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40篇“ 凝血酶原活动度“的相关文章
血清前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发性肝癌靶向药物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所致肝损伤预测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发性肝癌(PLC)靶向药物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所致肝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自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98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将患者分为肝损伤组(n=52)与无肝损伤组(n=4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A、TBIl及PT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LC靶向药物联合TACE治疗所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A、TBIl及PTA对PLC靶向药物联合TACE治疗所致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肝损伤组患者血清PA、PTA水平低于无肝损伤组,TBIl水平高于无肝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TBIl及PTA均为PLC靶向药物联合TACE治疗所致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A、TBIl及PTA预测PLC患者靶向药物联合TACE治疗所致肝损伤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2.845 mg/L、30.755μmol/L、89.035%,三者联合预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及特异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血清PA、TBIl及PTA均为PLC靶向药物联合TACE治疗所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且三者联合检测对肝损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张昀昊胡涛王钊苑建磊
关键词:肝损伤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凝血酶原活动度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生存期的预后评估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评分联合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生存期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后,生存患者45例,死亡患者35例,收集两类患者临床资料[年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ALT)、谷草转氨(AST)、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A、MELD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ELD评分、PTA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生存期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患者血清TBIL、ALT、AST、Cr水平、INR、MELD分数均高于生存患者,PTA低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晚期病死率高于早期、中期,MELD高危人群病死率高于低危人群、中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MELD评分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死亡风险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0.6,24.5,PTA的AUC为0.802,灵敏为84.4%,特异为65.7%(P<0.05),MELD评分的AUC为0.851,灵敏为88.6%,特异为73.3%(P<0.05)。结论PTA、MELD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生存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刘瀛琪李传汕林海燕洪维齐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模型慢加急性肝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生存期
降钙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在肝衰竭合并感染预后中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钙素(PCT)在肝衰竭合并感染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3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诊断均为病毒性肝炎。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83例和未感染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PTA。此外,根据肝衰竭感染患者治疗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两亚组患者血清PCT、IL-6、CRP及PTA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PCT、IL-6、CRP及PTA对肝衰竭感染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结果 肝衰竭患者感染率为60.58%(83/137),共培养分离病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12株占33.33%、革兰阳性菌9株占25.00%、真菌15株占41.67%;感染组血清PCT、IL-6及CRP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PTA低于未感染组(P<0.05);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中,死亡组患者血清PCT、IL-6及CRP高于存活组(P<0.05),而PTA低于存活组(P<0.05);PCT、IL-6、CRP及PTA对肝衰竭感染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831、0.802和0.721。结论 肝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感染发生风险,血清PCT及IL-6、CRP炎性指标和PTA可作为肝衰竭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
杨平肖乐尧杨娜刘霞杨方万
关键词:肝衰竭血清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活动度预后评估
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15例院内病死CHF患者为院内病死组,根据1∶1配比,选取同时期没有发生院内病死的CHF患者为存活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分析PTA与CHF患者基线资料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HF患者院内病死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CHF患者院内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院内病死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Pearson或点二列相关系数分析显示,PTA与性别、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基转移(GGT)、血红蛋白(Hb)和脑钠肽(BNP)呈负相关,与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和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Alb(OR=1.091,95%CI=1.037~1.147)、Hb(OR=0.883,95%CI=0.850~0.918)和PTA(OR=1.072,95%CI=1.022~1.288)降低及BNP(OR=1.005,95%CI=1.002~1.007)升高均为CHF患者院内病死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TA预测CHF患者院内病死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特异和准确分别为0.828、85.12%、72.56%和76.28%。结论院内病死CHF患者PTA明显降低,为院内病死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F患者院内病死的指标。
王鹏飞李硕王瑞鹃侯瑞田丁振江刘超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
ICGR15联合直接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比值对左半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评估价值
背景及目的  肝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手段呈现多样化,而手术切除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术后肝衰竭(Posthepatectomyliverfailure,PHLF)是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与肝储备功能异...
代万春
关键词:左半肝切除术直接胆红素
文献传递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心力衰竭院内死亡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索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3494例,记录患者入院时PTA,按照是否发生院内死亡进行分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出与PTA密切相关的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慢性心衰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死亡组129例,生存组3365例。院内死亡组PTA较生存组明显降低[76%)61%~91%)对88%)75%~99%),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TA与白蛋白、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TA与脑钠肽(BNP)、总胆红素呈负相关;PTA与性别相关(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TA降低是慢性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A降低是慢性心衰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佟菲王传合韩苏李影李志超孙志军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肝脏
甲胎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180例,根据住院期间AFP的最高值将患者分为AFP<20 ng/mL组(n=30)、20≤AFP<100 ng/mL组(n=64)、100≤AFP<400 ng/mL组(n=54)和AFP≥400 ng/mL组(n=32);再根据PTA的最低值将患者分为PTA<30%组(n=105)和PTA≥30%组(n=75).比较不同水平的AFP和PTA与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者中,男性占75.6%(136/180),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占57.2%(103/180),总生存率为38.3%(69/180).AFP<20 ng/mL组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随着AFP水平的升高生存率也逐渐增高(P<0.01).PTA<30%组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PTA≥30%组(P<0.01).结论 ACLF是我国HBV相关肝衰竭的主要临床类型.AFP升高,PTA降低与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关.
李亚萍吴凤萍刘晨瑞李梅王文俊张欣党双锁
关键词: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PE)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规律,了解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安徽某三甲医院住院行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
罗凌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
文献传递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浅探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方法2015年2月~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分别接受3次以上PE治疗。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在治疗12 w末,本组47例患者生存22例(46.8%),死亡25例;25例死亡患者年龄为(47.5±13.4)岁、基线MELD评分为(33.5±6.1)分、PTA为(23.8±10.1)%、APTT为(93.8±40.6)s,与22例生存患者比,差异显著[分别为(37.0±6.2)岁、(27.9±4.0)分、(33.9±9.3)%和(64.7±27.2)s,P<0.05],死亡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0%,显著高于生存组的27.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基线PTA是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E术后TBIL下降与术前TBIL水平呈正相关(r=0.866,P<0.05),首次PE术后PTA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年龄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这些重要的指标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地给予处理对改善预后很有帮助。
罗凌邓万玉彭蕾张振华邹桂舟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
血清白蛋白、胆碱酯凝血酶原活动度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5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63例(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病人60例(肝炎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ALB、CHE、PTA水平。结果:肝硬化组ALB、CHE和PTA明显低于肝炎组和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 C级病人ALB、CHE和PTA明显低于Child-pugh B级和Child-pugh A级病人(P<0.05~P<0.01);ALB、CHE和PTA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0.897和0.746,截断值分别为31.41 g/L、3 785.41 U/L和36.59%时,灵敏分别为73.30%、85.00%和93.30%,特异分别为81.00%、79.40%和44.44%。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ALB、CHE、PTA水平明显降低,可反映病人Child-pugh分级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薛永举杨丽朱玉郑海伦李大鹏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碱酯酶CHILD-PUGH分级

相关作者

王宇明
作品数:865被引量:4,688H指数:3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肝衰竭 肝细胞 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人工肝
邹正升
作品数:190被引量:1,382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预后 药物性肝损伤 肝组织 重型肝炎 酒精性肝病
樊锡凤
作品数:22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浆纤维蛋白原 肝硬化 血脂 血清
李保森
作品数:165被引量:1,033H指数:1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重型肝炎 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伤 人工肝支持系统
刘士敬
作品数:644被引量:809H指数:1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
研究主题:乙肝患者 乙肝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 治疗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