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7篇“ 凝血检验“的相关文章
- 凝血检验指标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
- 2025年
- 分析凝血指标检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内2024.3-2024.9期间接收的60例DIC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凝血指标资料,将其DIC组归为观察组,分为高凝期、低凝期、纤溶期,健康志愿者归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凝血指标改变。结果 所有凝血指标均经SPSS25.0版本统计学计算,可见观察组凝血指标(高凝期<低凝期<纤溶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血指标可作为DIC疾病的辅助诊断依据,还能辅助临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可推广。
- 张建
- 关键词:DIC凝血指标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诊断效能观察
- 2025年
- 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诊断效能。方法 以2023年2月-2024年2月到本院门诊就诊的32例健康者,以及同期的32例DIC患者为研究对象。前者纳入对照组,后者纳入观察组。两组均予以凝血检验,检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两组凝血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做好各类DIC患者检验结果的统计,对DIC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的体验健康者,观察组FIB偏低,而D-D、TT、PT、APTT等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FIB、D-D指标从低到高,为纤溶期、低凝期、高凝期(P<0.05),TT、PT、APTT指标从低到高为高凝期、低凝期、纤溶期。在DIC诊断中FIB、D-D、PT、APTT等指标价值显著,(AUC>0.5,P<0.05)。结论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诊断效能显著。
- 宁计为贵晓宁
- 关键词:凝血检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TT
-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 2025年
- 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接受凝血检验指标价值。方法 2022年9月-2024年9月就诊100例DIC患者纳入A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结果 A组凝血指标、血栓4项指标均高于B组,P<0.05;纤溶期DIC患者凝血指标、血栓4项指标均高于低凝期DIC患者、高凝期DIC患者,P<0.05。结论 凝血检验指标可辅助诊断DIC患者,经各指标变化可明确疾病进展程度,还可指导临床治疗。
- 刘芳马贵凤杨慧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细胞学形态检验与凝血检验联合提高大肠癌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观察
- 2025年
- 对细胞学形态检验与凝血检验联合提高大肠癌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我院检验科接纳的大肠癌患者68例,时间节点2023年6月11日—2024年5月11日,设为研究组,并征集同一时间段到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8例,设为参照组,对以上人员均进行细胞学形态(血清指标检验)与凝血检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①研究组血清指标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凝血五项指标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中分化程度下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高于低分化程度,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指标低于低分化程度,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Ⅰ-Ⅱ期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数据高于Ⅲ-Ⅳ期,而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数据低于Ⅲ-Ⅳ期,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学形态检验与凝血检验联合,能为大肠癌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并根据相关指标的不同表达,判断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以及分期,可长期推行。
- 梁晶晶
- 关键词:凝血检验大肠癌CA125CEA
- 凝血检验盘片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凝血检验盘片。;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分析。;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与图案的结合。;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主视图。
- 徐欢王利华陈东王浩宇
- 常规出凝血检验自动审核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 2024年
- 目的:建立常规出凝血检验项目结果自动审核规则,为临床实验室提高检验结果审核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8家医院检验科的24510份枸橼酸钠抗凝常规出凝血检测标本,根据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规则建立组和规则验证组,规则建立组血标本6670份,其中差值检查2056份;规则验证组血标本17840份,其中差值检查3210份。使用StagoSTARMa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或)抗凝血酶(AT)活性。以人工审核结果为标准,计算两组自动审核与人工假阴性率(无效审核)、假阳性率(无效拦截)、通过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审核一致率和标本周转时间(TAT)。结果:建立的自动审核规则及规则应用流程,涉及室内质量控制、报警信息、自动审核范围、危急值和差值检查。规则建立组单个项目通过率为82.6%~92.4%,总体通过率为73.8%,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核结果一致率为98.2%,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24.4%和73.8%。规则验证组单个项目通过率为86.4%~91.5%,总体审核通过率为71.5%。模拟应用自动审核规则,8家医院中两家医院单位的平均TAT分别缩短1.5 h和2.1 h。结论:应用常规出凝血自动审核规则能够使人工审核工作量减少,明显缩短TAT,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 邸平董峰于雪莹王梅华姜威李月曹俊张宏王伟鑫李绵洋
- 关键词:血液凝固试验临床实验室技术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
-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4-8月在该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凝血标本采集量均分为A组(2 mL)、B组(1.6 mL),对比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两组凝血指标差异以及组内差异。结果在相同时间、保存温度下,A组和B组间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即时检测,冰箱保存A组B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中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保存A组B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与即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确保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加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数据参考。
- 杨雪
- 关键词:凝血酶保存温度
-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研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DIC患者设为DIC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设为健康组,均进行凝血检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两组凝血指标检验结果,统计不同类型DIC患者的凝血指标检验结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DI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DIC组APTT、PT、TT、D-D均高于健康组,FIB低于健康组(P<0.05)。DIC组检验结果中,APTT、PT、TT指标由高至低依次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消耗性低凝期>高凝期(P<0.05),D-D、FIB指标由高至低依次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P<0.05)。凝血指标APTT、PT、TT、D-D、FIB对DIC均具有确切诊断价值(AUC>0.5,P<0.05),且联合检验AUC值相对更高。结论凝血检验指标在DIC诊断中具有确切诊断效能。
- 龙颖婷龙成学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作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泰安八十八医院收治的9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观察组分为高凝期(n=30)、消耗性低凝期(n=36)、继发性纤溶亢进期(n=27),另选择同期到院体检的58名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实施凝血指标检验,对比凝血检验结果,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单一及联合凝血指标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凝血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期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其余两组,部分活化凝血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1.000,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100.00%,诊断价值最高。结论与单一指标相比,联合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更高,对疾病分期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 刘青杨丰梅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
- 2024年
- 分析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应用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期间60例DIC患者(研究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凝血指标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检验结果。再将研究组60例DIC患者根据病理特征分为高凝期(n=22)、消耗性低凝期(n=20)、继发性纤溶亢进期(n=18),对比三组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INR、FIB、TT、PT、D-D值更高,而APTT值更低(P<0.05);相较于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患者,高凝期患者INR值更高,而FIB、TT、PT、APTT、D-D值更低(P<0.05)。结论 健康人群、不同DIC分期之间凝血指标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凝血指标检验可作为DIC诊断的关键指标。
- 韩向飞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关作者
- 寿好长

- 作品数:75被引量:271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中医 溶血 溶血指数 血培养 质量指标
- 韩冉

- 作品数:58被引量:193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血瘀证 中医 溶血指数 凝血 糖尿病肾病
- 赵玲莉

- 作品数:38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恶性肿瘤 ANCA检测 血管炎 抗内皮细胞抗体 免疫相关性疾病
- 韩临凤

- 作品数:7被引量:4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临汾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凝血检验 血涂片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 细胞形态学
- 孙德华

- 作品数:63被引量:28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研究主题:网织血小板 血常规 SYSMEX 多中心研究 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