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模拟,辅助介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8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00±14.93)岁。术前采集患者心脏及主动脉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主动脉病变部位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对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途经于CoA处置入覆膜支架1枚,术后测量,CoA处最窄径由术前(3.70±2.94)mm增至术后即刻(18.01±1.51)mm(P<0.05),跨缩窄收缩压差由术前(83.75±25.4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14.63±8.09)mmHg(P<0.05)。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204.13±22.31)mmHg下降至术后(145.63±32.08)mmHg(P<0.05);下肢动脉收缩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A短期疗效明显,3D打印模型个体化复制患者弓缩窄部位解剖模型,对于辅助介入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术前评估与手术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ngenital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系指主动脉的先天性局限性狭窄,占国内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5.1%~8.1%,男女比例约为4∶1~5∶1[1].本病可单独存在,但更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或作为复杂畸形的组成部分.CoA多数(约95%以上)发生于主动脉峡部,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后者常伴有其他并发症(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动脉导管未闭,室缺等).近年来,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已普遍用于先心病的诊断[2].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 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20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27.68±13.45)岁。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室间隔缺损(VSD)。收集并分析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20例Co A患者均成功实施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每位患者Co A处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一枚,Co A处最窄平均直径由术前(4.35±2.61) mm增至术后即刻(16.84±1.99)mm(P <0.05),平均跨缩窄收缩压压差由术前(81.29±18.72) mm Hg下降至术后(15.52±7.47) mm Hg(P <0.05)。平均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182.05±38.99) mm Hg下降至术后(141.95±32.11) mm Hg(P <0.05);平均下肢动脉收缩压由术前(121.52±27.84) mm Hg上升至术后(131.81±32.39) mm Hg(P <0.05)。合并PDA和VSD的2例患者同期行介入封堵术,术后无分流。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末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 A近中期疗效满意,相关并发症少,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