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篇“ 免疫学状态“的相关文章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免疫学状态改变及影像评估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免疫学状态改变及影像评估。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6例AM患者,HIFU消融术治疗前后行血清补体C3、C4、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检测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AM患者治疗前后超声特征以及MRI测量参数、血清补体C3、C4、Th17/Treg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Th17/Treg水平与消融率、无灌注区MR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M患者HIFU治疗前超声显示子宫壁肌层回声不均匀,肌层血流信号丰富,病灶血运丰富;MRI表现为子宫不均一性体积增大,子宫壁明显增厚,与子宫结合带分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略低于附近的正常子宫内肌层。AM患者HIFU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肌层血运明显减少,MRI显示子宫壁增厚程度减轻,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央无强化的灌注区,周边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强化即为残余病灶,消融率为90%左右。HIFU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残余病灶ADC值、MSI值显著升高(P<0.05),而HIFU治疗后Th17/Treg、无灌注区ADC值、MSI值显著下降(P<0.05)。HIFU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消融率、无灌注区ADC值以及MSI值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Th17/Treg与消融率、无灌注区ADC值以及MSI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IFU治疗AM患者后的免疫学状态改变以及MRI评估有助于预测AM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医师对AM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薛颖祁洁闫娟徐锋赵健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子宫腺肌病免疫学状态影像学
老年过敏性疾病的免疫学状态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目前老年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约5%~10%,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老年人免疫功能随年龄增加出现减退,导致机体对外源性抗原难以形成保护性免疫应答,发生上皮屏障受损和Th2型免疫反应。了解老年人免疫系统的改变以及老年人过敏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科依据。本文对三种老年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及其免疫学状态进行综述。
汪雅芳贺鹏刘哲滕博文连姬冯青杰陈俊宇牛潼
关键词:老年过敏性疾病免疫衰老
同种异体手移植术后患者的早期免疫学状态(英文)
2006年
背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在动物实验中已有大量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但由于临床只是早期的探索,对其临床免疫学研究需要进一步积累。目的:动态分析异体手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学状态的变化。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和检验科。对象:实验组纳入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两例单侧异体手移植的患者,观察时间1999-09/2000-03。健康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体检者20人,男12人,女8人,年龄20~45岁,均为自愿者,无活动性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方法:2例手移植患者手术前1和3d各采外周血1次,术后第1周采血1次/d,2~4周采血3次/周,5~8周采血2次/周,9~16周采血1次/周,5~6个月采血2次/月。①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酶动力法检测血清肌酸肌酶。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丝裂霉素C处理的供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作刺激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供体移植抗原的增生反应(阴性:刺激指数的均值与1无显著性差异,反之为阳性)。以自体相同处理过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供体刺激细胞作为对照,计算每一标本的刺激指数(刺激指数=实验cpm/对照cpm)作为比较指标。健康对照组20人均采外周血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C反应蛋白和肌酸肌酶;20人随机分为10组,互为供受体,行外周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②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③C反应蛋白。④肌酸肌酶。⑤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①术后1周内CD3+,CD4+,CD8+T细胞明显下降,1周后除CD8+细胞比术前升高外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D3+:(66.43±4.56);CD4+:(30.55±3.94);CD8+:(33.45±
郑小飞尹庆水吴文裘宇蓉裴国献
关键词:移植免疫学
窒息新生儿免疫学状态与预后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在缺氧应激状态免疫学状态的变化,指导临床抢救和判断预后。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M和C3,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伞采用ELISA法检测IL-2、SIL-2R、IL-6、TNF-α和IFN-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β-EP。结果实验组IgM和C3、CD3+、CD4+、CD4+/CD8+及IL-2、IL-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CD8+利SIL-2R、TNF-α、IFN-γ、β-EP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且β-EP与IFN-γ、SIL-2R正相关(γ分别为0.893,0.729,P分别<0.01,<0.01);与IL-2、CD3+、CD4+负相关(r分别为-0.552,-0.816,-0.710,P分别<0.05,<0.01,<0.01)。结论窒息缺氧导致新生儿免疫功能呈抑制状态,IgM和C3,CD3+、CD4+、CD8+T淋巴细胞,IL-2、SIL-2R、IL-6、TNF-α、IFN-γ、β-EP等免疫学指标,为临床医生判断窒息新生儿预后好坏提供一个有综合价值的依据,指导临床进行免疫学治疗,减少应激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柯江维段荣朱友荣
关键词:窒息新生儿免疫学状态应激免疫抑制预后
肝移植后供肝和宿主免疫学状态的变化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供肝免疫原性和宿主对供体抗原反应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利用近交系LEW到WF的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取出不同时期的供肝,分别刺激长期生存的WF宿主,观察能否诱导出肝损害;另外对LEW→WF肝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再次给予供体抗原刺激。结果(1)移植后第1、2天的同种移植肝,可激起长期生存的宿主出现暂时性肝损害(121±33、83±21),但第3天以后的则不能(28±9)。(2)给予供体同源的脾细胞刺激后,移植后7、14、28 d的宿主均未能诱导肝损害(56±17、66±11、61±35),但第56、84或112天的宿主均可被诱导出暂时性肝损害(98±25、158±43、330±82)。结论(1)肝移植后供肝的免疫原性在术后3 d基本消失。(2)移植术后1个月内宿主对供体抗原的刺激是处于低(无)反应状态的。
古维立翁杰锋夏金堂山口淳三兼松隆之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学
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大鼠免疫学状态及移植心存活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肝泡状棘球蚴感染对大鼠免疫学状态及移植心存活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到W istar大鼠的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以未接种泡状棘球蚴的W istar大鼠为受者;实验组以感染泡状棘球蚴的W istar大鼠为受者。术后观察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变化、心肌组织内T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情况,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实验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组织病理分级及心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而CD8+T淋巴细胞数、嗜酸粒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发生排斥反应时,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有利于移植物的存活,嗜酸粒细胞浸润可能是移植心发生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
邵英梅赵晋明温浩陈实
关键词:心脏移植T淋巴细胞嗜酸细胞
新生儿免疫学状态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05年
马志梅王桂香
关键词:新生儿免疫学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免疫水平娩出后
脐血免疫学状态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03年
刘敬申鲁生孙绍勇
关键词:脐血免疫学免疫功能外周血T细胞亚群
正常新生儿免疫学状态及围产期常见疾病对其影响的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个随年龄而发育变化的过程,小儿的免疫生理及病理与成年人有一定差别.目前已知其特点是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欠完善;其次是缺乏'经验',再则受到通过胎盘母体抗体的影响,从而使新生儿对病...
魏朝霞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低血糖
文献传递
白血病患儿大剂量化疗后不同阶段免疫学状态的变化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对 189例不同治疗阶段和 31例初治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小儿ALL经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高敏感双抗体夹心法对儿童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用药后不同阶段的T辅助细胞亚群CD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0 0 1)。T杀伤 /抑制亚群CD8在用药初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停药几年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0 0 1)。CD4/CD8明显倒置 (P <0 .0 0 0 1)。B细胞早期标志CD19在用药初无明显变化 ,停药后反而呈升高趋势 (P =0 .0 0 0 9)。T细胞的另一亚群之一Tα/ β在用药后也呈上升趋势 (P =0 .0 186 )。而白血病患儿用药前后NK细胞却无明显变化 (P =0 .2 846 )。与对照组相比 ,白血病患儿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在白血病发病初期 ,IL 2、IL 3、IL 12、TNF α和IFN γ均显著降低。IL 2、IL 3用药期间其表达水平最低 (P <0 .0 1) ,随病情的进展呈规律变化趋势 ,停药 2~ 3年后才达正常水平。IL 4、IL 10在初治阶段表达较高 (P值分别小于 0 .0 0 1、0 .0 1) ;而在整个病情进展期间其表达却维持在较低水平。IL 6在白血病初治阶段表达水平较高 (P <0 .0 0 1)。IL 12和IFN γ在用药?
段渊胡亚美潘凯枫周彤张联吕有勇
关键词:白血病免疫重建

相关作者

柯江维
作品数:211被引量:874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患儿 手足口病患儿 手足口病 性早熟
段荣
作品数:111被引量:447H指数:13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应激 基因多态性 窒息新生儿 性早熟
朱友荣
作品数:53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小儿 重症手足口病 预后 手足口病
李雪梅
作品数:9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HIE HIE 变化及临床意义 TNF-Α
敬新蓉
作品数:35被引量:215H指数:8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52医院
研究主题: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CIK 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