向外、向上的旋转(平均角度分别为4.32°、1.02°、0.86°)。结论:采用3D打印咬合导板辅助可较好实现数字化手术方案的虚拟设计,但与术后颌骨的实际位置存在一定误差,可能与虚拟设计中下颌旋转轴有关,提示有必要采用患者个性化髁突旋转轴进行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的规划,并采用髁突定位装置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性。
- 蔡安东王晓霞周文娟柳忠豪
- 关键词:数字技术正颌外科手术
- 正畸治疗中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对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牙槽骨形态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对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的248颗上颌切牙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中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倾斜内收组(108颗)与控根内收组(140颗)。拍摄锥形束CT,比较两组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与倾斜内收组比较,控根内收组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上颌切牙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较低(P<0.05)。治疗后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上颌切牙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变化值大于控根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变化值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治疗后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牙根颈部唇侧牙槽骨厚度(L1)、上颌切牙牙根中部唇侧牙槽骨厚度(L2)、上颌切牙牙根尖部唇侧牙槽骨厚度(L3)、上颌切牙牙根颈部腭侧牙槽骨厚度(P1)、上颌切牙牙根尖部牙槽骨总厚度(T1)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上颌切牙牙根中部腭侧牙槽骨厚度(P2)、上颌切牙牙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厚度(P3)、上颌切牙牙根中部牙槽骨总厚度(T2)、上颌切牙牙根尖部牙槽骨总厚度(T3)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后控根内收组L1、L2、L3均升高,P1、P2、P3、T1、T2、T3均下降(P<0.05);且与控根内收组比较,倾斜内收组L2、L3、P3、T3变化量均较大,L1、P1、P2、T1、T2变化量较小(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结论 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时牙槽骨改建有限,正畸后易出现牙槽骨吸收,导致原有厚度、高度不能维持。
- 周斌王雪艳宗伟民
- 关键词:正畸治疗
-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对上颌前突畸形患者矫正情况、咬合力及咀嚼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收治的94例上颌前突畸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支抗治疗,观察组给予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两组的矫正情况、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牙周健康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磨牙移位[(3.68±0.52)mm]小于对照组[(5.19±1.01)mm],上中切牙凸距差[(3.27±0.42)mm]、上中切牙倾角差[(23.59±3.77)°]均高于对照组[(2.69±0.34)mm、(18.6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咀嚼功能、牙周健康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咬合力[(63.70±6.13)kg]、咀嚼效率[(89.92±4.23)%]均高于对照组[(56.59±5.91)kg、(83.20±5.47)%],牙龈指数(GI)水平[(1.04±0.16)分]、菌斑指数(PLI)水平[(1.15±0.16)分]、龈沟探诊深度(SPD)水平[(3.11±0.47)mm]、龈沟出血指数(SBI)水平[(0.79±0.12)分]均低于对照组[(1.37±0.20)分、(1.43±0.24)分、(3.68±0.58)mm、(0.95±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中心理、精神等各个维度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100中的心理评分[(81.27±4.76)分]、精神评分[(16.86±0.69)分]、环境评分[(144.30±6.88)分]、生理评分[(47.30±3.58)分]、社会关系评分[46.62±3.73)分]、独立性评分[(65.43±3.78)分]、一般健康和生活质量评分[(18.10±0.71)分]均高于对照组[(74.57±6.08)分、(15.16±1.04)分、(133.80±7.99)分、(42.44±3.85)分、(41.02±3.41)分、(60.27±4.19)分、(17.31±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1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用于上颌前突畸形的治疗中,能提高�
- 马燮
- 关键词:上颌前突畸形咬合力咀嚼效率
-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矫治双牙弓前突畸形1例
- 2022年
-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口腔正畸技术。近年来无锡口腔医院收治了1例双牙弓前突畸形患者(其下颌平面角小,牙列拥挤,侧貌前突),采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对其进行矫治后其面型得到改善,咬合功能良好。现将其诊疗过程介绍如下。
- 孙晗刘宏霞张延晓
- 关键词:口腔正畸治疗
- 耳甲腔软骨翻转治疗耳甲腔前突畸形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耳甲腔软骨切取翻转治疗耳甲腔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8例耳甲腔前突畸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41岁。采用经颅耳沟切口,分离暴露前突的耳甲腔软骨背侧面,将前突的耳甲腔软骨作椭圆形的全层切开,并将之剥除,经十字划痕后翻转180°,重新植入耳甲腔相应区域,可吸收线适当缝合固定,耳甲腔打包包扎。术后早期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血肿发生,远期观察耳甲腔皮肤有无皱缩,耳甲腔有无继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耳甲腔前突畸形均得到明显的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局部血肿,经6~12个月随访,耳甲腔区皮肤无明显皱缩,结构无明显变形,患者及家属均感满意。结论采用耳甲腔软骨翻转后原位移植,可有效矫正耳甲腔前突畸形,效果良好。
- 张阳李小丹刘嘉锋
- 关键词:耳软骨耳甲腔畸形回植
- 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的两种前份截骨术式对唇部软组织影响的对比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采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2种前份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唇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5.0±0.6)岁。根据入院治疗的顺序随机将3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传统组(20例)与改良组(1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改良组采用改良术式。三维模型、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结合,于术前1周及术后1年,测量4个骨组织测量项目、8个软组织测量项目和7个唇部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唇组织变化的差异以及上颌切牙与上唇变化的比例关系。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年,骨性颌骨前突无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唇齿关系良好,面下1/3颜面外形明显改善,鼻唇颏关系协调。传统组及改良组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相关性最明显,呈显著正相关,传统组R=0.768,改良组R=0.771。2组患者上齿槽座角均减小,鼻唇角均增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颈点及切点后退量,上唇后退量明显缩小,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存在术后上唇厚度增加、上下唇缘距离值减小、上中切牙-上唇缘距离值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上唇高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组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组为0.81∶1;正面观改良组越靠近中线上唇厚度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形。结论2种前份截骨术式对改善前突畸形效果显著。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呈显著相�
- 李燕妮林阳阳侯敏宋大立
- 关键词:上颌前突正颌手术
-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联合种植钉矫治成人双牙弓前突畸形一例被引量:6
- 2020年
- 一、基本情况患者女,27岁,主诉:"嘴突",要求矫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自述年幼时曾于外院有过非拔牙正畸治疗史,近年来发现嘴越来越突。—.、临床检杳1.颁面部检查:正面观:面部左右对称,面上、中、下部比例协调,鼻孔朝上,暴露过多,口唇前突,闭唇紧张;侧面观:呈凸面型,颏唇沟不明显,鼻唇角大。
- 王媛媛谢奇方乾呈谢有彬吕琼容张光波
- 关键词:全身健康支抗控制双牙弓前突
- J钩支抗与种植体支抗应用于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的效果对比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比较J钩支抗与种植体支抗应用于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J钩支抗)和B组(种植体支抗),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治周期及牙相关指标。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矫正周期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B组患者的上颌磨牙抗力中心-腭平面距(U6C-PP)、鼻唇角(Cm-Sn-UL)水平高于A组,上唇突点-RL距(UL-RL)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J钩支抗相比,采用种植体支抗方法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的周期更短,矫治效果更好。
- 赵旭春李琴王明朗彭怡李媛媛
- 关键词:种植体支抗
相关作者
- 许澎

- 作品数:146被引量:278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眼袋整复术 眼袋 褥式缝合法 眶隔 小切口
- 周宏礽

- 作品数:152被引量:22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眼袋整复术 褥式缝合法 眼袋 小切口 小阴唇
- 陈曦

- 作品数:317被引量:4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 研究主题:后凸 眼袋整复术 眼袋 脊柱侧凸 眶隔
- 周会喜

- 作品数:123被引量:298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口腔颌面部 正颌外科 显微外科 牙颌面畸形 正畸治疗
- 艾伟健

- 作品数:145被引量:282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省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口腔颌面部 正颌外科 牙颌面畸形 显微外科 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