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0篇“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的相关文章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腹腔镜组(行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46例)和EST组(行EST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EST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腹腔镜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升高,但EST组均低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降低,但EST组均高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 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腹腔镜手术用时更长,但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可促进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步军
- 关键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囊结石肝硬化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 2022年
- 研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中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样本选择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7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ST术,“随机取样法”分基础组(传统护理,35例)、研讨组(综合护理,3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护理前比较心理情绪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讨组HAMA、HAMD值低于基础组;研讨组满意率(97.14%)高于基础组(82.86%),研讨组并发症率(5.71%)低于基础组(22.86%),x2=3.9683,4.2000;p=0.0464,0.040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时配合综合护理可稳定情绪、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崇。
- 王莉莉
- 关键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综合护理胆总管结石满意度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诊的85例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EST+LC,n=45)与对照组(开腹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n=40),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禁食时间)、炎症反应[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8.14±1.25)d]、术后排便时间[(2.18±0.43)d]、术后排气时间[(18.57±3.58)h]、手术禁食时间[(2.11±0.35)d]均短于对照组[(11.36±1.47)d、(4.64±0.63)d、(41.69±6.29)h和(4.43±0.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CT[(23.16±4.48)mg/L]、WBC[(11.17±1.47)×10^(9)/L]、CRP[(19.28±3.38)mg/L]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4.44%)均低于对照组[(32.46±6.32)mg/L、(14.52±2.16)×10^(9)/L、(27.05±4.26)mg/L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LC有助于减轻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快速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凌福生连志刚游恩龙
- 关键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孟津区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开放组46例实施常规开放式胆囊切除术,联合组49例实施EST联合LC术。比较两组结石残留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 d及术后7 d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细胞计数(WBC)、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残留结石,联合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3 d、术后7 d联合组血清CRP、ALT、WBC、DBil均低于开放组(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与开放组[10.87%(5/4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复发率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术联合LC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势,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可促进康复,减轻手术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及黄疸消解,复发率低。
- 李耀宗
-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 2020年
- 目的阐述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科室收治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术后患者仅1例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状,给予遵医嘱推注葡萄糖溶液,其他病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后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十分重要,并取得了较成熟的护理经验,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康玉环
-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总管结石护理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有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史大于1年的患者作为EST组,按1∶2配比,选择同期行结肠镜检查但无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史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EST大切开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T大切开组(P=0.027)、男性(P=0.017)是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EST大切开组与对照组比较,腺瘤的发生部位(P=0.233)和腺瘤病理分型(P=0.9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术、男性是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应注意此类患者结直肠腺瘤的筛查。同时,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EST适应证并选择适当的术式,尽量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
- 罗晓亮杜国平胡亦懿梅迪华陈善炜
-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回顾性分析
-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在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观察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在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行EST治疗的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评分(HAMD),焦虑评分(HAMA),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3.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应用于行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 孙玉梅
- 关键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胆总管结石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患者予以EST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和预后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平均VAS疼痛评分为(4.14±0.89)分,低于对照组的(7.12±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0,P=0.012)。治疗组患者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确切,ES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借鉴。
- 郭钿蔡文彭卓慧
- 关键词:开放性手术胆总管结石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的发生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肠胆反流(DBR)的发生因素。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6年2月选择在该院消化科进行住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9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EST,判断术后DBR发生情况,调查发生因素,同时进行奥狄括约肌(Oddi括约肌)功能的测定与远期并发症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EST,198例患者平均胆总管直径为(2.24±0.24)cm,平均胆总管结石数量为(3.63±1.12)个,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为(1.02±0.19)cm。EST术后出现DBR 12例,发生率为6.1%,平均放射性活度为(3.39±0.89)MBq。EST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分别为(31.49±4.22)mm Hg和(3.78±0.53)次/min,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和胆总管压力分别为(8.23±1.03)mm Hg和(3.32±0.45)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术前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差值、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为EST术后DBR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远期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9.1%,其中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管狭窄6例,乳头狭窄4例,结石复发4例。结论十二指肠乳头EST术后DBR比较常见,可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下降与远期并发症的增加,需要积极加强预防管理。
- 钟文洲陈正义林松挺黄晓曦
- 关键词:胰腺管肠胆反流奥狄括约肌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发生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发生胆管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196例行ES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术后发生胆管炎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其余16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胆管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在既往胆道手术史[8(25.81%)vs 10(6.06%),χ~2=12.200,P=0.000 5]、胆总管结石的数量(2.8±0.5 vs 2.2±0.6,t=5.234,P=0.000 5)、合并胆囊结石伴胆囊炎[8(25.81%)vs 13(7.88%),χ~2=6.994,P=0.000 4]、合并肝内胆管结石[6(19.35%)vs 8(4.85%),χ~2=8.280,P=0.004 0]、手术时间[(35.6±5.8)min vs(27.1±6.2)min,t=7.072,P=0.000 4]、是否碎石[10(32.26%)vs 15(9.09%),χ~2=10.591,P=0.000 1]、术后胆道积气[12(60.00%)vs 16(21.82%),χ~2=17.940,P=0.000 2]和应用抗生素持续时间[(3.6±0.7)d vs(4.5±0.8)d,t=5.854,P=0.000 6]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胆道手术史[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1.962(1.156~3.658),P=0.024]、胆总管结石的数量[OR(95%CI):2.632(1.366~5.013),P=0.02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OR(95%CI):2.976(1.482~5.536),P=0.024]、手术时间[OR(95%CI):4.859(2.513~8.622),P=0.006]、术后胆道积气[OR(95%CI):5.326(2.633~10.524),P=0.005]是EST术后发生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应用抗生素持续时间[OR(95%CI):0.565(0.263~0.895),P=0.00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对影响EST术后发生胆管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对预防EST术后发生胆管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张钰
- 关键词: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