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5篇“ 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文章
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5年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1],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后的出血性转化和水肿主要是由于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FB)的破坏和脑血管损伤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2]。HT可导致患者预后差和死亡率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预测HT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任何可以在体内或其产物中测量的物质、结构或过程,都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3],生物标志物可以影响或预测结果或疾病发生率。在患者发生HT时,病灶部位的生化异常通常早于功能异常,为了优化患者治疗,寻找更早、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HT并改善卒中后治疗至关重要。为此,本文综述了生物标志物预测HT指标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HT提供参考。
江玮徐仁昊张祥建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生化异常脑血管损伤血管通透性生物标志物
一种出血性转化风险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发明涉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智能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出血性转化风险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对象脑部组织的磁共振成像数据,以及目标对象的临床基线数据;根据磁共振成像数据确定目标对象脑部组织的影像学特...
徐士鑫罗禹黄华雄王静李明郭一柯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菏泽市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脑出血性转化分为脑出血性转化组(n=20)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n=70)。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出血性转化组年龄大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评分、随机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P<0.001)。年龄大、收缩压高、舒张压高、神经功能评分高、尿酸水平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随机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干预,减少脑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
张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参数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参数在预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血性转化(H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145例ACI患者,采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峰值流速(Vd)、平均血流速(Vm)和搏动指数(PI),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记录30天内HT的发生情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HT的发生率为45.32%。发生组的Vs、Vd、Vm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5),而PI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的CBF低于未发生组(P<0.05),MTT长于未发生组(P<0.05);两组的CBV、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史、房颤史、入院时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Vm、PI和CBF是ACI患者发生H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Vm和PI联合预测ACI患者发生HT的AUC为0.911,灵敏度为92.06%,特异度为78.67%。结论:TCD脑血流参数,特别是Vm和PI,对于预测ACI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指导临床决策。
王文荣蕙品晶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急性脑梗死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AXL、Cx43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出血性转化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清Anexelekto(AXL)、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出血性转化(HT)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大兴医院收治的330例AIS患者(AIS组)和同期80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IS患者分为轻度组(98例,≤4分)、中度组(155例,5~20分)、重度组(77例,>20分);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65例)和非HT组(265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92例,≥3分)和预后良好组(238例,<3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XL、Cx43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AXL、Cx43水平与AIS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HT的影响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XL、Cx43水平对AIS患者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AXL水平依次降低(P<0.05),Cx43水平依次升高(P<0.05)。AIS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AXL水平呈负相关,与Cx43水平呈正相关(r=-0.517、0.492,P<0.05)。NIHSS评分增加、心源性栓塞、Cx43水平升高均为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XL水平升高为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随访3个月,330例AIS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88%(92/330)。与良好预后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AXL水平降低(P<0.05),Cx43水平升高(P<0.05)。AIS患者mRS评分与血清AXL水平呈正相关(r=0.427,P<0.05),与Cx43水平呈负相关(r=-0.406,P<0.05)。血清AXL联合Cx43水平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大于血清AXL、Cx43单独预测0.771、0.766(P<0.05);血清AXL联合Cx43水平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7,大于血清AXL、Cx43单独预测0.793、0.788(P<0.05)。结论血清AXL水平降低、Cx43水平升高与AIS患者病情加重、发生HT和预后不良�
任艳萍金丽李晓莉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缝隙连接蛋白43出血性转化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D-二聚体(d-dimer,D-D)、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对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在新沂市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8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HT分为HT组(31例)、非HT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D-D、hs-CRP。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IS溶栓后HT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的溶栓后24 h的血清D-D、hs-C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hs-CRP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D-D、hs-CRP联合检验预测AIS溶栓后HT曲线下面积为0.900,高于D-D、hs-CRP单一检测的0.826、0.788。结论血清D-D、hs-CRP联合检测对AIS患者溶栓后HT有较高预测价值。
唐艳波韩露王文强
关键词:溶栓出血性转化
不同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影响的差异性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内完善MRI检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头颅MRI EPVS情况。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EPVS组384例和无EPVS组211例。EPVS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基底节患者135例、半卵圆中心患者132例、中脑患者117例;EPVS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患者155例、重度患者229例。在住院期间第7~10天复查头颅CT或者MRI了解颅内情况,根据第2次复查的头颅CT或MRI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严重程度级别EPVS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PVS组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无EP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vs 8.53%,P<0.01)。基底节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卵圆中心和中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 21.97%vs 17.95%,P<0.01);重度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9%vs 18.06%,P<0.01)。结论不同部位及严重程度级别的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底节、严重程度为重度EPV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更高,能更好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欧茹刘益民黄文纯李其岩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磁共振成像
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脑梗死的药理机制及对患者颈动脉超声指标、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2025年
探究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对颈动脉超声、出血性转化的改善效果。方法 2023年2月~2024年3月,选取6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样本,按照随机、均衡的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1)、观察组(n=31)分别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指标、日常生活评分、认知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出血性转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超声指标参数、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出血性转化人数占比低,日常生活评分、认知评分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保持均衡性(P>0.05)。结论 观察组所用治疗方法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及出血性转化率,并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保证。
宋佳声
关键词:脑梗死药理机制出血性转化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组(IVT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较高,脑血管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IVT治疗AIS患者能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损伤修复,并能降低出血性转化,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万赛刘宝优纪昌
关键词:依达拉奉静脉溶栓神经功能出血性转化脑血流动力学
端粒长度在缺血性卒中及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作为严重脑卒中的关键干预手段,虽能有效恢复血流,却常伴随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等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端粒长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及EVT后HT中的作用,探讨了端粒作为细胞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潜在影响。研究显示,端粒缩短与脑卒中风险增加、炎症反应加剧及血管修复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可能促成HT的发生。此外,端粒酶激活剂的使用展现出其通过调节端粒长度来增强血管细胞修复能力和延缓衰老的治疗潜力,但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聚焦于端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精确利用端粒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优化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吴勤奋赵嘉乐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端粒出血转化

相关作者

尹俊雄
作品数:52被引量:249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后 出血性转化 脑梗死 抑郁 卒中后
徐凯
作品数:351被引量:1,705H指数:18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CT诊断
张祥建
作品数:369被引量:1,138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混淆 诊治技巧 脑出血 脑水肿
邢英琦
作品数:247被引量:748H指数:1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经颅多普勒超声 右向左分流 脑血流自动调节 TCD 视神经鞘
李光勤
作品数:129被引量:720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脑缺血 预后 脑梗死大鼠 出血性转化 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