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篇“ 农地转用“的相关文章
- 农地转用领域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逻辑被引量:13
- 2021年
- 农地转用领域土地要素的配置不仅关涉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农地数量和质量的稳定,而且关涉生态环境保护乃至粮食安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旨绝不是去管制、脱离管制,而是如何将管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改进政府管制能力、提升管制质量。着眼于土地管理的宪法秩序,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是土地本身的市场化,只能是诸种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配置。配置的关键在于农地转用指标交易的市场化。
- 李蕊
- 关键词: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权
- 困境与演进:农地转用开发的产权理论分析
- 2020年
- 在当前农地转用开发进程中,由于农地产权权利束界定不清,引发激烈的利益博弈。基于此,本文将农地转用开发进程纳入"产权残缺-产权重构"的分析框架中加以考察,重点关注产权重构与制度变迁的互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地转用开发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地产权边界模糊,从而导致农地产权残缺,处在"公共领域"中,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缺失。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进行产权重构,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通过赋予不同产权主体平等的土地产权保护,从而使得我国农地转用开发的演进遵循从禁止、放开到保障的核心逻辑。这一演进逻辑使得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着市场经济决定产权规则的方向演进,从而使得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 李怀
- 关键词:产权理论产权残缺产权重构
- 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及其差异被引量:6
- 2017年
- 农地转用审批是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控制农地非农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00-2012年省级层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央和地方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差异。结果表明,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均受到经济和财政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但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的资源管控机制和目标导向机制差异明显。总体上,中央政府倾向于严格遵守国家农地管控规则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却具有应对管制规则扩大审批规模的倾向。较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更容易受到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和财政支出、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还表现出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性。东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因素差异最明显,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不明显。今后,应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地转用审批上的分工合作,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权限,因地制宜地实施农地转用审批管理措施,促进农地转用制度发挥作用。
- 龙开胜杜薇
- 关键词:农地转用行政审批动力机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 基于概率模型的农地转用外部性测算——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准确地量化农地转用外部性能够为促进外部性内化、建设用地聚集的政策提供参考。论文对农地转用外部性界定和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农地转用概率模型估算天津市静海区2006—2014年农地转用的外部性,分析地块特征对农地转用概率的影响,讨论了外部性与建设用地聚集的关系。针对静海区2006—2014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每有1 hm^2农地转用为商住用地,周边0~200、200~400、800~1 600 m范围农地受外部性影响分别为0.91×10~4、0.91×10~4、0.33×10~4元/hm^2,每有1 hm^2农地转用为住宅用地,周边800~1 600 m范围内农地受外部性影响为0.18×10~4元/hm^2。农地转用正外部性偏小,聚集效应不足,可能是建设用地分散的重要原因,论文还对外部性测算方法以及地块特征的农地转用影响进行了讨论。
- 陈竹胡伟黄凌翔
- 关键词:农地转用外部性PROBIT模型
- 农地转用审批的动力机制及改革路径研究:基于中央地方政府关系
-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过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由于土地具有经济特性,其中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储备,且包含的可置换的经济效益较低,政府...
- 杜薇
- 关键词:动力机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地转用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2016年
- 城市近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产生的巨大增值主要来源于3个因素:土地靠近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耕地红线下国家严格的土地规划以及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外部性理论,不同来源的增值收益应分别归属近郊农民、远郊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政府则应改革土地市场双重行政垄断的做法,转换角色,为土地增值收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合理分配搭建平台。
- 杨永磊
- 关键词:农地转用土地增值外部性理论
- 中国城乡交错区农地转用利益分配格局演进与启示被引量:1
- 2016年
- 从集体土地所有权补偿和农民集体成员权退出两个维度剖析中国城乡交错区农地转用利益分配格局的演进过程,发现现行征地补偿水平高于农地农用条件下的土地所有权价值;一定程度上讲,农民已经享有了退出集体的权利。征地制度边际创新的优势在于降低改革阻力,但边际创新一旦抛开地价增值规律,很容易激发地方政府及农民产生土地财政幻觉和地价增值幻觉。长远地看,解决城乡交错区农地转用矛盾与冲突的关键,并非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内涵、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等技术环节,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土地所有权界定、集体土地用途过度管制等底层制度安排。
- 王瑞雪马培生
- 关键词:城乡交错区农地转用集体所有制征收土地资本化
- 农地转用政策与农地转用最优数量——外部性内化视角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尽管不少文献对农地转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农地转用政策在农地-市地配置优化中的作用却较少受到关注。论文从外部性内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地方政府农地转用模型对土地用途管制、税费政策的作用机制和配置效应进行研究。在考虑多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地方政府决策函数进行拟合,并结合近年来农地外部性测算的结果实证分析了农地转用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对农地转用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用途管制和税费政策均能显著地抑制农地转用数量,但政策的影响效果则存在差异。其中,税费政策的数量标准与外部性数量基本一致,但土地用途管制对农地转用的抑制效果已经超出了外部性内化的目标。根据这一结果,结论部分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及农地转用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
- 陈竹张安录黄凌翔
- 关键词:农地转用土地用途管制税费政策
-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农地转用决策及其偏好差异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农地转用决策理论能为农地保护制度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经典的决策模型并不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主导农地转用的现状。本文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国内背景的农地转用决策模型,以分析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决策的特征。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经济产出的边际贡献、土地出让金水平是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决策的重要依据,地区经济质量和农地资源禀赋对地方政府决策弹性分别起到负向和正向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在决策时可能存在的偏好和非理性因素,农地转用的最优规模无法仅仅依赖于外部性内化政策实现。
- 陈竹
- 关键词:地方政府决策偏好
- 中国农地转用制度研究
- 本书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农地转用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地转用决策模型,分析了现行转用制度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 陈伟著
- 关键词:农业用地
相关作者
- 苑韶峰

- 作品数:108被引量:1,498H指数:20
-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宅基地退出 影响因素 宅基地 农地转用
- 杨丽霞

- 作品数:54被引量:1,062H指数:17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太湖流域 农地转用 影响因素 福利变化 空间异质性
- 王庆日

- 作品数:50被引量:89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 研究主题: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 耕地保护 福利变化 农地转用
- 周其仁

- 作品数:579被引量:5,5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企业家 企业 货币 金融危机
- 陈伟

- 作品数:12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农地转用 公共服务 工业化 土地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