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1篇“ 余震活动“的相关文章
-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被引量:1
- 2024年
-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 万永革宋泽尧关兆萱黄睿琪顾培苑王润妍
- 关键词:发震机制应力场
-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动态应力对后续余震活动的触发作用
- 2023年
- 选取IRIS远震台站波形数据,反演了云南漾濞MS6.4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计算了断层破裂在近场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讨论了主震对近场余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动态库仑应力演化过程与震源破裂特征反演结果一致,其大小分布与地震序列分布的疏密程度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主震产生的静态和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均促进余震的发生,但相比静态应力,余震位于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域的比例提高了21%,余震与动态库仑应力变化的正负区域有更好的一致性,动态应力能更好地解释震后余震分布的空间特征。垂直于地震序列主干10 km处出现小震丛集,该现象可能是由主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占主导作用所致。定量分析主震对余震的动态应力触发结果显示,主震后一周内MS4.0以上的8次余震接收点均受到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
- 刘容陈强杨莹辉钟霞苑雨
- 关键词:地震破裂过程应力触发
- 分布式光纤高密度地震观测揭示门源M_(S)6.9地震余震活动与隐伏断层被引量:2
- 2022年
- 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阵对地震监测和结构成像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结合现有通讯光缆可以快速构建高密度地震监测网.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发生后,利用震中区20.8 km通讯光缆构建了间距10 m的高密度地震台阵,记录到了丰富的余震信号.发展了地震自动检测算法,并在3天观测中检测到了166个余震,与固定台网目录形成互补.在高密度地震波场记录中识别出多个断层相关信号,推测其为断层散射波,由此发现了门源盆地内部的多个断层.研究表明,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结合地震自动检测算法和波场分析技术可以为发震趋势判断及隐伏断层探测提供可靠参考的数据,在高原重要基础设施沿线的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包丰曾祥方林融冰迟本鑫吕昊沙成宁
- 关键词:断层探测
- 2019年12月26日湖北应城M4.9地震震源参数及余震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2019年12月26日湖北应城发生M4.9有感地震,其震感波及武汉大部分地区。为了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余震活动性,本文利用波形拟合方法测定了不同速度模型下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并用Bootstrapping抽样反演技术评价反演结果;此外,利用模板匹配技术匹配主震和目录余震波形,获取了更为完整的余震目录。结果显示,应城地震以走滑为主,矩心深度7.5km左右,矩震级M_W4.67;应城地震有1个前震和17个余震,余震序列缺少M2~4事件,表明应城地震为孤立型地震,M2以下地震的b值为0.8。
- 盛敏汉储日升王清东曾求马海超
- 关键词:震源参数
- 基于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的前郭震群余震活动率及模型参数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基于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的地震活动率时空预测模型,以同震库伦应力变化作为模型初始应力扰动,模拟了2013年吉林前郭MS5.8震群的余震活动率变化。考虑模型参数相关性,在模拟中采用2种不同的拟合方案,一是余震持续时间t_a不固定条件下的拟合,二是余震持续时间t_a固定条件下的拟合。结果显示,t_a不固定条件下的拟合方式可获得较好的AIC评价,适用于震后早期的趋势判定;t_a固定条件下的拟合计算耗时更短,拟合误差更小,理论模拟结果与前郭震群实际地震时序特征更为吻合。采用该方案对截至2016年10月24日的余震活动率变化进行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期的余震日频次与实际记录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主震破裂面附近的同震应力影区导致震后早期模型预测值相对于实际偏低,说明前郭序列余震活动可能还存在其他触发机制。
- 贾若贾若蒋海昆康建红张羽张羽
-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统计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Ms8.0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w8.8三次大震后一个月内(特别关注24h,15d,30d3个时段)余震序列的时空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大震序列的时间和强度具有显著的分时段起伏特征,而余震频次呈现阶梯式衰减。大震后第1—2天内和第13—17天余震强度最大,有可能发生最大余震,最大余震位于余震区端部的可能性较大,且利用震后3h的余震可估计余震区范围。最后,讨论了强余震起伏时段以及最大强余震可能与固体潮调制具有相关性。
- 史海霞孟令媛刘杰李智超
- 介质黏滞性质对余震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 2015年
- 假定主震破裂面上残余凹凸体的破裂导致余震,残余凹凸体尺度符合分形分布,在破裂面上随机分布,残余凹凸体破裂/失稳强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以岩石圈下部粘弹介质震后应力松弛作为导致残余凹凸体破裂的动力输入,加载应力按负指数形式衰减;以库仑破裂准则作为失稳判据,考虑残余凹凸体破裂对附近区域的应力加载,在不同条件下模拟生成包含时、空、强三要素的人工"余震"序列。通过G-R关系及修改的大森公式,检测模拟输出与实际余震活动统计特征的吻合程度,以此作为进一步调整模型参数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介质黏滞性质对余震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表征岩石物理特性的黏滞系数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衰减快慢起重要的控制作用,黏滞系数与衰减系数之间显示负指数的相关关系。余震序列G-R关系与黏滞系数关系不大,主要受控于残余凹凸体的尺度分布,即与构造不均匀性关系更为密切。
- 曲均浩蒋海昆宋金李金
- 关键词:余震活动应力松弛
- 简析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余震活动特点被引量:1
- 2015年
- 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显示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要在包括南北地震带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尤以青藏高原内部的地震活动最强.近年来7级以上大地震更多集中在巴颜喀喇地块边界附近.2014年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川滇境内6级以上地震频发.余震活动及地震序列的分析显示,对于不同震型特点的强震序列,其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和活动性参数具有不同特点.
- 高原
- 关键词:地震活动地震序列余震南北地震带
- 余震活动机理研究综述被引量:9
- 2012年
- 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力学加载、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速率-状态依从等几方面对余震活动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是余震产生的基本前提。瞬时蠕变和余滑观点能够从力学的角度解释震后极短时间内余震的快速衰减,而应力松弛过程更有利于解释长时期的余震活动特征。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余震的演化过程。受主震应力扰动影响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存在于余震的活动过程之中。各类模型和理论解释都在努力寻求与G-R关系和修改的大森公式这两个统计地震学基本关系的一致性。
- 曲均浩蒋海昆
- 关键词:余震序列应力松弛
- 汶川余震活动的固体潮触发研究
- 月球和太阳起潮力引起的地球整体的周期性弹性变形现象称为固体潮。固体潮汐应力是固体潮在地球内部引起的、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的应力,其平均量级约为10~3Pa,虽然比地震应力降小很多,但是固体潮汐应力的动态变化速率却要比构造应...
- 李金
-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地震序列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刘杰

- 作品数:326被引量:2,613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活动 地震序列 M 地震活动性
- 曲均浩

- 作品数:64被引量:30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东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双差定位 地震序列 地震事件 震群 天然地震
- 薛艳

- 作品数:109被引量:45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活动 地震序列 M 震群
- 蒋海昆

- 作品数:149被引量:898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研究主题:地震 声发射 地震活动 地震序列 地震学
- 史海霞

- 作品数:33被引量:12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研究主题:震情述评 震情 地震 M 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