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65篇“ 储层孔隙结构“的相关文章
-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对获取的碳酸盐岩储层的不同尺度的数字图像,分别进行孔隙结构特征提取得到对应的二值图像;针对每一尺度的二值图像,将二值图像的至少部分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基于目...
- 陈薇张建勇吕玉珍佘敏韩明珊胡圆圆韦东晓
- 川东地区吴家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发育控制因素
- 2025年
- 基于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低压气体吸附实验,明确了吴家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吴一段和吴二段为黏土质页岩和混合页岩,吴三段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合页岩。2)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粒间孔和粒内孔,有机质孔规模较小,孔隙呈墨水瓶状和平板状或狭缝形孔;孔径以“多峰态、多尺度”特征分布于0.84~14.10 nm范围内,小于60 nm和10 nm的孔隙分别是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页岩非均质性高,且孔隙内部非均质性高于孔隙表面。3)石英含量增加促进介孔发育,抑制微孔形成和增强非均质性,碳酸盐矿物含量增加不利于微孔与介孔发育,但增强储层非均质性,黏土矿物含量和TOC增加促进微孔的发育和增强储层的均质性。4)根据孔隙类型和矿物含量,将吴家坪组页岩分为黏土矿物含量高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的裂缝 ̄无机孔隙型储层。
- 顾天甫孙豪飞张雪莹陈世加路俊刚牟蜚声陈骁袁乐欣尹相东
- 关键词:页岩孔隙结构四川盆地
- 细粒含量对碳封存储层孔隙结构及应力敏感性影响分析
- 2025年
- 以西江23-1油田H2A砂岩储层为背景,分析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岩孔隙结构。开展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岩应力敏感性实验,采用应力敏感性系数、渗透率损害率和渗透率曲率评价了砂岩应力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增强。综合分析了砂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表明孔隙体积分布是影响砂岩应力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即小孔频率越高,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越强。提出了砂岩孔隙率-应力预测模型,预测有效应力增加过程中砂岩孔隙演化。
- 杨昕颜梦秋郑嘉男
- 关键词:碳封存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应力敏感性
-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 2025年
-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作为四川盆地页岩油重点勘探层段,因勘探程度较低,目前页岩储层特征尚不明确。利用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深入探究其储集空间类型与分形特征。研究区凉高山组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黏土矿物(平均含量51.57%),其次为长英质矿物(平均含量47.11%),碳酸盐矿物极少(平均含量2.69%)。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石英与长石粒间孔以及微裂缝,低温氮气吸附曲线形态接近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页岩孔径划分方法中的Ⅳ类,指示狭缝型孔隙。按照压汞曲线形态及储层物性参数特征,将研究区页岩储层分为四类,从Ⅰ到Ⅳ类,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增大,最大进汞饱和度减小,储层非均质性增强。“FHH”模型显示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_(N1)大于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_(N2),表明孔隙表面的复杂程度高于内部;“含水饱和度法”计算结果显示大孔隙分形维数D_(1)平均值为2.9912,小孔隙分形维数D_(2)平均值为2.6792,大孔隙分形维数更接近于3且分布更集中,表明非均质性更强的大孔隙对储层的贡献更大。相关性分析显示,D_(1)与矿物组分含量(石英、黏土矿物)、孔喉结构参数存在相关性,证明大孔隙是研究区页岩储集与空间的主要贡献者。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进行储层评价,为后续该地区有利勘探层段评价与优选提供了思路。
- 李琦陈睿倩商斐李玲李玲
- 关键词:页岩分形维数储层非均质性四川盆地
- 子洲气田本溪组-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成因及其对储量动用的影响
- 2025年
- 子洲气田是一个多层叠合致密砂岩气田,储层涵盖了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目前,该套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对储量动用影响尚缺乏整体规律性认识,严重制约了气田层间挖潜进程。利用铸体薄片、储层物性和生产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法,对本溪组-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成因及其对储量动用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给出了气田后续层间挖潜建议。结果表明:(1)该套储层具有典型的1+1型孔隙结构。其中,下部层组(本溪组、太原组、山2段)原生粒间孔发育,原生孔隙比例、面孔率和孔径较大,孔隙结构好,为原生孔隙主导型孔隙结构;上部层组(山1段、盒8下、盒8上)次生粒内溶孔-晶间孔-微裂隙发育,原生孔隙比例、面孔率和孔径较较小,孔隙结构差,为次生孔隙主导型孔隙结构。(2)储层岩石成分,尤其是石英和岩屑含量差异是1+1型孔隙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下部层组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含量高、岩屑含量低,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而上部层组以岩屑砂岩为主,岩屑含量高、石英含量低,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而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3)1+1型孔隙结构对储量动用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下部层组孔隙结构好,储层相对高渗(0.52 mD)、大泄流面积(0.70 km^(2))、高储量动用程度(67.9%);而上部层组孔隙结构差,储层相对低渗(0.33 mD)、小泄流面积(0.34 km^(2))、低储量动用程度(26.9%)。(4)分析认为,目前井网条件下,上部层组储量未得到有效动用。为实现气田均衡开采和提高气田整体储量动用,建议对上部层组以小井距单独开采。
- 代金友巩肖可陈代欣蒋婷婷雷小兰赵世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储量动用
- 桥镇地区长7、长8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 2025年
- 低孔低渗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对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桥镇区长7、长8储层为例,综合薄片、常规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手段,明确了储层的基本特征,利用分形理论定量表征了储层的孔喉结构。结果表明:(1)研究区长7、长8储层岩性均以长石砂岩为主,但长8储层物性、面孔率、孔喉大小要优于长7;(2)长7、长8储层具有宽平台、较宽平台、较窄平台、窄平台四类孔隙结构,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依次减弱;(3)两类储层都具有多段分形的特征,长7储层平均分形维数为2.737;长8储层平均分形维数为2.641,表明长7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强,孔隙结构更复杂。研究成果可以为低渗透油藏储层精细评价和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 张道亮杨蒙刘玺高卓林李锦锋
- 关键词:延长组储层特征孔隙结构
- 螯合剂对低渗煤层气储层孔隙结构影响规律与增透作用机理
- 2025年
- 我国煤层普遍具有低孔、低渗特征,采用化学增透方法溶蚀割理、裂隙中的充填矿物,增强裂隙连通性,可提高煤层渗透率和煤层气井产量。针对盐酸、土酸等常规酸体系的腐蚀和二次沉淀等问题,提出使用螯合剂进行储层改造的技术思路。以山西沁水盆地成庄矿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滴定、静态溶蚀、表面形貌观察、岩心酸化流动、标准试片腐蚀速率评价和压汞等试验方法,探究了EDTA、HEDTA、GLDA、MGDA 4种螯合剂在不同pH条件下对煤中矿物的溶蚀效果,以及在驱替过程中煤岩心的渗透率动态变化过程,最后比较了螯合剂与常规盐酸对N-80型试片的腐蚀速率,并明确了所优选的螯合剂对煤孔隙结构影响规律及其增透作用机理。结果表明:4种螯合剂中,HEDTA对Ca^(2+)和Fe^(3+)的螯合能力最强;5%GLDA浸泡后的煤样基质产生了微裂缝和孔隙,有利于煤层气的解吸和运移;向煤岩心中注入约80倍孔隙体积(PV)的5%GLDA后,其渗透率增加68.75%;压汞结果表明,经过GLDA处理后的煤样总孔隙度由5.91%增至28.8%,这主要是由于10~100 nm和>1000 nm孔径范围内的孔隙增加;5%GLDA对N-80型试片的腐蚀速率仅为5%HCl腐蚀速率的7.53%,因此无需额外添加缓蚀剂,可有效降低酸化作业成本。环保型螯合剂通过酸化作用和螯合作用能有效溶蚀煤层中的无机矿物(方解石、铁白云石等),生成稳定、可溶的螯合物,从而提高煤层的渗透率,同时降低对储层的二次伤害,研究成果可为低渗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 陈书雅蔡记华杨现禹辛福东张璐
-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螯合剂
- 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
- 2025年
-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水南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47%,渗透率平均为0.74×10^(-3)μm^(2),属于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喉半径集中分布在0.02~200.00μm之间,孔隙形态主要为板状平行狭缝孔和半封闭楔形孔;孔隙结构受沉积、成岩作用演化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奠定页岩油储层的物质基础,沉积物粒度细,杂基体积分数高,原始孔渗低;储层在强压实阶段损失大量的粒间孔隙,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储层物性;后期溶蚀作用的改造促使优势储层形成。砂质碎屑流砂体受胶结作用减孔大,浊流砂体受压实作用减孔大。砂质碎屑流砂体经历中等压实、强胶结及中等溶蚀,是研究区优势储层的主要成因。该结果对夹层型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付林圃王喜鑫麻书玮李少华薛婷李强强严睿杨秦川
- 关键词:陆相湖盆砂质碎屑流
- 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北部龙一_(1)亚段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为明确渝西地区北部龙一_(1)亚段(S_(1)l_(1)^(1))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以该区域Z203井取得的页岩样品为基础,在进行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的基础上,选择互有差异的6块页岩样品,使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实验分别定性观察描述了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和定量表征了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基于Frenkel-Halsey-Hill(FHH)理论模型计算样品的分形维数,最终分析了TOC、矿物含量对页岩孔隙结构参数和分形维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气储层主要发育介孔和微孔,优势孔径发育范围分别为3~10 nm、4~12μm;低压氮气吸附实验计算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为11.748~27.610 m^(2)/g,平均值为22.816 m^(2)/g;Barrett-Joyner-Halenda(BJH)总孔体积为0.0172~0.0223 cm^(3)/g,平均值为0.0202 cm^(3)/g;BJH平均孔径为7.232~7.847 nm,平均值为7.517 nm;TOC、脆性矿物含量与微孔孔隙体积和介孔孔隙体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与微孔孔隙体积和介孔孔隙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均与宏孔孔隙体积相关性较弱;孔隙结构方面,微孔对比表面积贡献大,介孔对总孔体积贡献大,宏孔对平均孔径贡献大;研究区页岩气储层孔隙分形维数D_(1)(P/P_(0)<0.5)和D_(2)(P/P_(0)>0.5)相较于太原组、牛蹄塘组、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储层分布集中且数值更大,D_(1)为2.606~2.659,D_(2)为2.784~2.844,其原因可能是受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高热演化程度、高有机孔发育程度控制。
- 刘文平刘文平刘成林刘成林刘佳李彦佑钟可塑伍秋姿贺昱搏
- 关键词:龙马溪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 一种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包括制备岩样的烘干样品、X射线断层扫描重构X射线三维数字岩心、核磁共振弛豫测量烘干样核磁共振T2谱、获取烘干样饱和处理的核磁共振T2谱和孔隙空间分布、通过孔隙度...
- 支东明 张融 王伟 苏静 赵龙
相关作者
- 闫建平

- 作品数:135被引量:648H指数:15
-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 研究主题:页岩气 泥页岩 低渗透砂岩 测井 孔隙结构
- 何旭

- 作品数:13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 研究主题:核磁共振测井 储层孔隙结构 SUB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 陈文玲

- 作品数:61被引量:481H指数:13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页岩 有机质 酸岩反应 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
- 刘忠华

- 作品数:116被引量:31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岩心 地层 页岩油 致密砂岩 测井
- 王亮

- 作品数:93被引量:243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 研究主题:孔隙度 储层 埋深 埋地管道 无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