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5篇“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相关文章
- rhIL⁃11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NK细胞、色氨酸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NK细胞、色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抗体治疗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联合治疗组(rhIL⁃11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各68例。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NK细胞、Bright亚群、Din亚群数量、血清色氨酸、犬尿氨酸浓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与抗体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INF⁃γ水平较低,IL⁃4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2.680;P<0.05);与抗体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CD4+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0、8.838;P<0.05);与抗体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NK细胞、Bright亚群、Din亚群数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0、2.276、5.995;P<0.05);与抗体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色氨酸水平较低,犬尿氨酸水平较高(t=11.600、2.120;P<0.05);与抗体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上升(P<0.05)。结论使用rhIL⁃11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能够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水平,效果显著。
- 于艺冰张琳孔艳王晶陈晨李峰敏
-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色氨酸
- 眼眶内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糖皮质激素静滴治疗中、重度活动期Graves眼病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分析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眼眶注射联合糖皮质激素静滴治疗中、重度活动期Graves眼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中、重度活动期Graves眼病患者137例,共24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9例、124眼)和观察组(68例、124眼)。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静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X眼眶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眼征状况(眼内压、睑裂宽度、眼球突出度、球尖距、球后软组织体积)、甲状腺状况[甲状腺体积、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临床活动度(C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9%,高于对照组的84.06%(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内压、平均睑裂宽度、眼球突出度、球尖距、球后软组织体积、TPOAb、TRAb、甲状腺体积、C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眶内注射RTX联合糖皮质激素静滴治疗中、重度活动期Graves眼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眼部症状,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
- 田秋林宋学英胡嫦娥田兵飞
-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糖皮质激素GRAVES眼病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不宜作为继发性难治性肾病的挽救治疗措施被引量:2
- 2020年
- 背景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已近20年,近年来其在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方面积累了一些循证医学证据,但对于较为明显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适合应用RTX进行挽救性治疗,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目的观察RTX挽救性治疗继发性难治性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所有住院使用RTX治疗的成年难治性肾病患者48例。根据原发病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性肾病(PN)组和继发性肾病(SN)组,再将SN组依据RTX治疗前血肌酐(Scr)分为SN-NST亚组(Scr<300μmol/L)和SN-ST亚组(Scr≥300μmol/L)。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表面积、原发病),RTX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24 h尿蛋白(Upro)、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Scr、CD4+细胞计数〕,计算CD4+细胞计数/WBC比例,记录RTX治疗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严重感染全身(应用抗生素≥7 d或联合应用2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肾脏替代治疗(RRT)、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死亡等〕,RTX末次治疗后3个月肾脏转归情况(即是否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结果48例使用RTX治疗的难治性肾病患者均进行肾穿刺活检;PN组19例(39.6%),SN-NST亚组14例(29.2%),SN-ST亚组15例(31.2%)。SN-ST亚组患者年龄小于PN组和SN-NST亚组(P<0.05)。PN组患者RTX治疗前24 hUpro、RBC、PLT高于SN-NST亚组、SN-ST亚组,Alb低于SN-NST亚组、SN-ST亚组(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前Scr高于PN组、SN-NST亚组,CD4+细胞计数低于PN组、SN-NST亚组(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Scr高于PN组、SN-NST亚组(P<0.05)。PN组、SN-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24 hUpro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SN-NST亚组、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WBC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RBC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PN�
- 张东亮罗莉郑力仁胡娜娜万利杨清华张周沧
- 关键词:肾病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药物毒性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局部注射联合甲基强地松龙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眶内局部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全身应用甲基强地松龙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107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临床活动性(CAS)评分。给予全身甲基强地松龙静滴治疗,500 mg/周,共6周,后减量为250 mg/周,共6周;同时给予眼眶内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注射液20 mg,1次/周,共8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详细记录CAS评分。随访3~25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完成全部疗程的患者共89例(男性45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34.7岁(17~76岁)。治疗前CAS平均7.4分(7~9分);治疗第3周后平均CAS评分5.5分,有效率85%;治疗结束后,CAS评分平均2.9分,有效率90.3%。1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病情逐渐转为非活动期。其中3例(5只眼)行眶减压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均3.1个月病情复发,单独眶内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8周,病情完全控制。55%的患者除首次注射后有轻度低热的不良反应外,其余患者均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所有患者病情未见复发。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抗局部注射联合全身应用甲基强地松龙更能提高中、重度TAO的治愈率,减少病情复发,甚至对眶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 王萍张少波张琼李养军
- 关键词:甲基强地松龙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6例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剂量RTX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白介素-4(IL-4)、血浆干扰素-γ(IFN-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X联合激素冲击治疗ITP,其疗效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降低IL-4和IFN-γ水平,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 丁万宝邓磊张培先李岩张洁
-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血小板计数
- 局部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抗)局部应用对原发性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治并接受局部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的8例原发性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5~83岁,年龄中位数为5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变大部分切除手术,组织病理学确诊为MALT淋巴瘤,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提示CD20+;经胸腹部CT、骨髓活检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等检查排除全身其他病灶。局部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结膜型患者行结膜下浸润注射;泪腺型和眼眶型患者通过眼球周围间隙行眼眶内多点注射。记录利妥昔单抗治疗剂量、药物起效时间、肿瘤消退情况;局部疼痛、肿胀等局部反应情况;发热、胃肠道反应、全血细胞计数等全身反应指标及血清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等淋巴瘤全身复发指标结果。结果8例患者中结膜型患者2例(其中双眼病变1例),泪腺型患者1例,眼眶型患者5例。利妥昔单抗局部注射治疗次数2~7次,总剂量为45~280 mg。局部疼痛8例、局部红肿1例、发热2例、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乏力1例、心慌不适1例。所有患者经严密观察或相应对症处理后,症状自行消退,均未给特殊处理。随访9~30个月,中位数为20个月,8例患者病变全部控制,均未见复发;MRI检查显示局部病变完全消失5例,遗留局部结膜和眼外肌增厚3例;全血细胞计数、血清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均未见异常。结论利妥昔单抗局部注射可用于治疗全身无侵犯的局限性原发性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式。
- 杨锦鹏庞旭张珂王丽丽朱豫
- 关键词:眼肿瘤
- TACE联合131 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介入术时加入131 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被分成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给予TACE介入术治疗和在TCACE术灌注化疗药物后继续给予131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3.8%和9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和73.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与对照组的33.3%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418.7±67.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04.7±71.5)ng/m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7±3.4)g/L,显著高于对照组[(34.2±3.3)g/L,P<0.05];在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死亡7例(16.7%),对照组死亡12例(28.6%,P<0.05);经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存在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和TNM分期Ⅳ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2.354,P=0.027;OR=2.670,P=0.011;OR=3.071,P=0.004)。结论在采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时,加入131 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但对存在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和TNM分期较晚的患者,治疗效果仍较差。
- 郭文成李娜王芳张宁刘燕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预后影响因素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不同激素敏感性的ITP患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和依赖的ITP患者的疗效及其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79例IT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19例,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有6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4,d 7、14、21、28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100 mg,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Tregs比例,BAFF、IL-2和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79例ITP患者经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后1、3、6及12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7%(63/79)、69.6%(55/79)、63.3%(50/79)和60.8%(48/79),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n=19)和存在糖皮质激素依赖(n=60)的ITP患者1、3、6和12个目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7.4%(n=9)vs 90.0%(n=54);36.8%(n=7)vs 80.0%(n=48);21.1%(n=4)vs 76.7%(n=46);21.1%(n=4)vs 73.3%(n=4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两组治疗后1、3、6及12个月2组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70±0.43)%vs(3.47±0.72)%;(1.66±0.33)%vs(4.29±0.91)%;(1.71±0.37)%vs(4.44±0.97)%;(3.36±0.54)%vs(4.29±1.04)%。研究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依赖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血浆中BAFF,IL-2和sCD40L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糖皮质激素无效患者的BAFF、IL-2和sCD40L水平虽然也有降低,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更有效,对Treg细胞、BAFF,IL-2和sCD40L调节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 刘俊秀张焕新李德鹏邢伟伟李护君陈伟程海曹江李振宇闫志凌徐开林
- 关键词:大剂量地塞米松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 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PCNSL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CNSL患者12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例数相等的两个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与传统全脑放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措施。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化疗周期,共治疗4~6个周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化疗期间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有效率为7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口腔炎、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肾功能异常等毒副反应;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CNSL患者的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比较轻微,患者一般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行推荐应用。
- 单欣
- 关键词:大剂量甲氨喋呤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毒副反应
- 探析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观察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用CHOP方案(R-CHOP)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治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100例DLBCL初治患者作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参照组(n=50)与研究组(n=50)。研究组予以R-CHOP方案治疗,参照组单纯予以CHOP方案治疗,经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 R-CHOP方案初治DLBCL患者的近期疗效明确,不良反应低,相比于单纯CHOP方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该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 李文永皇甫娟路晓辉李鑫刘晓娟
-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CHOP
相关作者
- 赵玉芬

- 作品数:16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药物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药师参与 坏死性筋膜炎 危重
- 张新明

- 作品数:9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 研究主题:药物不良反应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过敏性紫癜 头孢哌酮
- 李建勇

- 作品数:1,491被引量:3,104H指数:21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 徐卫

- 作品数:708被引量:1,299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 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翟士桢

- 作品数:27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生长抑素 TC 糖基化 葡聚糖 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