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96篇“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章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探析
- 2025年
-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文化品质亟待提升,数字技术水平较低,组织协同有待加强,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路径:复刻原生文化意涵,深挖非遗文化元素;推进数字基础建设,完善技术互鉴渠道;构建传播协同机制,提倡多元主体合作;加强非遗产权保障,提升数字监管力度。
- 曹胡丹潘怡陈连朋
- 关键词:数字体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 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转向
- 2025年
-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对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关键障碍及实践转向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数字游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底层架构,通过算法逻辑与数字界面实现交互体验的文化娱乐形态,具有虚拟性、交互性、衍生性以及跨媒介性四大核心特征;数字游戏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层面赋能体育非遗活态保护、理解认同、开发利用、传播出海,成为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法律框架薄弱引发知识产权纠纷、赋能导向失当引致文化偏颇失真、人才技术短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等关键障碍。据此,提出了未来的实践转向,应从筑牢制度基石、革新保障举措,精准融合导向、确保文化本真,培育专才队伍、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
- 徐加豪陈家起高奎亭蒋全虎尹作亮郭振华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游戏活态传承传承发展
- 从“游园今梦”到大运河江苏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思考34
- 2025年
- 在分析苏州网师园“游园今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苏州园林旅游景区这一文旅融合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大运河江苏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为:表演性、竞技性和体验性。借鉴苏州网师园“游园今梦”的成功做法,依据大运河江苏沿线八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契合点,构建大运河江苏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现有旅游目的地相结合、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园区和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和体验点。
- 高立庆
- 关键词:大运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实证
- 2025年
-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5个区域的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这5个区域内的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76.7%,说明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基本满足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的需求。2)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明显,并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分布形态,但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和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中上游区域呈现出的次冷区和冷区空间分布特征。3)长三角地区只有浙江省完成高效型区域的跃迁,京津冀地区中北京市和河北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黄河生态经济带以四川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为代表的区域实现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广东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4)从影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差异的因素来看,整个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力最大,其中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影响力最大,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力最小。
- 代刚郭育竹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京拳传承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
- 2025年
- 永京拳是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河流域文化长久流传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推动永京拳的传承为目的,对永京拳所在区域及地理人文环境、拳法理论、基本内容等进行梳理,探讨其传承价值与困境,并提出传承路径。研究认为:永京拳的传承价值包含延年益寿的身体锻炼价值、精彩纷呈的技击审美价值、砺德塑才的教育价值、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价值、独具潜力的旅游开发价值。永京拳的传承困境包括:传承人才流失,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生存空间紧缩,文化地位边缘化;基础建设欠佳,产业开发程度较低;传播手段单一,推广范围相对受限。据此,提出传承路径:加强制度建设,培养青年队伍;挖掘教育价值,融入学校体育;增加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传播方式,扩大推广范围。
- 王万圣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2025年
- 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人文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系统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Vensim PLE建模工具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系统,探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该系统分别由政府、经济、社会、科技4个子系统构成;(2)系统是由政府、企、事业单位、传承人、公众等多主体协同推动运行;(3)系统的变量存在多重反馈关系,并且反馈回路中同时存在正、负反馈回路。基于此,提出构建多中心联动、多主体协同的新格局、新模式,构建系统反馈管理新机制等对策。
- 赖曼芳刘耀龙常媛媛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系统动力学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 2025年
- 推动体育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促进非遗活化保护、拓展旅游文化内涵、助力经济社会共赢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体育非遗挖掘浅,融合深度待加强;机制协同存障碍,融合发展难推进;市场认知度不高,融合推广遇瓶颈等现实困境。对此,提出深化非遗研究,增强融合文化底蕴;健全协同机制,促进融合顺畅实施;强化市场宣传,突破融合认知局限等应对策略。
- 朱亚成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湘西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囿与纾解路径
- 2025年
-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州少数民族聚集地现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探索其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发展困境,针对两者深度融合所面临的现实困囿提出具体的纾解策略:(1)政府加大体育“非遗”数字化数据库建设;(2)运用数字化技术拓宽体育“非遗”传播场域;(3)培养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人才队伍;(4)融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扩大数字传承影响力。
- 吴美琪陈玉凤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政策发展2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阈限
- 2025年
- 运用文献资料法、政策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4至2024年我国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政策的演进历程、特征及阈限进行梳理,旨在反思和启示当前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政策执行实践问题。研究认为,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政策演变过程,分为酝酿初创期(2004—2010年)、快速发展期(2011—2020年)、高速稳定期(2021—2024年)3个阶段,表现出政策执行主体角色转换、政策环境的理念更新和政策内容指标细化等特征。但是,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认定政策执行实践需要重视政策规范性与执行灵活性的匹配、认定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平衡、认定政策普适性与个性化的兼容等阈限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善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推动中国体育非遗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 王继帅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政策演进阈限
- 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重构研究
- 2025年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活态研究载体。当前,社会发展与历史流变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传承困境,而国家数字化战略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任务方向。本文从传承、守护、创新3个视角探讨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重构。研究认为:文化生态失衡、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方式单一、保护主体匮乏是数字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困境,但当前在制度建设、市场活力、服务供给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通过重塑文化生态体系、强化综合数字素养、重构多维技术环境、再造传承有生力量等路径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重构。
- 李雙张小林王洪玉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