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40篇“ 先秦时代“的相关文章
珍味与常食先秦时代的稻米
2024年
如今形容珍美味的“八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里。所谓“珍用八物”“八珍之齐”,当时是周天子的专用品。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其中就有一道名日“淳熬”。这道菜的做法是“煎加於陆稻上,沃之以膏”,即将煎熟的肉酱与油脂一起浇沃在米饭之上。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盖浇饭?
郭晔旻
关键词:陆稻先秦时代稻米
《礼记》中的舞蹈仪式与社会秩序的研究——以先秦时代舞蹈与礼仪关系为例
2024年
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礼记》中的舞蹈仪式,探讨先秦时代舞蹈与礼仪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机制。同时,通过对舞蹈仪式与仪式背后蕴藏的的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进行解析,揭示舞蹈在礼仪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并探讨舞蹈在先秦社会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体现。
周博
关键词:先秦时代礼记礼仪社会秩序
重识陇南先秦时代四大神话传说
2024年
对陇南先秦文化的描述,我们分文明时代以前(史前时期)和文明时代以来(即从夏商到战国时期)的文化展开。以往类似的著述对这两个时期,即先秦时代的陇南文化描述,多采用传说资料和传世文献。传说资料随着时间的演进往往会走样、失真,而文献资料关于先秦时代的记载无非是文字化了的传说而已。创新性考察先秦时代神话传说之于陇南文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吸收不少考古新发现,就会形成一个有异于以往的认识层面。据此通观陇南历史文化的先秦时代,有四个神话传说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蒲向明
关键词:先秦文化神话传说文字化传世文献战国时期
君曰卜尔 先秦时代的君权形态与想象
本书将先秦时代的不同君权形态总结为四种-长君、邦君、王君、帝君,严密结合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分四章详述在秦始皇创制帝制前,对应“君主”这一古代中国政治情境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这四种君权形态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怎样的历史风...
刘轶伦作
国际法的东方溯源:先秦时代的国际法和冲突法
2023年
本文试图探究先秦时代中华法系中国际法的发展状况。基于法系和时代的特殊性,本文首先讨论了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在“法则区别说”、“国际礼让说”、“法律关系本座说”中的关系,并认可在中华法系的发端年代更应该考虑从“法则区别”和“国际礼让”的角度研究冲突法规范,进而认可了国际私法在本文背景下与国际公法之间的依存关系,确立证明方向。本文第二部分证明了先秦国际法的存在,第三部分讨论了先秦国际私法的发展情况,并主张其尚未存在,但已经有零散的原则和理念出现。
陈安琪
关键词:先秦国际法国际公法冲突法古代法
一幅立体的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画卷来自民间、风情各异的十五国风
2022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宛淑女,君子好逑。”大多数人最早知道《诗经》,大概都源自这首《关雎》。此诗描述参差各异的荇菜自然地铺在水面,黄花点缀其中,水之湄的女子在“左右流之”。男子蒙生爱慕之心,几番熬煎之后,受关雎关关求爱的启示,在女子面前琴瑟鼓乐,以取欢心。国风的开篇之作,就是一首歌颂自然之美、劳动之美、爱情之美的名篇。
黄金生
关键词:生活画卷《关雎》
先秦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被引量:4
2021年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在中国古代也不例外。早在先秦时期,农家提出"并耕而食",道家提出"小国寡民",儒家提出"天下大同",其核心思想中都有共同富裕的内容。这些理想虽然没能实现,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忠海
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小国寡民先秦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先秦时期
“物化”对先秦时代悲感的三重解构
2021年
先秦是一个悲感“泛滥”的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赋予了那个时代人们丰富的悲感体验。“物化”是庄子对于先秦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解与分析,这种理解与分析成功地将先秦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悲感进行了消解。通过物我之分、物我一体、忘我的三层思维逻辑建构,将人们的思维从现实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思辨,从而消解了一个时代的悲感。
张磊
关键词:消解
磔狗与逐疫——先秦时代的防疫记忆被引量:2
2020年
磔狗是一种自殷商时代延续至今的习俗,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抗击疫疠的原始记忆。古人将狗的忠诚、警戒、矫捷、司夜等特点与风气、疫疠、鬼怪等联系,认为磔狗可以止风、防疠、抗疫。这种磔狗文化随着时代的推移,内涵不断被丰富。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与磔狗相关的史料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对疫病的认识与对抗措施。磔狗文化中“防治未病”、“一气一疫”、关注换季、注重病候转化等认识,对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刘思亮
关键词:疫疠瘟疫出土文献
文化记忆理论视野下先秦时代文本书写与流变——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七)《武王践阼》为例
2019年
收录于《大戴礼记》中的传世本《武王践阼》,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的公布而有了可供观察比较的出土文献版本,为探讨中国先秦时代文本书写和演变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为解读古代书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以《武王践阼》为例,从传世本和简本甲乙本在文本构成和叙事手法的不同入手,考察不同社会群体文化记忆的变迁以及所造成的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文本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孙红芳
关键词:文本构成叙事

相关作者

李根蟠
作品数:100被引量:770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研究主题:农业 丛谈 农业生产 中国传统农业 经济史研究
万彩红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
研究主题:先秦时代 生物保护 先秦 道家
徐志啸
作品数:127被引量:147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楚辞研究 楚辞 诗学研究 中西 赋学
毕奥南
作品数:17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元朝 疆域 明朝 高丽国 边疆
张岱年
作品数:110被引量:875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张岱年先生 中国古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