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8篇“ 出家“的相关文章
- 宋代童行的出家制度与社会生活
- 2025年
- 童行制度是佛教进入中土以来,统治政权针对僧人出家设立的一项宗教管理制度。宋代是童行制度逐步走向完善的时代,经过唐、五代的发展,终于在宋代形成了针对童行出家的一套完整且严格的程序,并在南宋将宗教管理权集中于祠部,以实现对教门事务的统一管理。作为步入佛门的第一个阶段,对童行的严格规定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僧团在人数、质量、品格上的把控,这一方面体现了官方“严把入门关”的意图;另一方面,童行对宋代社会活动的参与,对汉地僧团建设以及佛教中国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 赵茜茜
- 关键词:宋代宗教管理
- 第一次出家门 猫咪有麻烦
- 本书中,小猫巴仔只有一项任务:守卫家里的安宁。可惜巴仔是一只胆小的猫咪。在主人离开后,巴仔突然发现家中到处都是可怕的怪物,他意识到自己遇上了大麻烦!巴仔能否在主人回家之前学会勇敢,解决乱局呢这个系列以勇敢可爱的小猫作为主...
- (美)梅森·迪克森作
- 鲁迅与佛学考论——从“视宝玉出家为‘小器’”谈起
- 2025年
- 鲁迅的佛学修养颇深,但他不尽是从正面去求索佛理奥义,更多的是由文学、社会学的视角所触发,而去引证、喻示佛学理念。鲁迅在离开厦门大学的前一天晚上写下《〈绛洞花主〉小引》,评贾宝玉出家为“小器”之举,他留神这一问题长达30年之久。鲁迅以拯救中华民族、唤醒蒙昧国人为己任,1926年前,他更倾向于有“大作为”的“大器”者,认为那些“小器”者、“小作为”者多以自我为中心,根基浅、度量小,遇挫折便走向空寂,或走向毁灭,放弃人生大任,宝玉出家便是其中的一种。由此,鲁迅对执求普度众生,引世间众生去掉“无明”,脱离苦海,融自身于众生的大乘佛教更为贴近。1927年起,随着社会现实矛盾日趋尖锐、残酷,鲁迅开始把目光投向切切实实地为国家与民族而浴血奋战着的人们,由此赞赏坚苦卓绝地“舍身求法”的小乘信徒的意力,而对于“渺渺茫茫地说教的”大乘佛教之流弊开始有了质疑。但从根本上看,鲁迅对“以佛法救中国”是不以为然的。
- 俞兆平
- 关键词:佛学
- 帮完人再出家
- 2024年
-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弟子,他在日本留学时,经济难以为继。李叔同知道后,十分认真地给刘质平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李叔同详细列举了自己的经济收入。然后又一一向刘质平道出了收支的款项明细:“现每月收入薪水105元,出款:上海家用40元,天津家用25元,自己食物10元,零用5元,应酬费买物添衣费5元。如此正确计算,严守之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20元,此20元即可作君学费用。”
- 黄政芳
- 关键词:李叔同日本留学出家
- 云南傣族“出家”授戒论
- 2024年
- 南传上座部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不断传播发展,并以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傣族地区最为盛行,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傣族佛教。“出家”作为由世俗向出世转变的一个过程,仪式庄严而神圣,版纳德宏虔诚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已经将“亦俗亦僧”的宗教生活作为本民族的重要习俗,强调傣族男子在家也要有出家的体验。本文从皈依至受戒过程进行讨论,说明傣族佛教法度的严密性。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南传佛教在教义、教理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却保持着上座部的基本原则,证悟实修仍有原始佛教遗风,以禅修观心为特色。这个风靡全球的“内观禅法”犹如一贴清凉的灵丹妙药,可治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苦苦挣扎、心灵备受煎熬的芸芸众生。
- 吴之清张胜光
- 关键词:出家
- 再论贾宝玉出家问题
- 2024年
- 《红楼梦》不仅融合了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也具备了“僧传文学”的叙事特点,承接了古代小说家对宗教的认识,突破与融通了“僧传文学”与通俗小说之间的边界。而贾宝玉“毁僧谤道”的言行与“临济宗”的禅宗观念及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受到了“云门宗”的影响。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作者对贾宝玉婚姻、科举与出家等情节进行了重构与叙事延伸。虽然并未逾越读者所能接受的叙述限度,但改变了曹雪芹原有的叙事节奏与叙事意图,削减了经典人物形象所融摄的特殊张力,消弭了人物回归“本来”的原始动力与出人意料的宗教神秘;同时也削弱了“出家行为”与家族命运共同体的矛盾,减弱了文本所蕴含的禅宗思想。“贾宝玉出家”情节呈现了明末清初以来江南知识分子的知识构成与儒释兼容的话语特点以及关乎道术又兼化无痕的文学探求。
- 刘雪莲
- 关键词:出家禅宗
- 敦煌佛教文学中的出家主题
- 2024年
- 佛教出家主题作品是佛教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传世文献中,尤其是唐代佛教文学文献中,此类作品数量有限,难以揭橥史实。敦煌写卷中数量颇丰的佛教出家主题作品,既是敦煌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又是了解敦煌地区佛教传播的宝贵资料。敦煌出家类主题作品塑造了出家典范人物悉达太子同尘和光的形象,沟通僧俗,使民众亲近佛教,乃至发心出家。民众出家为僧时,通过吟咏辞亲歌辞抒发辞别父母妻子难舍难分的世俗情感。当新僧进入寺院时,他们则以佛教孝道等价值观念调适心理,同时又与师父、道友建立新的宗教亲情,从而安顿心灵、潜心修道、教化一方。
- 齐胜利
- 关键词:敦煌写卷敦煌文学佛教文学
- 佛传故事“踰城出家”图像演变研究
- 2024年
- 佛传故事“踰城出家”在佛教美术作品中呈现出生动的图像信息。“踰城出家”图像样式的演变从印度式的“范式描摹”到中国式“本土化再创作”。佛教美术形象是对佛经原典的文本叙事进行图像叙事转换而产生的艺术形象。正是这种图像叙事转换后的艺术形象,使佛教美术出现了文化上的增值。各个时期的历史与不同地域的风貌呈现出佛教美术中的民族融合现象。地域涉及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北京等各地,时间跨越数千年,各地各个时代图像样式的演变为今后佛教美术文化遗产断代提供了参考样式与理论依据。佛传故事“八相成道”中的“踰城出家”个案中的美术形象呈现出中华民族在佛教美术传播过程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心理。这一文化心理是传统文化与民俗根源的形象外化。对佛传故事“踰城出家”个案中的图像演变研究或可为传统文化与民俗根源的研究提供多维度的新思路。
- 赵淑君(文/图)郎俊措(文/图)
- 关键词:图像志
- 从《出家登记档册》看清代喀喇沁人出家的原因
- 2024年
-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清代喀喇沁中旗档案中存有少许《出家登记档册》。根据乾隆二十七至五十四年(1762~1789)的一份《出家登记档册》,男性因年迈、疾病、无档、出档而出家者居多,女性因疾病、年迈而出家者占多数,其中包括妇。此外,也有因其他原因而出家者,但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 齐英格格日乐
- 关键词:乾隆年间
-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帝释窟说法佛传图像新辨——“难陀出家因缘变”献疑
- 2024年
-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主室北壁东起第一幅故事画,《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判断为“难陀出家因缘变”,然其缺少与难陀因缘故事直接相关的画面,学界对此图主题尚存争议。第254窟此图应是在“梵天劝请”图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帝释窟说法图,显示出与犍陀罗造像、中国龟兹石窟帝释窟说法主题的关联。
- 樊雪崧
- 关键词:佛传
相关作者
- 华方田

- 作品数:78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佛教 禅宗 弟子 公案 梵文
- 华程

- 作品数:57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佛教文化》编辑部
- 研究主题:法师 僧人 修行 佛教 佛心
- 焦杰

- 作品数:75被引量:174H指数:7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唐代 墓志 唐代妇女 唐代墓志 妇女
- 学诚

- 作品数:237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佛教协会
- 研究主题:佛教 致辞 中国佛教 开幕式 宗教
- 省丽丽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出家 藏区 青少年儿童 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