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81篇“ 儒学研究“的相关文章
汉学史和思想史的敞亮: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儒学研究
2025年
溯及18世纪初,俄罗斯学界即已开始了对儒学的介绍,直到21世纪,儒学译介代不乏人。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俄罗斯汉学界出版了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它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理事长季塔连科院士主编,受到中俄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它从儒学人物、学派、概念等角度对儒学价值进行了客观又颇具“外位性”的阐释。同一儒学概念,《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借助不同学科进行了交叉阐释,并且与同时期的其他汉学著作进行了交叉阐释。研究儒学的价值时应该留意,西方汉学界与思想界合谋,沉溺于资本主义为历史终结的迷思,曾推出了儒学不适应现代化、儒学已为“博物馆陈列物”之说,《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突破此类迷思,论证了儒学现代转化的生机。
刘亚丁
关键词:儒学
韩国儒学研究动态(2021—2022)
2021年至2022年间,在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韩国儒学研究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韩国高校、学术组织、学术会议、著作出版等四个方面回顾韩国的儒学研究动态,以此来讨论韩国...
李羡张闰清
关键词:儒学研究东方哲学韩国儒学新儒学儒教文化
近十年来儒学研究的客观评估
2024年
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的回顾与前瞻是一个大题目,因为它涉及的是儒学研究的一种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如果不能说是“时代性”的,也是“历史时段性”的,这取决于怎样理解“时代”概念。
黄玉顺
关键词:双创中华优秀文化
韩国儒学研究动态——以2021年至2022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与学术期刊论文为中心
一、研究范围及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21年至2022年间以儒学为主题撰写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与学术期刊论文。笔者在科研信息共享服务(Research Information Sharing Service)网站上以"儒...
赵熙正
关键词:儒学观朝鲜王朝儒学研究
儒学研究的方法论探索:评李晨阳《重塑儒学:与时俱进的探索》
2024年
李晨阳新著《重塑儒学:与时俱进的探索》对当代儒学研究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区分,即哲学进路与史学进路。史学进路是进行历史重构,而哲学进路乃是进行理性重构。李晨阳论证人们应该避免利用历史进路来批评哲学进路,强调当代儒学研究应当注重哲学进路,应当根据古代儒家的总体态度和哲学框架,并诉诸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儒家提出在现代条件下共享其态度和框架的人们所应持有的新观点、新理论。当然李晨阳重构的儒家和谐哲学在学理上也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因为它将“和”作为儒家最关键、最基本的价值,降低了儒家“仁”德的基础地位。
范瑞平
关键词:儒学
2023年至2024年法语国家与地区的儒学研究综述
本文将从学术会议与讲座、汉学机构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学术作品的发表与出版等几个方面,对2023年至2024年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儒学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一、学术会议与讲座近年来,以于连(Fran?ois Julien)、程艾蓝...
王一平庞雪婷
关键词:汉学家儒学研究王廷相天主教儒家经典宋明理学研究
日本足利学校的儒学研究概况
儒学自传入日本以来,就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机构研究是日本儒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从5世纪初日本贵族阶层主动学习、研究儒学,到大化改新之后模仿中国设立官学,日本逐步建立起以中央的大学寮和地方的国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王慧荣赵玉玮
关键词:儒学教育教育史室町时代
冯契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秦儒学研究
2024年
冯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肯定了先秦儒学的哲学性,并通过对“天人”之辩与“名实”之辩的考察,指出了先秦儒学已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冯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看待儒家哲学的二重性,肯定了先秦儒家在天道观、认识论等方面贡献,但也指出了其思想上仍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的残留,具有一定封建专制主义倾向。此外,冯契在先秦人性学说基础上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对理想人格学说提出理解,并提出了基于实践的“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理想人格。冯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先秦儒学的改造和提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玉辰张三萍
关键词:先秦儒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中国化的转向与十年来的儒学研究新向度被引量:1
2024年
从2013年习总书记在考察曲阜时提出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到今年6月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这是近十年儒学研究的基本遵循。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是“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的回顾与前瞻”,我这里主要以近20年来学术中国化的转向为背景,疏理十年来儒学研究的新向度。
陈卫平
关键词:双创中华优秀文化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2023年
董仲舒哲学十分重视天人相与之际,追究和探析天人之所以能够感应、连通的内在发生机制。可以发现,“情”在其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年前我在《唯天为大》一书中就指出过,董仲舒“天与人有着同样的性情”,天于是“才能够与人相感应、相沟通”。海外董学著名资深专家邓红教授关注董仲舒思想中的“情”,在分清“性”“情”概念边际、阐释“情”的意蕴内涵的基础上,揭示出“情者人之欲也”,“情”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之欲,是人自己发出来的欲望。“性”是“情”的内在基础,“情”是“性”的外露状态。圣人通过制作礼乐、宣传教化而“改变民风、优化民俗、体恤民情”。并且,董仲舒首次将阴阳和“情性”联系在一起,企图为“情”寻找自然哲学根据。这些论断精辟有力,有益于人们深化对董子“情”哲学的认知和理解。
余治平
关键词:儒学研究自然哲学

相关作者

余治平
作品数:123被引量:195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儒学研究 按语 儒学 专栏 儒家
陈卫平
作品数:179被引量:512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研究主题:儒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史 儒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刘宗贤
作品数:39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儒学 儒学研究 近现代 社会转型 中国儒学
景海峰
作品数:153被引量:387H指数:12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 诠释学 经学 儒家 儒家经典
韩钟文
作品数:16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儒学研究 成人教育学科 文化转型 教育学科 实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