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4篇“ 免疫荧光技术“的相关文章
- ISET联合循环肿瘤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的优化及临床验证
- 2025年
- 目的:优化之前建立的改良膜过滤法(ISET)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技术体系,并结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开发并验证一种新的可靠的CTCs检测方法。方法:以胃癌803细胞系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混合样本模拟的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为研究对象,优化CTCs检测技术体系;对23例晚期(Ⅲ/Ⅳ)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ISET技术结合细胞免疫荧光技术(ICC)和蜡块免疫组织化学(IHC)鉴定技术进行验证;以74例不同癌症类型患者的样本为研究队列,比较膜过滤结合免疫荧光(ISET-ICC)系统与CTC-Biopsy和CellSearchTM方法的诊断性能。结果:通过添加红细胞裂解步骤并将滤膜孔径增加到10μm,将ISET方法的过滤时间缩短了3倍。ISET-ICC检测显示CTCs阳性率达65.2%。ISET-ICC与IHC方法结合使用,提高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循环肿瘤细胞(EMT-CTC)鉴定的可靠性。ISET-ICC技术在研究队列中显示出明显更高的CTCs阳性率(17.6%,13/74),相比之下,CellSearchTM方法CTCs阳性率为12.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07)。不同分期患者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P=0.029),并且Ⅳ期患者的CTCs阳性率明显高于I~Ⅲ期患者(χ^(2)=6.76,P=0.001)。结论:ISET-ICC系统能够有效检测不同癌症类型中的CTCs,并显示出比CellSearchTM系统更高的准确性。
- 赵治昆马莹李庞李胜李胜
-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 免疫荧光技术中不同固定方式及渗透时间对人红细胞带3蛋白染色效果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技术中不同固定方式及渗透时间对人红细胞带3蛋白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采集志愿者外周血红细胞,细胞涂片或离心后,使用不同固定剂(甲醇、2%多聚甲醛-0.00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固定后经0.1%Triton X-100渗透1~5 min,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红细胞形态及带3蛋白的定位。结果:红细胞带3蛋白表达于细胞膜。涂片法固定中,红细胞涂片经甲醇固定虽会引起细胞一定程度的收缩,但固定效果较好且细胞损失少;渗透对其形态及带3蛋白定位观察影响不大;而使用2%多聚甲醛-0.005%戊二醛作为固定液固定涂片红细胞后,细胞脱片严重。细胞悬液固定法中,红细胞悬液经2%多聚甲醛-0.005%戊二醛固定,细胞在后续各步离心清洗过程中溶血,损失严重。细胞涂片固定后0.1%Triton X-100渗透1~3 min,观察细胞形态及带3蛋白定位最佳。渗透5 min,红细胞形态改变,胞浆出现荧光染色。结论:外周血红细胞的免疫荧光技术中,采用细胞涂片及甲醇固定1 min,0.1%Triton X-100作用1~3 min可以更好地观察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
- 雷佳月周永银梁凯楹刘志鑫尹珂林哲绚
- 关键词:免疫荧光技术红细胞带3蛋白固定剂
- 免疫荧光技术在近视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免疫荧光(IF)技术亦称荧光抗体技术,是通过结合荧光团标记的特定抗原或抗体在紫外线发出荧光来实现的一种示踪技术。IF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信号放大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鉴别诊断、部分疾病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器官移植的鉴定、抗原组织定位等方面。近视作为一种屈光不正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视力健康,IF在近视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IF在近视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赵宇辉毕宏生孙华跃李文慧田庆梅卢秀珍
- 关键词: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抗体近视
- 高灵敏度免疫荧光技术在动物免疫抗体检测中的精准性与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该研究旨在探讨高灵敏度免疫荧光技术在动物免疫抗体检测中的精准性与可行性。该技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与待检测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产生特定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动物免疫抗体的快速、准确检测。该研究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和不同抗体样本,系统评估该技术在动物免疫抗体检测中的表现。
- 张文红
- 关键词:高灵敏度免疫荧光技术动物免疫抗体检测
- 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Ahr入核的比较
- 2024年
- 目的探究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Ahr入核的差别。方法用15%的DMEM培养人来源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细胞株MH7A,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ImageStreamX MarkⅡ)检测空白对照组、Kyn组和Kyn+CH223191组对MH7A中Ahr的入核水平,并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技术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免疫荧光技术和成像流式细胞术测得的MH7A细胞中Kyn组和Kyn+CH223191组Ahr入核能力增加(P<0.05),两种实验方法测得的三组结果相关性良好,R 2值分别是0.8638、0.9287和0.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操作和结果,成像流式细胞术数据处理比较复杂,但所得结果精确度高,避免了实验者的主观性,减少实验误差。
- 程梦王燚董伟波魏伟常艳
- 关键词:免疫荧光技术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芳香烃受体
- 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对肺癌患者外周血IL-1β、IL-6、IFN-γ水平测定及与hs-CRP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在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及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下称该院)肿瘤科和肺病科收治的30例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另选择同期该院收治的30例肺炎患者作为肺炎组,同时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IL-1β、IL-6和IFN-γ水平,同时利用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全血中hs-CRP水平。结果肺癌组与对照组比较,IL-1β、IL-6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IL-1β、IL-6、IFN-γ、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癌组与肺炎组比较,IL-6、IFN-γ、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且IL-1β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肺炎组IL-6和hs-CRP水平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IL-1β、IL-6、IFN-γ可以作为有效评估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辅助指标,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对于肺癌的诊断及监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芳刘莲芳王蕾徐国新何丽周勤峰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
- 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联合组织病理及血清抗体检测应用于黏膜类天疱疮的诊断准确性探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在组织病理学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基础上,联合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IF)对黏膜类天疱疮(MMP)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纳入MMP患者29例,对照组29例,切取活检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及DIF染色,对仅使用组织病理学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和联合使用DIF后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效能评价,分析多种因素对组织病理学及DIF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联合使用DIF后可以提高MMP的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病程长短对DIF诊断准确性有显著影响,病程越长,DIF诊断准确性越高(P<0.05)。结论DIF联合组织病理学及血清抗体检测可以提高MMP的诊断准确性。对于疑难病例可能需要通过多次、多部位的活检提高DIF对MMP的诊断率。
- 林菲然王嘉祺周永香刘瑶任倩任爽关晓兵
- 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于宿主来源的新生血管生成。该过程中,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和可溶性因素的组合进行持续交流,最终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仅限于检测每个组织切片的单个标记,而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可实现同一组织切片的多达6~8个单个靶标的同时染色,适用于揭露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复杂细胞组成及各类型细胞的功能状态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文章主要就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具体应用,包括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特征及机制、识别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特定细胞亚群、衡量并探索肿瘤转移微环境、肿瘤血管共选择和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机制,以及促进对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免疫的交互研究等进行综述。
- 潘璠黄桂春陈巍魏(综述)王锐(审校)
-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
- 基于多重免疫荧光技术的肝癌EMT多分子标志物研究
- 研究背景: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大原因。每年全世界新发肝癌病例中>50%来自我国,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快速生长和扩散能力给临床...
- 孔右佳庄腾飞蔡思睿袁青宏王振杰沈文洋念金梁马子璐张溪洋杨琨姜东伯
- 关键词:肝癌EMT
- 融合免疫荧光技术的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教学实践
- 2023年
- 为了建立完整的科研实验技能学习体系,构建了高效可行的实验教学课程,并对近年开展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优化和实践。课程将科学理论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融合到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教学中,克服大型成像仪器教学中时间和空间限制。该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原理、应用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
- 刘如明边鑫龙加福周颖缴莉
- 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技术实验教学
相关作者
- 李明远

- 作品数:211被引量:59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重组免疫毒素 真核表达 原核表达
- 李虹

- 作品数:521被引量:2,31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重组免疫毒素 护理 META分析 DT390
- 张鹏

- 作品数:486被引量:1,687H指数:18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胸腺瘤 肺癌 肿瘤 肿瘤患者 重症肌无力
- 张卫东

- 作品数:28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甲型流感病毒 真核表达 免疫荧光技术 流感病毒 PCDNA3.1(+)
- 蒋忠华

- 作品数:43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 研究主题:甲型流感病毒 重组免疫毒素 原核表达 真核表达 DT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