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37篇“ 内毒素结合蛋白“的相关文章
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和sCD163水平预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应用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和可溶性CD163(sCD163)预测亚急性肝衰竭(SAL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SALF患者和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50例健康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BP和sCD163。记录死亡例数,获得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肝衰竭患者血清LBP和sCD163水平分别为(110.28±19.21)ng/ml和(123.19±10.22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8.19±5.66)ng/ml和(35.49±4.31)ng/ml,P<0.05】;29例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清LBP和sCD163水平分别为(134.32±12.11)ng/ml和(143.11±9.19)ng/ml,均显著高于31例生存患者【分别为(93.21±7.11)ng/ml和(97.19±4.33)ng/ml,P<0.05】;SALF患者血清LBP和sCD163水平与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0.9456、r=0.912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BP、sCD163和MELD评分预测SALF患者死亡的AUC分别为0.9182、0.9830和0.8534(P<0.05)。结论应用血清LBP和sCD163预测SALF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党玲贾皑王芳
关键词:亚急性肝衰竭内毒素结合蛋白预后
天然内毒素结合蛋白衍生肽拮抗内毒素的研究进展
2012年
内毒素是脓毒症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其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4跨膜信号通路,活化宿主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导致组织损伤、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拮抗内毒素活性是提高脓毒症治疗效果的关键。从天然存在的内毒素结合蛋白中提取或者人工合成具有拮抗内毒素活性的蛋白/多肽类制剂是内毒素拮抗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现对天然内毒素结合蛋白衍生肽拮抗内毒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段光杰刘友生
关键词:内毒素脓毒症多肽
新的内毒素结合蛋白CRISPLD2在脓毒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脓毒症是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牵涉全身各个器官。尽管各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脓毒症患者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是困扰急诊和重症医学医生的重大难题。重组活化蛋白C(drotrecogin...
王涛
关键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内毒素
文献传递
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在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入院及入院第二周时血清LBP水平。结果:58例亚急性肝衰竭组入院时血清LBP值(107.01±40.92)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2.11±21.08)ng/mL(P<0.01)。入院第二周时血清LBP值比较,好转(56.99±26.42)ng/mL明显低于死亡(116.70±40.88)ng/ml,未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者明显低于发生上述情况者(P均<0.05)。发生医院感染组与未发生医院感染组比较,入院时及入院第二周时L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LBP明显升高,LBP水平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无明显关系,动态监测LBP水平有助于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LBP水平迅速下降者预后较好。
郭如意苏智军邱晓东明德松林琪
关键词:乙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内毒素结合蛋白
从七肽噬菌体展示库中筛选内毒素结合蛋白质配基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从噬菌体展示库中筛选内毒素结合蛋白质配基,为其在内毒素致病作用机理及在内毒素血症防治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内毒素为靶分子从随机七肽噬菌体展示库中筛选内毒素的高亲和力噬菌体配体,通过ELISA鉴定,DNA测序及相关软件分析。结果:所筛选的亲和力最高的噬菌体的ELISA检测值A405 nm可达1.965通过比较亲和性噬菌体外源插入肽的DNA序列,认为FHENWPS肽段中包含有与内毒素分子发生亲和结合的一个共有序列。该序列展示肽的等电点为5.36,具有双嗜性,这有利于肽与LPS分子表面的位点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亲和吸附。结论:运用亲和筛选方法从肽库中筛选内毒素结合蛋白质配基是可行的。
杨海捷段光杰朱崇涛余德文刘友生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肽库内毒素多肽配基亲和
内毒素结合蛋白样分子p48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2008年
目的以LBP为对照,对比研究p48的体、外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p48与LPS及Lipid A的结合力。通过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U937)和小鼠体TNF-α的分泌实验,研究p48的生物学功能。采用ELISA方法初步探索p48与LBP是否具有一定相似的空间结构。结果p48能促进LPS与PBMC结合,其活性为LBP的81%。p48能与LPS及Lipid A结合,其亲和常数(KD)分别为1.59×10-6、1.48×10-6mol/L。体外实验中p48均能促进TNF-α的分泌,其生物学活性约为LBP的77%。高浓度抗NH-LBP Fab抗体能与p48特异性结合,p48部分空间结构与LBP可能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p48具有与LBP相近似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炎症反应中也发挥较重要的作用。
葛晓冬杨艳丽段光杰陈锐潘峰朱江刘友生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在慢性重型肝炎及其医院感染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及入院第2周时血清LBP水平。 结果:慢性重型肝炎...
郭如意苏智军邱晓东明德松林琪
关键词:乙型肝炎重型肝炎内毒素结合蛋白医院感染
文献传递
大黄与纳络酮在肝昏迷中的治疗作用以及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的测定
2007年
目的观测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应用对肝昏迷是否有催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并监测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9例肝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2例,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7例。观测两组患者在各自治疗方法下恢复清醒的时间、死亡率,并监测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恢复清醒时间、死亡率以及治疗后各个时段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应用能缩短肝昏迷患者恢复清醒的时间,减少死亡率;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可以作用评价疗效,观测预后的指标。
郭宏伟张爱军张颖
关键词:纳络酮肝昏迷血清内毒素
内毒素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6年
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引起内毒素休克的重要触发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内毒素结合蛋白(endotoxin binding protein,EBP)及其受体系统是机体识别和调控内毒素作用的关键机制,内毒素的许多生物学效应可能就是通过其增敏或抑制作用而实现的。本文就内毒素结合蛋白与LPS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吴丽娜刘勇
关键词:内毒素休克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血症生物学效应受体系统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与肝脏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LBP水平,其中3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2~4周复查LBP.结果肝炎组LBP值(79.62±45.52)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50.22±31.44)ng/ml(P=0.001).慢性重型肝炎组血清LBP值明显高于慢性肝炎中、重度及正常人(P<0.05).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后好转组LBP值明显低于病死组及治疗前LBP值(P<0.01),抗菌治疗组LBP值明显低于未抗菌治疗组及治疗前(P<0.01).抗菌治疗组好转率64.3%(11/17)明显高于未抗菌治疗组25.0%(4/16).LBP与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与血清总胆红素、Ⅲ型前胶原、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LBP增高与肝脏损害程度密切相 关,治疗后LBP值下降者预后较好.
苏智军郭如意邱晓东明德松林琪
关键词:内毒素类载体蛋白质类

相关作者

郑瑞丹
作品数:229被引量:586H指数:1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
研究主题:慢性乙型肝炎 脂肪肝 肝组织 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刘友生
作品数:158被引量:600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烧伤 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 合并内毒素血症 病理学
苏智军
作品数:196被引量:821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 医院感染 Β-内酰胺酶
徐忠玉
作品数:125被引量:260H指数:8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研究主题:患者血清 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 慢性乙型肝炎 HBV_DNA
邱晓东
作品数:11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患者血清 乙型肝炎 检测及其意义 内毒素结合蛋白 乙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