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6篇“ 切口浸润“的相关文章
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比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在腹腔镜胆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2025年
评估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与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3年7月至2024年11月的60例LC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n=30)接受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镇痛方案,对照组(n=30)接受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镇痛方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疼痛评分更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术后恢复情况更理想(P<0.05)。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在LC后镇痛中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高,并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徐一泓朱玲燕俞震强吴莺莺陈淋
关键词:罗哌卡因曲马多镇痛效果
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联合切口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联合切口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采用切口浸润麻醉纳入对照组40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联合切口浸润麻醉纳入观察组40例,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后观察组静息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观察组运动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学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联合切口浸润麻醉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静息疼痛和运动疼痛程度,保持术后免疫学指标水平,从而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预后。
李芳硕李晶晶刘博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免疫学指标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切口浸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2024年
研究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切口皮肤注射鸡尾酒式药物,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单一组实施单一的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镇痛,联合组实施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切口浸润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首次下地行走时间等指标。结果 术后6h、18h、24h,联合组患者静息NRS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术后联合组18、24h止痛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单一组(p<0.05);不同时间节点,联合组与单一组的运动阻滞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联合组轻瘫人数总体少于单一组;联合组首次下地时间(22.51±3.27)h明显短于单一组(24.798±2.76)h,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单一组22.50%(p<0.05)。结论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切口浸润的实施,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减少术后止痛药物使用量,契合围术期加速康复理念。
韦小郎
关键词:神经阻滞切口浸润术后镇痛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切口浸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究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联合切口浸润(wound infiltration,WI)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THA的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NG阻滞组和PENG阻滞+WI组,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息与运动时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运动阻滞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抢救性镇痛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6h、12h,PENG阻滞+WI组患者的静息NRS评分均显著低于PENG阻滞组(P<0.05),术后6h、12h、24h,PENG阻滞+WI组患者的运动NRS评分均显著低于PENG阻滞组(P<0.05)。PENG阻滞+WI组患者的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显著短于PENG阻滞组[(22.48±4.00)hvs.(24.73±1.94)h,t=3.150,P=0.003]。两组患者的抢救性镇痛发生率、不同时点运动阻滞发生率、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G阻滞+WI可减轻THA患者的术后疼痛,有利于早期活动,符合外科所倡导的快速康复理念。
黄英王俊董春山
关键词:切口浸润术后镇痛
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联合切口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工作中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切口浸润麻醉的实施效果。方法 由电脑生成随机数法分组,A组56例LC患者(给予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配以切口浸润麻醉),B组56例LC患者(开展切口浸润麻醉)。统计并对比临床研究数据,有基础资料、术后视觉模拟法(VAS)得分、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安全性等研究数据。结果 静息状态下术后5~24h、活动时术后8~48h评分比,A组均较之B组低(P<0.05)。A组术后1D的免疫学指标优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对于LC患者而言,采取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配合切口浸润麻醉方式,能够降低其术后疼痛,减轻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且有良好安全性。
许晶晶
关键词:术后疼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
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切口浸润联合麻醉在腹微创治疗胆囊患者镇痛中干预研究
2024年
探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切口浸润麻醉技术相联合对于胆囊腹微创患者镇痛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因为胆囊病变寻求医疗干预的患者总共60例;以是否于术中接受罗哌卡联合右美托咪定切口浸润麻醉技术将患者分为观察、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风险、结局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切口浸润联合麻醉技术能够有效帮助接受腹微创的胆囊状况发挥镇痛、促进康复。
宋明晓
关键词:胆囊病变镇痛罗哌卡因切口浸润
不同时间点切口浸润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影响的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手术切皮前与手术结束缝皮前两个不同时间点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06/2024-05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年龄32~60岁,BMI 18.5~23.9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n=30)、手术切皮前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n=30)、手术结束缝皮前行切口局部浸润组(C组,n=30)。A组单纯全身麻醉不进行切口局麻,B组在手术切皮前行切口局部浸润,C组在手术结束缝皮前行切口局部浸润。局麻药配方为0.33%罗哌卡因+0.67%利多卡因共15 mL,三组手术结束前15 min均予氟比洛芬酯50 mg缓慢静推。若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3分,予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2、6、12、24、48 h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并对比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6、12、24 h疼痛评分B组、C组明显低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2、6、12、24 h疼痛评分B组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B组均低于A组、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切口局部浸润较术后缝皮前切口局部浸润术后镇痛效果更佳。
秦小凤黄秋瑞徐静李华屠伟峰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局部浸润麻醉罗哌卡因预防性镇痛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在腰椎融合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行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15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行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72)和对照组(n=82)。试验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对照组患者未采用切口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时间点(即术后2、4、6、12、24、48 h)的静态及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患者术后2、4、6、12 h的静态[(4.40±1.67)、(3.86±1.22)、(3.58±1.15)、(3.43±1.11)分]及动态[(4.56±1.69)、(4.03±1.21)、(3.79±1.16)、(3.65±1.13)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静态:(5.38±1.73)、(5.06±1.58)、(4.68±1.37)、(3.82±1.22)分;动态:(5.55±1.62)、(5.29±1.50)、(4.89±1.41)、(4.12±1.2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两组患者的静态及动态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8 h口服曲马朵[100(0,100)mg]及皮下注射吗啡用量[0(0,0)m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100,100)、0(0,10)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应用于腰椎融合手术中可以有效缓解术区早期的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
刘平平金凤李锦军费琦孟海
关键词:麻醉腰椎脊柱融合术罗哌卡因利多卡因
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对全麻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影响的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对全麻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全麻胸腔镜下行肺部分切除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8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切口局部浸润组(D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E组在麻醉诱导完成,改为侧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竖脊肌平面阻滞,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30 ml;D组切皮前采用0.25%盐酸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当静态NRS评分>3分或咳嗽时NRS评分≥6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4、48 h时行QOR-15评分。分别于切皮前、术毕和术后24 h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IL-1β浓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E组术后24和48 h时QOR-15评分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缩短(P<0.05)。2组间各时点血浆IL-6、IL-1β浓度、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切口浸润麻醉而言,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全麻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张玲玲王平王平陈永学陈永学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胸腔镜检查肺切除术竖脊肌
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复杂性肛瘘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复杂性肛瘘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复杂性肛瘘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组和复合组,各40例。均采用定向挂线法治疗,术前3组病人均应用罗哌卡因行硬腰联合麻醉,术中及术后罗哌卡因组病人切口使用罗哌卡因浸润,复合组病人切口使用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浸润,对照组病人切口不做处理,比较3组病人术后切口疼痛、渗液情况及愈合时间。此外,大鼠肛瘘手术模型同样随机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组和复合组,术中及术后用药及处理同病人分组。术后7 d观察大鼠切口愈合情况,然后取创面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各组创面组织病理变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qPCR法检测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3、7、14 d,复合组和罗哌卡因组病人疼痛及渗液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合组病人亦均明显优于罗哌卡因组(P<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复合组和罗哌卡因组大鼠创面组织愈合率及VEGF、bFGF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IL-1β、IL-6、TNF-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且复合组大鼠创面组织愈合率、VEGF、bFGF蛋白表达均高于罗哌卡因组,IL-1β、IL-6、TNF-α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罗哌卡因组(P<0.01)。结论: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切口明显降低复杂性肛瘘病人术后疼痛并加速切口愈合,动物实验得到同样结论,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金玉燕邵逸童贻捷应光耀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地塞米松罗哌卡因切口愈合

相关作者

何焕钟
作品数:52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地佐辛 预扩容 颅脑外伤患者 围术期 术后疼痛
王胜斌
作品数:47被引量:499H指数:1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 患者术后 静脉输注 术后镇痛
徐煌
作品数:5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
研究主题:罗哌卡因 切口浸润 老年全麻 老年患者 胃肠手术患者
唐新华
作品数:4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地佐辛 结肠癌 切口浸润 术后疼痛 复合罗哌卡因
李晓红
作品数:96被引量:485H指数:10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麻醉 麻醉学 七氟烷 瑞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