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4篇“ 冠脉损伤“的相关文章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预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进展的研究
第一部分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KD患儿的CAL进展...
徐聃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疾病进展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
基于TMAO-NLRP3炎症小体探讨心胃同治方对冠脉损伤心肌缺血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张仪
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决策冲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的决策冲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川崎病患儿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的父母设为观察组,178例未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的父母设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决策冲突量表(D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决策冲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DCS各维度及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SSS各维度及总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决策冲突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月收入及领悟社会支持是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患儿父母的决策冲突处于较高程度,医护人员应加强关注,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患儿父母决策冲突程度。
易佳谢小英雷欢易青梅
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伤
血清PTX3、GDF-15、IL-17在川崎病患儿中的表达及与冠脉损伤的关系
2024年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正五聚蛋白3(PTX3)、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及与冠脉损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损伤情况分为损伤组(48例)和无损伤组(66例),另选取同时期11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内径将冠脉损伤患儿分为轻度扩张(21例)、中度扩张(18例)、冠状动脉瘤(9例)3个亚组。比较3组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患儿入院时血清GDF-15、PTX3、IL-17水平,分析入院时血清GDF-15、PTX3、IL-17水平与冠脉损伤及冠状动脉内径的相关性,偏回归分析KD患儿发生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院时血清IL-17、PTX3、GDF-15水平联合诊断KD患儿发生冠脉损伤的价值。结果 损伤组入院时血清GDF-15、PTX3、IL-17水平>无损伤组>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患儿入院时血清IL-17、PTX3、GDF-15水平比较:冠状动脉瘤>中度扩张>轻度扩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GDF-15、PTX3、IL-17水平与冠脉损伤、冠状动脉内径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IL-17、PTX3、GDF-15水平为KD患儿发生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GDF-15、PTX3、IL-17水平联合诊断KD患儿发生冠脉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最佳诊断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69.70%,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GDF-15、PTX3、IL-17参与KD患儿发生冠脉损伤过程,且在辅助临床早期诊断KD患儿发生冠脉损伤方面具有较高效能。
张艳华李微张嘉雯刘静炎
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伤生长分化因子-15白细胞介素-17
动态心电图及sST2、PAI-1在川崎病伴发冠脉损伤诊断中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及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在川崎病伴发冠脉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是否伴发冠脉损伤分为两组,其中损伤组40例,未损伤组6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25-羟维生素D3(25-(OH)D_(3))、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sST2、PAI-1]及动态心电图异常率,通过多因素分析川崎病伴发冠脉损伤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对川崎病患儿伴发冠脉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损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CRP、CK-MB、NT-proBNP、sST2、PAI-1水平高于未损伤组,25-(OH)D_(3)水平低于未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60.00%,未损伤组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16.13%,损伤组高于未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持续时间、25-(OH)D_(3)、血小板计数、CRP、CK-MB、NT-proBNP、sST2、PAI-1、动态心电图异常是川崎病患儿伴发冠脉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以sST2、PAI-1、动态心电图异常及3项指标联合应用作为变量绘制诊断川崎病伴发冠脉损伤的ROC曲线,sST2的AUC为0.789,PAI-1的AUC为0.729,动态心电图异常的AUC为0.719,联合检测的AUC为0.978。结论动态心电图及sST2、PAI-1水平诊断川崎病是否伴发CAL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陈晓光窦冰华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川崎病冠脉损伤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96例,根据患儿自身病情,将患儿分为并发冠脉损伤组47例和未并发冠脉损伤组24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发生率为15.88%(47/296)。年龄≤2岁、发热持续时间≥10 h、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延迟是影响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9,其预测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8.4%。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风险因素与年龄≤2岁、发热持续时间≥10 h、IVIG治疗延迟有关,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临床医护人员可针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全卉宋青青易青梅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
NF-κB联合ICAM-1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联合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对儿童川崎病(Kaw...
孙文娟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NF-ΚBICAM-1
动态心电图在儿童川崎病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儿童川崎病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儿童川崎病患儿(2021年2月~2022年12月),患儿均在本院就诊,患儿先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心电图检查,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后3天内,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统计不同诊断方式对患儿冠脉损伤诊断结果。同时,追踪患儿临床确诊结果,根据临床诊断结果,评估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动态心电图共检查异常者28例(70.00%,28/40),其中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8例(20.00%,8/40),房室传导阻滞6例(15.00%,6/40),ST—T改变8例(20.00%,8/40),Q-T间期延长6例(15.00%,6/40)。40例患儿均存在平均心率增高表现。40例川崎病患儿经后续检查和随访确诊存在冠脉损伤者34例,阳性率为85.00%(34/40)。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显著低于超声心动图(94.12%,32/34;100.00%,6/6;95.00%,3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诊断灵敏度(29.41%,10/34)、准确率(35.00%,14/40)显著低于动态心电图(76.47%,26/34;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诊断特异度(66.67%,4/6)与动态心电图(66.67%,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对患儿冠脉损伤检出率较高,诊断效能较高,可为儿童川崎病冠脉并发症早期诊疗及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值得推广借鉴。
张春燕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儿童川崎病冠脉损伤冠脉扩张常规心电图
血脂代谢与儿童川崎病及冠脉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川崎病(KD)是指小儿出现以冠状动脉损伤(CAL)为主要病变的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症综合征。目前,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KD患儿的血脂代谢在KD急性期、恢复期及CAL中的变化与流行病学、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及针对血脂治疗的有效性,均提示血脂参与KD的病理生理过程。亚洲KD的发病率在全球居于首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KD会对患儿的冠状动脉造成炎性损伤,引发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甚至造成心肌细胞肥大,成人期可能出现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儿生命。本文就血脂代谢在KD及CAL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KD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罗菲菲
关键词:血脂代谢儿童川崎病冠脉损伤
川崎病患儿凝血功能、血脂水平与冠脉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究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凝血功能、血脂水平与冠脉损伤(Coronary arterial lesions,C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2年我院收治的60例KD患儿临床资料,并选取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根据KD组CAL情况分为CAL组与NCAL组,对照组于体检当日、KD组分别于急性期与亚急性期采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KD组治疗1 m后比较CAL组与NCAL组凝血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KD组PT、TT、APTT、HDL水平低于对照组,D-D、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PT、TT、APTT水平低于亚急性期,D-D水平高于亚急性期(P<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CAL与PT、TT及HDL水平成负相关,与D-D、TG成正相关(P<0.05)。结论:KD患儿急性期高凝状态明显,PT、TT、HDL水平降低,D-D、TG水平升高会增加KD患儿CAL发生风险。
刘云蒋玲胡云
关键词:川崎病凝血功能血脂水平冠脉损伤

相关作者

陈红兵
作品数:63被引量:213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川崎病 预后 冠脉损伤 发病机制
吕海涛
作品数:204被引量:280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川崎病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川崎病患儿 肺动脉高压
杨作成
作品数:217被引量:62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研究主题:川崎病 儿童 基因多态性 位点多态性 柯萨奇病毒B3
李喆倩
作品数:13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川崎病 川崎病患儿 冠脉损伤 HUVECS 病原菌分布
李卓颖
作品数:51被引量:1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研究主题:川崎病 基因多态性 川崎病患儿 儿童 位点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