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7篇“ 免耕秸秆覆盖“的相关文章
三峡库区坡耕地免耕秸秆覆盖下氮磷流失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为有效防治三峡库区坡耕地氮磷流失,在三峡库区长坪小流域连续进行两年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进行免耕秸秆覆盖(SM)和对照(CK)两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对地表径流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量与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径流主要由几次暴雨事件造成,需要重点防范玉米季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免耕秸秆覆盖能减少地表产流产沙,相比对照处理,免耕秸秆覆盖减少19.1%的径流流失,减少63.6%的泥沙流失。(2)免耕秸秆覆盖分别降低了21.3%,25.8%的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免耕秸秆覆盖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来减少氮磷流失。(3)坡耕地油菜—玉米种植制的氮磷流失风险期为6—7月初,该时期CK处理41.3%的径流量贡献了81.4%,52.1%的总氮和总磷流失,SM处理38.4%的径流量贡献了75.2%,48.2%的总氮和总磷流失,在该时期通过免耕秸秆覆盖可分别减少17.5%,31.7%的总氮和总磷流失。研究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是控制三峡库区坡耕地氮磷养分流失的良好水土保持措施。
李刚浩夏颖黄敏范先鹏吴茂前程子珍夏淑洁
关键词:秸秆覆盖地表径流三峡库区
基于APSIM模型的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增产机制研究
小麦是中国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出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气温逐渐升高,农业灌溉水资源日趋短缺,形势严峻。大部分农民仍采用传统耕作模式,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水肥流失问题日益严重。降雨不足和土壤水分...
张鑫琪
关键词:抗旱生理降水年型
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被引量:1
2018年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黑土地,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黑土流失、耕地地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贫瘠化、酸化、盐碱化和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辽宁省及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发的秸秆还田新技术,经过9年的试验示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宋丹
关键词:机械化生产技术免耕秸秆覆盖玉米耕地地力秸秆还田
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2
2018年
黑龙江地处中温带地区,农田秸秆量大,不同秸秆还田技术与耕作制度结合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010—2017年连续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区(0%)、30%覆盖量(30%)、60%覆盖量(60%)、100%覆盖量(100%)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可使土壤容重增加0.10~0.20 g·cm-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随覆盖量增加呈递增趋势;秸秆覆盖使土壤固相率比无覆盖增加2.5%~7.8%;土壤温度随秸秆覆盖量增加降幅增大,表层尤为明显,0~5cm土层温度降幅1.87~2.90℃;土壤含水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与无覆盖相比差异显著,0~5 cm土层增加幅度为6.4%~10.2%;秸秆覆盖使土壤总孔隙和直径>0.05 mm通气孔隙减少,0.05~0.002 mm有效孔隙增加,覆盖量越大增加越明显,对土壤无效孔隙的影响不规律.长期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水分,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总孔隙,增加了0~5 cm土层土壤有效孔隙.
王秋菊张敬涛张敬涛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赵桂范焦峰
关键词:草甸土秸秆覆盖长期免耕土壤物理性质孔隙
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尿素来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累积与垂直运移过程被引量:13
2018年
为准确量化常规垄作和免耕不同量秸秆覆盖处理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尿素氮来源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垂直运移特性和淋失风险,于2016年在连续运行9年的长期免耕定位试验基地上设置田间原位^(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垄作(RT)、免耕秸秆覆盖(NT-0)、免耕33%秸秆覆盖(NT-33)、免耕67%秸秆覆盖(NT-67)和免耕100%秸秆覆盖(NT-100)。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抽雄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尿素来源NO_3^--N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尿素来源的NH_4^+-N,尿素来源NO_3^--N占所施入尿素氮的比例在苗期最高,各个处理相应土层的平均值分别为24.0%和17.4%。玉米成熟期,0~1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的尿素来源的矿质氮96%以上是NO_3^--N,约有7%左右的尿素氮以NO_3^--N的形态垂直运移至80~100 cm土层中,其对相应土层总的土壤NO_3^--N库的贡献比例达50%以上,说明当季作物施入氮肥的淋溶损失风险较高。与常规垄作处理相比,免耕67%和100%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尿素来源NO_3^--N在深层土壤剖面的残留,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腾珍珍袁磊王鸿雁刘亚军张钟文史奕陈欣张旭东何红波鲁彩艳
关键词:免耕^15N示踪尿素氮淋溶损失
一种免耕秸秆覆盖旱直播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耕秸秆覆盖旱直播机。所述免耕秸秆覆盖旱直播机,包括位于拖拉机前部割台固定架上的割台,位于拖拉机后部的直播装置;所述割台固定架上装有秸秆切割装置,在拖拉机后部装有底部为碎秸秆排出口的秸秆盒,该秸秆切割...
黄璜郑华斌陈灿黄尧傅志强李静怡
稻麦油免耕秸秆覆盖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应用
2015年
四川省绵阳市从2009年起依托项目开展稻麦油免耕秸秆覆盖节本增效技术推广,截至2014年,累计推广示范面积3.33万hm2,取得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项推广应用技术。
张韬
关键词:免耕技术秸秆覆盖
免耕秸秆覆盖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试验采用微区定位方法,研究免耕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时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趋势,0%、30%、60%、100%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垄作处理,平均增幅0.99%~3.77%,其中以100%秸秆覆盖处理保水效果最佳;秸秆覆盖后,免耕大豆在前期表层土壤水分富集现象显著,不同秸秆覆盖处理5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播种至出苗期分别较常规垄作处理增加4.81%~9.43%。因此,秸秆覆盖地表还田应因地而异,干旱区适宜,而低湿易涝区则不适宜应用秸秆覆盖地表还田技术。
张敬涛刘婧琦赵桂范盖志佳蔡丽君张伟郭伟李春华刘秀芝郑海燕孟凡祥张茂明李奥翔李敏柴丽丽徐宝臣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大豆土壤含水量
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为探索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内蒙古武川县旱作免耕覆盖耕作模式下农田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易氧化碳的含量及土壤碳库各项指数,且免耕同一留茬高度不同覆盖量处理间各项指标值差异显著,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值也增加。土壤易氧化碳与碳素有效率A、B、C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991,易氧化碳作为土壤活性碳的指标可以更灵敏更直接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短期的变化状况,免耕秸秆覆盖对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各项指标值的贡献大于传统耕作。
崔凤娟刘景辉李立军高婕李倩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
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4
2011年
为探明渭北旱塬免耕秸秆覆盖对春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明确该区免耕覆盖的适宜年限,于2001—2010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设置了不同年限处理:1年(S1)、3年(S3)、5年(S5)、8年(S8)和10年(S10)的免耕秸秆覆盖定位试验,以常规耕作(CK)和10年免耕覆盖(CK0)为对照。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S3、S5、S8和S10处理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分别提高7.6%、13.5%、25.4%、48.6%和79.0%;LOC分别提高40.1%、51.5%、102.4%、78.4%和75.3%;CMI分别提高49.4%、61.2%、126.8%、85.4%和75.3%。春玉米产量、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分别与LOC和CMI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TOC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LOC和CMI较TOC更能快速准确地反映不同年限免耕覆盖对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作为渭北旱塬免耕秸秆覆盖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且该区覆盖年限以5~8年为宜。
蔡太义黄耀威黄会娟贾志宽李立科杨宝平韩思明
关键词:免耕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春玉米

相关作者

黄高宝
作品数:304被引量:4,773H指数:41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保护性耕作 小麦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化感作用
李玲玲
作品数:167被引量:1,589H指数:2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旱农区 保护性耕作 全膜双垄沟播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崔凤娟
作品数:9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呼吸 免耕秸秆覆盖 免耕 土壤酶活性 燕麦
刘景辉
作品数:434被引量:3,531H指数:28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燕麦 土壤酶活性 免耕 盐碱地 水分胁迫
晋小军
作品数:161被引量:1,254H指数:16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当归 蔬菜废弃物 半干旱地区 堆制方法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