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78篇“ 儿童重症监护室“的相关文章
儿童重症监护室围拔管期禁食现状
2024年
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患儿经常接受气管插管提供呼吸支持。围拔管期是指在患儿病情好转决定脱机,拔除气管导管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许多PICU在这一时段经常予以禁食,但目前围拔管期禁食的优、缺点尚存在争议。禁食主要的目的是降低胃食管反流和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风险[1],然而有研究发现对误吸的担忧与实际风险不成比例,相较于营养不良的风险,对误吸的风险可能被过分强调[2-3]。PICU中,拔管前后禁食是导致患儿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4-5],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营养中断是可以避免的。由于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的患儿本身就存在营养不良的普遍问题,而在脱机前后较长时间禁食会严重干扰肠内营养输送,从而导致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量显著低于预期。不足的营养供给通常与不良的临床结果有关,如营养状态恶化、拔管失败、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ICU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6-7]。从肠道生物标志物角度肠内营养能有效地逆转肠细胞的的坏死,促进肠细胞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在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8-20]。鉴于危重症患儿中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8],因此围拔管期常规禁食的做法面临着挑战。
任晔党红星符跃强李静刘成军
关键词:吸入性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PICU营养供给
综合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管理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综合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参与儿童重症监护室管理的4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管理模式分为两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纳入对照组(n=20),采用综合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纳入观察组(n=20),比较两组的管理质量和检查质量。结果 观察组医嘱执行、辅助检查落实、医嘱处理、检查报告跟进的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环境安全、患儿交接安全、仪器设备安全的检查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综合管理可提高儿童重症监护室管理的质量,促进检查工作的落实,值得推广。
张爱珍
关键词:综合管理儿童重症监护室管理质量
儿童重症监护室开展舒适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评估
2024年
研究儿童重症监护室开展舒适护理服务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01月~2024年01月到本院治疗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100例,随机分为研究和对照两组,分析护理价值。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服务态度、语言沟通能力评、护理操作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重度疼痛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适护理在PICU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患儿舒适度,降低患儿疼痛感、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建议运用。
曾超
关键词:舒适护理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并发症满意度
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时间:2023年1月-12月,对象: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共52例,以及相关护理人员43例,收集整理一般资料,采用护士镇静实践量表落实评定工作,明确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护理现状,同时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的相关因素.结果52例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护士镇静实践量表评分为(87.78±2.83)分,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年龄、职称、镇静态度、主观规范、镇静医嘱目标、知觉行为控制、镇静意向、卧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镇静/肌松药物,均属于影响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效果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现阶段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护理质量呈现为中等水平状态,在后续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并及时明确护理人员在镇静工作过程中所需扮演的角色,确保工作质量的提升.同时院内影响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护理质量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后续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此类危险因素的管理,确保工作质量的可持续提升.
秦欣蕾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
儿童重症监护室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类白血病反应(LR)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LR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实验指标[白细胞(WBC)、嗜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病原学检测结果(病原全阴性、单一感染、混合感染)及转归情况。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45)和死亡组(n=22),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R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7例PICU LR患儿,其中45例(67.16%)存活,22例(32.84%)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WBC、CRP、PCT检测水平与PICU LR患儿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抗生素使用情况、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的N、L、Hb、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为主,存活组以单一感染为主,共25例(55.56%),死亡组以混合感染为主,共10例(45.45%),死亡组中以CMV和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为主,共8例;存活组和死亡组病原学检测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WBC(β=0.864,OR=2.373,95%CI:1.694~3.324)、CRP(β=1.231,OR=3.425,95%CI:1.104~8.371)是PICU LR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入院时WBC、CRP、PCT检测水平和病原学检测情况是PICU LR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入院时WBC、CRP水平是PICU LR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诊治参考。
饶小平邬涛蔡丹
关键词:类白血病反应病原检测儿童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于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420例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入住PICU时间分为三组,其中入住PICU时间24~48 h为早期组(140例),49~72 h为晚期1组(140例),>72 h为晚期2组(140例)。比较三组的肠屏障功能、营养指标、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早期组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以及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高于晚期1组和晚期2组(P<0.05);早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以及体重指数均高于晚期1组和晚期2组(P<0.05);早期组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晚期1组和晚期2组(P<0.05);早期组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晚期1组和晚期2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PICU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肠屏障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康复。
邱茂青黄淑芬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状况肠屏障功能
儿童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4年
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进行探究。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0例行气管插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于参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对于实验组患儿,采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发生率。结果 儿童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有三点,包括烦躁骚动、管道脱落以及喉部痉挛,实验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儿,P<0.05。结论 在对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实施气管插管时,需密切关注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并强化风险护理管理,提升气管插管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王冰冰朱明明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
个体化镇静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镇静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于中山市博爱医院P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个体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PICU护理,个体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镇静护理。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与呼吸频率、机械通气时间、PICU治疗时间、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镇静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pH值高于干预前,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干预前,个体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个体组RA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个体组镇静意识、镇静医嘱、镇静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镇静效果及总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镇静护理可提高PICU机械通气患儿的镇静效果,改善通气及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赖佩娟李杏粉林凤媚段小芳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血气分析
儿童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MDROs)的感染特点、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检出542株病原菌株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年龄等一般资料、病原菌资料、侵袭性操作情况及送检标本前抗生素使用情况等资料,根据患儿年龄、性别、主要疾病所属系统、标本类型等不同因素分别分组,采用率(%)分析MDROs的分布特点;根据MDROs检出年限分疫情前组和疫情时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DROs的变化趋势;根据MDROs的耐药率分为耐药率高、耐药率低及未产生耐药率组,采用率(%)分析MDROs的耐药性;根据MDROs是否多重耐药分为MDROs和非MDROs组,采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MDROs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检出MDROs的占比为21.2%(115/542),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48株(41.8%)检出为主;与疫情前组比较,疫情时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ESBLs)检出下降(P<0.001)、CRABA检出上升(P=0.00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未产生耐药;大部分革兰阴性MDROs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类、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其中耐碳青霉烯类MDROs对替加环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耐药率低或未产生耐药,ESBLs对碳青霉烯类未产生耐药;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送检标本前抗生素使用≥3种、PICU住院时间≥7 d是MDROs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ICU检出的MDROs对小部分抗生素耐药率低或未产生耐药,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送检标本前抗生素使用≥3种、PICU住院时间≥7 d是MDROs感染的危险因素。
蒲定红余漪漪孙慧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性抗生素儿童重症监护室
基于PDCA的循环护理模式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4年
基于PDCA的循环护理模式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入我院重症监护室医治的患儿986例为受试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将受试病患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数量均493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PDCA的循环护理模式。而后针对两组医护人员的护理能力、监护室管护质量、护理满意度做以评估。结果 经数据对比,观察组护理记录、素质水平及交流沟通三项护理能力积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监护室管护质量评估中,环境、物品及院感控制积分中均较对照组高;同时观察组各项满意度积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通过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为其实施基于PDCA的循环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医护人员管护能力,提高角色责任感,加大病房护理力度,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程度,可推广应用。
朱东方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相关作者

钱素云
作品数:807被引量:3,846H指数:2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PICU 脓毒症 PEDIATRIC 直通车
刘珺
作品数:60被引量:257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室 预后分析 耐药性分析
陆国平
作品数:533被引量:2,881H指数:2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儿童 动脉粥样硬化 脓毒症 儿科 体外膜肺氧合
王荃
作品数:132被引量:573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脓毒症 肺炎链球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
曾健生
作品数:93被引量:536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感染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 心跳呼吸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