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12篇“ 冲动行为“的相关文章
- 行为治疗干预疗法对青少年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情绪及冲动行为的改善
- 2025年
- 目的探究行为治疗干预疗法对青少年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患者情绪及冲动行为的改善。方法纳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0例ADHD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行为治疗干预疗法,n=58例)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n=62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6个月的康复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情绪状态与攻击行为、注意力情况及他人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应用行为干预治疗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IV-26及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分得分显著下降,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组治疗后,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得分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显著下降,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治疗干预疗法对于ADHD青少年的情绪及冲动行为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患儿在接受治疗后,情绪得到改善,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冲动性和破坏行为。
- 王兵朱歌王晓浩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青少年冲动行为
- 丙戊酸镁缓释片在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治疗中的增效作用与安全性
- 2025年
- 本文旨在评价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缓释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阳性与阴性症状得分,精神病理得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得分,社会功能得分。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的第2、4、6、8周,观察组中的患者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以及精神病理评分上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分都显示出更好的表现(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结论:在普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缓释片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安全性良好,并且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有一定优越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 张平
- 关键词:丙戊酸镁缓释片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安全性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与风险决策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与风险决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ADHD儿童作为ADHD组,同时招募50名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儿童组,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评估冲动行为,采用风险偏好问卷评估风险决策。通过比较2组儿童在冲动行为和风险决策方面的差异,分析其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DHD组在风险倾向收益情境得分高于正常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在运动冲动、无计划冲动和冲动总分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计划冲动与风险决策收益情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ADHD儿童在收益情境下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决策倾向,且无计划冲动与风险决策收益情境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马宁刘倩云王少霞张漫雪王艳荣方建群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冲动行为
- 叙事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叙事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62例,所有精神分裂患者均处于稳定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叙事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正念减压疗法。两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不良情绪变化情况(SDS、SAS)及冲动行为[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结果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的74.19%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更高,达96.77%(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社会、情感、躯体、生理评分升高,SDS、SAS评分降低,且护理后1、2、4、8周MOAS评分降低(P<0.05)。结论采用叙事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可提高精神分裂患者护理满意率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以及冲动行为,值得临床应用。
- 王瑶琪王云凯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
-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的临床效果
- 2025年
-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纳入80例精神疾病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 预见性护理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家属满意度、治疗依从性、暴力冲动行为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家属满意度、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暴力冲动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用于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效果确切。
- 郑晶晶白铭剑
-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精神疾病患者
- 一种用于评估决策冲动行为的二选一赌博实验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评估决策冲动行为的二选一赌博实验方法,采用老鼠和斯金纳操作箱实施,包括四大步骤:对老鼠进行斯金纳操作箱适应性训练、对老鼠进行触屏取食训练、对老鼠进行强制选择概率方块训练、老鼠执行自由选择概率方块任务,直...
- 肖晓古玥琳
- 认知行为视角下初信初访者冲动行为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以C市C区H为例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助力基层矛盾化解,而基层信访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正是这样一种符合柔性社会治理理念的全新尝试。当前,为化解基层矛盾,各级政府主动作为,推动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问题多、困难多...
- 杨涵舜
-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冲动行为社会工作
- 机器情感、自动情感、冲动行为和戏剧游戏化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 一种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改变角色(无论是虚拟角色还是人工角色)的动画行为,包括:通过处理器建立数据,该数据表示配置有改变角色动画行为动力属性的参数数学模型,该模型创建角色动画中明显的情绪或个性变化;插入表示该...
- 克里斯托弗·迪恩·肖
-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效果研究
- 2024年
- 研究在精神病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对降低发生冲突行为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3年07月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开展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焦虑和躁狂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期间发生的冲动行为事件少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病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的身心舒适度,改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减少冲动行为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吴艳
- 关键词:精神病预见性护理冲动行为
- 冲动行为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预测作用: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冲动行为对焦虑情绪的影响,了解手机成瘾在关系链中的作用,为焦虑症状的干预提供思路。方法 以江苏省四所大学的学生作为样本来源,运用问卷调查大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冲动行为、手机成瘾和焦虑情绪现状。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探究冲动行为、焦虑情绪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关系,使用SPSS的Process插件检验手机成瘾在冲动行为和大学生焦虑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使用Bootstrap抽样检验法(重复抽样5 000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结果 共纳入1 019名大学生。大学生存在冲动行为;有497名无焦虑(占比48.77%),轻度焦虑361名(35.43%),中度焦虑66名(6.48%),高度焦虑95名(9.32%);245名存在手机成瘾,占比24.04%。大学生冲动行为可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和焦虑情绪(β=0.396,P<0.001;β=0.360,P<0.001),手机成瘾在冲动行为与焦虑情绪之间部分中介作用显著[95%CI为(0.273,0.543),不包括0]。结论 冲动行为和手机成瘾程度的提升会诱发大学生焦虑情绪,冲动行为发生会通过加重手机成瘾风险间接增强大学生焦虑情绪。因此,合理抑制冲动行为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降低大学生焦虑情绪。
- 韩佳宁杜芳芳
- 关键词:冲动行为焦虑大学生
相关作者
- 苏林雁

- 作品数:371被引量:3,782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青少年 对立违抗性障碍 ADHD
- 耿耀国

- 作品数:90被引量:545H指数:1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教育系
- 研究主题: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青少年 冲动行为
- 张肖丽

- 作品数:17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洛因依赖者 冲动行为 戒断 心理渴求 环境线索
- 牛朝诗

- 作品数:490被引量:1,47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
- 研究主题:胶质瘤 帕金森病 神经导航 神经胶质瘤 脑胶质瘤
- 孙丽丽

- 作品数:11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冲动行为 海洛因依赖者 戒断 环境线索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