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4篇“ 内皮微粒“的相关文章
内皮微粒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机制探讨
2024年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KD)血管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58例KD患者和50例对照组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KD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瘤(CAA),其余为无冠状动脉瘤(NCAA)。分离各组血清样品中EMP,并进行全基因组miRNA测序。在体外试验中,将VSMC或预转染miR-204-3p模拟物(AgomiR-204-3p)、miR-204-3p抑制剂(AntagomiR-204-3p)的VSMC与各组EMP共培养。结果 通过全基因组miRNA测序以及RT-qPCR分析证实miR-204-3p在KD EMP中显著增加,并且EMP中miR-204-3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病理严重程度显著降低,顺序为NCAA>SCAA>MCAA>GCAA。与对照组EMP共培养相比,VSMC与NCAA EMP共培养48 h后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VSMC分化标志物(ACTA2和CNN1)表达显著增加(P<0.05),去分化标志物(OPN和PDGFRβ)表达显著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EMP中miR-204-3p在功能上靶向VSMC中的PDGFRβ。在与NCAA EMP孵育的VSMC中,使用AntagomiR-204-3p可显著降低分化标记物(ACTA2和CNN1)的表达,并增加去分化标记物(OPN和PDGFRβ)的表达。在与CAA EMP孵育的VSMC中,给予AgomiR-204-3p显著增加分化标记物的表达,并降低去分化标记物的表达。结论 EMP将miR-204-3p转移到VSMC并通过靶向PDGFRβ部分介导KD血管炎性损伤。因此,靶向miR-204-3p-PDGFRβ轴可能为KD诱导的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赵颖赵欣娄萍罗英
关键词:内皮微粒川崎病血管平滑肌细胞
外周血内皮微粒中miR-126水平与MHR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内皮细胞来源的微粒中的microRNA-126(miR-126)表达水平以及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随后确诊为AMI并接受PCI治疗的60例患者(AMI组)。同时,纳入60例慢性冠状动脉疾病(CCD)患者(CCD组)以及60例健康个体(健康组)作为对照。测定并对比各组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中的miR-126和MHR表达水平,并计算Gensini评分。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AM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AMI组miR-126水平低于CCD组及对照组,MHR高于CCD组及对照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iR-126的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460,P<0.001),MH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性(r=0.46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26(OR=6.995,95%CI:2.126~23.018,P=0.001)、MHR(OR=4.527,95%CI:1.145~17.895,P<0.031)和Gensini评分(OR=0.949,95%CI:0.925~0.974,P<0.001)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miR-126、MHR和Gensini评分联合检测预测AM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951~0.836,P<0.001),特异度为95%,灵敏度为76.7%,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miR-126水平和MHR与AMI的发生及冠心病严重程度有重要联系,是潜在的预测和诊断AMI的生物标记物。
帕丽达·玉山江艾买提江·买买提古力斯坦·艾斯卡尔尼格热·阿力木吐尔孙阿依·依斯提米拉穆叶赛·尼加提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浆内皮微粒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损伤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内皮微粒(EMP)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细胞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各2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5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检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浆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Fas蛋白(sFas)/可溶性Fas蛋白配体(sFasL)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EMP、CD62E^(+)EMP和CD31^(+)EMP的水平及计算CD62E^(+)/CD31^(+)EMP的比例。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组CHO、TG、HbA1c及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糖尿病肾病组CysC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组血浆EMP、E-selectin、sFas、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糖尿病肾病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糖尿病肾病组CD62E^(+)/CD31^(+)EMPs的比值为(0.9±0.1),明显低于糖尿病组(8.8±0.3)和正常对照组(5.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6,P<0.01)。对EMP与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P与TG、HbA1c、CysC、E-selectin、sFas、sFasL水平均成正相关(P均<0.05),其中与CysC水平的相关性最高(r=0.76,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MP、E-selectin、sFas、sFasL、CysC水平明显升高,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出现内皮细胞损伤;CD62E^(+)/CD31^(+)EMPs的比例低于1,提示其中细胞凋亡在内皮损伤机制中占有着重要作用,可用来指导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孙志平赵冬兰吕莎张静耿瑞丽刘建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内皮微粒E-选择素胱抑素C
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内皮微粒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内皮微粒(EMP)、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CIB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分为CAG阳性组(n=120)和CAG阴性组(n=100)。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MP、CIB1表达水平。分析对比动态心电图与血清EMP、CIB1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EMP、CIB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 CAG阳性组患者血清中血清EMP水平[(1 425±261)×10^(6)/L]、发作持续时间[(273±50)s]显著高于CAG阴性组[(1 185±126)×10^(6)/L,(47±4)s],血清CIB1水平(33±4)显著低于CAG阴性组(47.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阴性组ST段压低1 820次,CAG阳性组ST段压低318次,发作时间主要集中6:01~12:00。CAG阴性组与CAG阳性组患者心肌缺血ST段压低发作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血清EMP、CIB1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20(0.763,0.869)、0.873(0.822,0.914),截断值分别为1296×10^(6)/L、39.7,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72.5%、90.8%,特异度分别为84.0%、74.0%。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917(0.872,0.950),灵敏度为71.67%,特异度为92.00%;EMP、CIB1、动态心电图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95.8%与72.5%、90.83%、70.83%,P<0.001、<0.001;90.0%与77.7%、83.2%、73.6%,P<0.001、=0.121、<0.001、=0.036)。结论 血清EMP、CIB1水平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提高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黄莉焦东生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内皮微粒
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高尿酸血症。使用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将患者根据尿酸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70例和非达标组6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EMPs含量及降尿酸治疗1年内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EMPs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治疗后EMPs含量为(1.64±0.48)%,低于非达标组的(1.97±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s降低水平与尿酸降低水平呈正相关(r=0.374,P<0.05)。达标组降尿酸治疗1年内MACE发生率为15.71%,低于非达标组的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标性降尿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
周玮邓毅凡张晶
关键词:痛风冠心病高尿酸血症内皮微粒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以及IL-6、IL-17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以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共计208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予以不同降压方案,其中对照组106例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自由联合其他种类降压药物,研究组102例选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质量指数、IL-6、IL-17以及EMPs水平,并定期随访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服药依从性。结果2组病患经过上述治疗后,外周血IL-6、IL-17以及EMPs水平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患治疗后IL-6、IL-17以及EMPs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MACE发生率更低,服药依从性更好(P<0.05),不同治疗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IL-6、IL-17以及EMPs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服药依从性更好,值得推荐于临床使用。
邓毅凡刘娟孙珣戴承晔徐笑挺何胜虎张晶
关键词:内皮微粒白介素-6白介素-17
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内皮微粒及血压波动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内皮微粒及血压波动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进行研究,按照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和B组(高血压合并OSAHS),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内皮微粒(EMP)水平以及血压波动,并分析上述指标与高血压合并OSAHS的关系。结果A组的hs-CRP为(357.63±154.40)mg/L、Hcy为(10.17±2.75)μmol/L、EMP为(760.12±38.70)个/μl低于B组的(778.33±225.71)mg/L、(13.57±2.45)μmol/L,(900.42±89.1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8、6.527、10.211,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白昼SBP(134.35±4.71)mmHg,DBP(117.65±7.64)mmHg和夜间SBP(89.62±6.78)mmHg,DBP(81.37±5.75)mmHg明显低于A组的白昼SBP(142.33±4.13)mmHg,DBP(126.57±5.93)mmHg和夜间SBP(95.19±3.45)mmHg,DBP(86.12±3.2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Hcy、CRP、EMP与白天SB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hs-CPR、Hcy和EMP均比较高,且hsCRP、Hcy和EMP的变化会影响到患者的血压变化。
孙英霞关林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内皮微粒血压变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内皮微粒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内皮微粒是从激活或损伤的内皮细胞上脱落的微小囊泡,是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方式,在炎症反应、凝血反应和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健康的生物标志物,并且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内皮微粒分子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其临床研究及检测方法上存在局限性,无法人为调控内皮微粒的释放,这给以内皮微粒为疾病靶标的转化医学研究带来了挑战。现主要从内皮微粒的概念、病理生理功能、临床应用、检测方法以及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于博文修成奎王雪杨静雷燕
关键词:内皮微粒内皮功能障碍生物标志物血管健康
内皮微粒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内皮微粒(EMPs)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传代,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至第10~12代,建立复制性衰老模型。实验分为年轻组(2~4代)、衰老组(10~12代)及EMPs干预组(提取衰老细胞产生的EMPs来干预年轻细胞)。结合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和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两种方法判断细胞衰老情况。采用两步离心法分离出EMPs;采用醋酸双氧铀负染法于透射电镜下观察EMPs的大小及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或Annexin V^(+)的EMPs;DCF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表达。结果:与年轻组相比,衰老组细胞SA-β-gal活性显著增强(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1),并且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衰老组细胞分泌CD31^(+)EMPs及Annexin V^(+)EMPs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年轻组(P<0.05)。电镜下EMPs直径在0.1~1μm之间,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囊泡膜结构完整,边缘清楚,轮廓清晰。与年轻组相比,EMPs干预组细胞SA-β-gal活性增强(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且增高的细胞内ROS可部分被apocynin(NADPH氧化酶抑制剂)或rotenone(线粒体氧化酶抑制剂)抑制(P<0.05)。结论:衰老HUVECs分泌的EMPs多于年轻HUVECs;衰老HUVECs分泌的EMPs可导致年轻HUVECs早衰,其机制可能与EMPs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及线粒体氧化酶,进而诱导细胞内ROS水平增高有关。
于博文王雪胡艳红杨静李雪丽修成奎雷燕
关键词:内皮微粒细胞衰老活性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麝香保心丸对X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X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X综合征的患者75例,抽取外周血检测EMPs含量,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EMPs含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75例患者外周血中EMPs含量为(2.01±0.71)%,高于71例健康人[(0.5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EMPs含量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患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能有效降低X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EMPs含量,对血管内皮功能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缓解患者相关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邓毅凡何胜虎张晶
关键词:X综合征内皮微粒麝香保心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关作者

陆永光
作品数:103被引量:467H指数:10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皮细胞微粒 冠状动脉微栓塞 阿托伐他汀 内皮微粒 大鼠冠状动脉
严华
作品数:106被引量:435H指数:10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高血压 冠心病 内皮微粒
黄军章
作品数:93被引量:427H指数:10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皮细胞微粒 冠心病 高血压 内皮微粒 介入治疗
刘建辉
作品数:58被引量:260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百草枯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百草枯中毒 内皮微粒 狼疮抗凝物
符春晖
作品数:99被引量:347H指数:9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皮细胞微粒 高血压 脐静脉内皮细胞 心力衰竭 内皮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