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67篇“ 免疫原性评价“的相关文章
- 非洲猪瘟病毒H108R蛋白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制备ASFV H108R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评价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该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H108R蛋白的结构及基本理化性质,选择编码蛋白33~108 AA的基因序列串联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后经IPTG诱导表达,用镍亲和层析纯化目标蛋白质。免疫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分离小鼠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滴度,利用Western blot和IFA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将血清与ASFV-GFP病毒孵育评估抗体是否能抑制病毒的复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108R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有跨膜区,无信号肽,蛋白二三级结构中存在较多α-螺旋。SDS-PAGE、Western blot显示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纯化H108R蛋白。蛋白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小鼠脾脏T细胞的活化,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免疫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000,能与ASFV-GFP病毒特异性结合,与病毒孵育后能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本研究成功表达制备了ASFV H108R蛋白,免疫能够诱导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深入研究H108R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 张越茹毅郝荣增杨锐赵陇和李亚军杨洋张荣蒋成辉郑海学
- 关键词:多克隆抗体免疫原性
- 牛副流感3型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针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的基质蛋白(M)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构建重组穿梭质粒Dual-M+HN;使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BPIV3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并采用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对其进行验证;将验证成功的VLPs与MF59佐剂和CpG-ODN免疫增强剂混合通过肌注方式免疫小鼠。通过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来评估BPIV3 VLPs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优化后的M和HN蛋白基因密码子适应指数(codon adaptation index,CAI)分别为0.96和0.95,CG含量分别达到54.1%和53.1%;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进行蓝白斑筛选,将验证正确的重组杆粒转染至Sf9细胞,获得杆状病毒pFastBac-M+HN,电镜下观察可见直径约180 nm的BPIV3 VLPs;IFA和Western blot试验均证明目的蛋白的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通过蛋白优化发现感染剂量MOI=5时蛋白表达量最高;将50μg VLPs与MF59佐剂和CpG-ODN混合后肌注方式免疫小鼠,结果显示VLPs免疫组在首免2周时抗体开始上升,在二免后21 d时达到最高,平均IgG抗体滴度为1∶40228,中和抗体滴度平均为1∶298,血凝抑制抗体滴度为1∶549,达到灭活苗水平(P≥0.05),表明本试验制备的VLPs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制备了能自组装表达BPIV3 HN和M蛋白的VLPs,并能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为后续BPIV3 VLPs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朱晨曦黄向月朱庆丁露邓梏男阿克阿加贺春赛马元珍吴锦波张朝辉张斌
- 关键词:病毒样颗粒免疫原性
- Bac-to-Bac TOPO系统表达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目的采用Bac-to-Bac TOPO系统表达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并评价其免疫原性,以期为流感病毒NP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PCR法扩增甲型H1N1(A/Guangdong-Maonan/SWL1536/2019_CNIC-1909)流感病毒NP基因,连接至载体pFastBac^(TM)/CT-TOPO^(TM),转化感受态E.coli One Shot^(TM) Mach1^(TM) T1R,制备供体质粒,进行PCR及测序鉴定;将供体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MAX Efficiency^(TM) DH10Bac^(TM),通过蓝白斑筛选阳性单克隆,提取重组杆粒,进行PCR鉴定。将重组杆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滴度。重组杆状病毒经多轮增殖后感染Sf9细胞,获得重组NP,并进行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将重组NP及PBS经皮下分别接种雌性BALB/c小鼠,每组6只,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水平,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产生CD4^(+)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用A/Guangdong-Maonan/SWL1536/2019_CNIC-1909流感病毒经小鼠鼻腔进行攻毒,监测攻毒后14 d内小鼠体质量变化及存活情况。结果PCR及测序鉴定结果证明,供体质粒构建正确;PCR鉴定结果证明,重组杆粒构建成功。重组杆状病毒滴度为2.875×10^(8) ivp/mL。重组NP可与鼠抗甲型流感病毒NP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纯化后纯度达91.3%。末次免疫后2周,与PBS组比较,NA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t=0.288,P<0.0001)、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斑点平均数(t=9.235,P<0.0001)、产生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t分别为10.870和6.200,P分别为0.0084和0.0250)均明显升高。PBS组小鼠感染病毒5 d后均死亡;NP组小鼠感染病毒5 d后死亡1只,剩余5只小鼠体质量下降但均存活。结论Bac-to-Bac TOPO系统表达的甲型流感病毒NP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能产生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可为小鼠抵御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一定的保护。
- 孙可为吴业红乔永波尹婷孙立影邹墅
- 关键词:核蛋白免疫原性昆虫细胞
-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_(2)株)上市后临床Ⅳ期试验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目的评价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_(2)株)上市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以期作为免疫规划疫苗推广使用。方法对5000例18~24月龄健康婴幼儿接种1剂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观察接种后0~14 d的不良事件,其中200例入选免疫原性亚组,检测免疫前后8周血清中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5000例完成入组接种,4999例完成安全性观察。报告征集性不良反应42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48%,征集性局部不良反应以接种部位红晕、触痛、瘙痒、皮疹、肿胀为主,征集性全身不良反应以发热、厌食为主,严重程度以1~2级为主,未发生与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200例免疫原性亚组中有188例受试者纳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抗体阳转率为98.9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96.11%~99.87%],HAV特异性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83.67 mIU/mL(95%CI:77.05~90.85 mIU/mL)。结论单剂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_(2)株)对18~24月龄婴幼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 程诚钱汶王龙龙温佳楠张涛汪小东丁利平毛子安
- 关键词:安全性免疫原性
- 一种ETEC黏附素多表位融合抗原的构建与表达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发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为有效防治仔猪腹泻,将筛选的K88(FTDYEGASVELRKPDGGTNK)、K99(NVGNGSGGANIN)、987P(LAAPAENNTSQAN)、F41(VMAADWTEGQPGDII)和F18(PPNAQTYPLSSGDLK)ETEC黏附素的中和表位组装,以构建FaeG-FanC-FasA-FedF-Fim41a多表位融合抗原(multi-epitope fusion antigens, MEFA),经计算机模拟和体外试验验证其免疫原性。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MEFA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且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合理,与Toll样受体3进行分子对接时表现出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动力学模拟显示可稳定呈递。体外验证结果显示抗K88、K99、987P、F18和F41卵黄抗体(IgY)能特异性识别MEFA蛋白。将MEFA蛋白免疫产蛋鸡后,获得的MEFA IgY对5种ETEC的滴度均高于非特异性IgY。此外,MEFA IgY能显著抑制K88、K99、987P、F41和F18 ETEC菌株对仔猪小肠IPEC-J2细胞系的黏附。这些结果表明,MEFA具有强免疫原性,可以作为预防K88、K99、987P、F41和F18 ETEC感染的理想候选疫苗,为开发ETEC多价化广谱性候选疫苗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 杨雅匀孙华博常家树何金鑫古少鹏
- 关键词: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素
- 非洲猪瘟病毒R298L基因缺失毒株的构建及其致病性与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为了探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R298L基因的功能,解析ASFV的致病机制,为基因缺失减毒疫苗的研发提供候选毒株,首先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R298L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病毒株ASFV-ΔR298L,随后通过动物实验在猪体内比较ASFV-ΔR298L与亲本毒株ASFV CN/GS/2018致病性和免疫应答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感染亲本毒株的动物发热严重,在感染后13 d内全部死亡,解剖学观察显示多器官发生严重的病变,而感染ASFV-ΔR298L重组病毒的动物发热水平显著下降,在观察期内全部存活,组织器官未发生病变,并且在后期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以上数据为解析R298L病毒蛋白的功能和阐明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基因缺失候选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 范许许李伟伟朱兆宇裴丹诗王一卓何路李熙忠任青峰郑海学朱紫祥
-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免疫保护
- 不同佐剂配伍的新型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评价
- 2025年
- 目的评价分别用Al(OH)3、MF59、AS03和QS21佐剂配伍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用Al(OH)3、MF59、AS03和QS21佐剂配制SARS-CoV-2(灭活)和四价流感病毒(裂解)联合疫苗,在第0、14天分别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第14、28天采血检测血清抗SARS-CoV-2抗体滴度和流感血凝抑制滴度,并在第28天分离脾脏淋巴细胞检测针对SARS-CoV-2和流感病毒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不同佐剂的SARS-CoV-2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28 d,MF59佐剂组诱导了较高的抗SARS-CoV-2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89144和5418;MF59佐剂组也诱导了较高的针对四价流感病毒(H1N1、H3N2、BV、BY)的血凝抑制抗体,GMT分别为4457、5120、1470和5881;MF59和AS03佐剂组诱导了较强的针对SARS-CoV-2的Th1型(IFN-γ、IL-2)细胞免疫应答,与正常对照组的斑点形成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γ:H=16.69,P<0.01;IL-2:H=15.21,P<0.05);AS03佐剂组诱导了较强的针对H1N1、H3N2、BV、BY流感病毒的Th1型(IFN-γ、IL-2)细胞免疫应答,与正常对照组的斑点形成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γ:H=12.93、12.17、11.82、13.61,P<0.05;IL-2:H=12.24、12.42、11.72、12.43,P<0.05)。结论不同佐剂配方的SARS-CoV-2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抗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均不同,证明了联合疫苗配方研究中佐剂的重要性。
- 杨洁杨东升吴杰林凤杰王文辉杨安纳庞德钦戴旱雨孟胜利郭靖王泽鋆申硕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联合疫苗佐剂体液免疫
- 医用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功能敷料体外免疫原性评价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对一种医用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功能敷料的体外免疫原性进行评价。方法以细胞培养液为浸提介质,按0.2 g/ml的比例浸提制备试验液,进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人细胞系激活试验(h-CLAT)、细胞炎症因子含量检测。结果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100%,50%,25%3种浓度试验液的淋巴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5%,111%,86.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LAT结果显示,试验组THP-1细胞表面分子CD54 RFI值<200,CD86 RFI值<150,判定为阴性结果。试验组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的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功能敷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王国伟侯丽秦越王焱王鸾鸾刘成虎
-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免疫原性
- 重组人血白蛋白在食蟹猴体内的免疫原性评价
- 2024年
- 目的:考察重组人血白蛋白(rHSA)在食蟹猴体内产生的抗药抗体(ADA)特征,并比较rHSA和人血浆来源白蛋白(pHSA)诱导食蟹猴产生ADA特征的差异。方法:单次给药实验共使用24只食蟹猴,设置4组:pHSA组(1 g·kg^(-1))与rHSA低、中、高剂量组(0.3,1,2 g·kg^(-1)),每组6只动物,共给药1次。重复给药实验使用12只食蟹猴,设置pHSA组与rHSA组,每组6只动物,给药剂量均为1 g·kg^(-1),连续静脉输注给药6 d。实验均在给药前和给药后14,21,28,42,56 d进行ADA检测。结果:2个实验中各组动物均出现ADA阳性反应。单次给药实验中,pHSA组14 d可检测到抗体(阳性率为50%),28 d的ADA阳性率达到峰值(83%),部分动物抗体持续到56 d。rHSA的3个剂量组均在14 d可检测到抗体,28 d时ADA阳性率达到峰值(阳性率最高达100%),随后ADA阳性率开始下降。重复给药实验中,pHSA组和rHSA组均在14 d可检测到抗体(阳性率均为83%)且ADA阳性率达到峰值,至42 d的ADA阳性率开始下降。单次给予等剂量(1 g·kg^(-1))的pHSA和rHSA后,rHSA组ADA阳性率小于pHSA组。重复给予等剂量(1 g·kg^(-1))pHSA和rHSA后,二者的ADA阳性率相同,但rHSA组ADA阳性率降低较快。结论:rHSA与pHSA均可诱导食蟹猴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重复给药可诱导更强的免疫反应。
- 潘东升杨淑涵刘丽于敏王晓霞李芊芊李波周晓冰
- 关键词:免疫原性食蟹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靶向PreS1的HBV mRNA疫苗的开发与免疫原性评价
- 2024年
- 目的通过靶向HBV PreS1抗原设计并制备具有强免疫原性的治疗性mRNA疫苗。方法基于中国患者常见的GenotypeC-Adr亚型HBV毒株的PreS1抗原序列,并添加T7 RNA聚合酶启动子、UTR序列和分泌肽,设计并通过不同平台优化mRNA疫苗序列。将mRNA包封在LNP中,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小鼠。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ELISpot检测脾脏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应答验证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RNA疫苗组小鼠血清中产生大量PreS1特异性IgG抗体(P<0.05)。ELISpot结果显示,mRNA疫苗组脾脏T细胞对PreS1肽库刺激特异性产生IFNγ。结论靶向PreS1的治疗性HBV mRNA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B细胞反应(体液免疫)和T细胞反应(细胞免疫)。
- 阿莫林昂
- 关键词:免疫原性
相关作者
- 郑海学

- 作品数:629被引量:48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非洲猪瘟病毒 口蹄疫病毒 蛋白 病毒 口蹄疫
- 杨婷

- 作品数:50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手足口病 免疫原性 柯萨奇病毒 肠道病毒71型
- 谢天宏

- 作品数:87被引量:16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戊型肝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重组腺病毒 灭活疫苗 免疫原性
- 朱凤才

- 作品数:371被引量:2,433H指数:24
- 供职机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疫苗 安全性 免疫原性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 谢忠平

- 作品数:159被引量:30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减毒活疫苗 手足口病 丙型肝炎病毒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性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