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92篇“ 体外培养条件“的相关文章
- 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综合利用效果的影响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探究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制备豆粕[对照组(CON组)]、挤压膨化豆粕(E组)、膨化前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组)、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CO组)、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C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豆粕(GE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3%大豆毛油豆粕(GA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CO组)和膨化前加4%葡萄糖和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AO-CO组),共9组样品。通过测定挤出物性质(色差、褐变程度以及纤维和蛋白质组成),探究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美拉德反应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选用3头体重600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安格斯阉牛,采用体外三步法(瘤胃液-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测定挤压膨化后豆粕瘤胃降解特性和瘤胃不可降解蛋白质(RUP)的体外小肠消化率。结果表明:1)挤压膨化后的色差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红度(a*)、黄度(b*)、色差(ΔE)和420 nm吸光度(OD)值相较于CON组显著提高(P<0.05),亮度(L*)值(AO组除外)显著降低(P<0.05)。GAO组294 nm OD值显著低于只添加1种反应物的AO组和GE组(P<0.05),a*和ΔE值显著低于GE组(P<0.05)。除GCO组外,GE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含量相较于CON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过瘤胃率、体外小肠消化率、体外全消化道消化率以及RUP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含量显著提高(P<0.05)。GE组DM和CP的过瘤胃率以及RUP和IDCP含量(E组除外)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3)体外发酵16 h后,各试验组瘤胃液pH和氨态氮(NH3-N)含量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挤压膨化未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改变了瘤胃液的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其中各试
- 张嗣禹张硕张宏亮李珮琪王显立吴敏孙承国何阳苏华维
- 关键词:双螺杆挤压膨化美拉德反应葡萄糖
- 即时痰和体外培养条件下结核分枝杆菌sigma因子表达差异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为了解sigma因子在即时痰的表达情况,探索与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关系密切的sigma因子。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部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对其痰涂片阳性和xpert阳性确诊的肺结核随机选择20份痰阳性标本进行实验。每一例肺结核患者在其开始治疗前收集2份即时痰标本,一份立刻抽提RNA,一份进行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菌株在生长对数期提取RNA。设计13个sigma因子的特异性引物,通过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分析其在即时痰临床分离株和体外培养株的转录表达差异。以核糖体16s为参照基因,利用2^(ΔCt)分析sigma因子的转录倍数,将稳定表达的sigA作为统计分析的底物,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其余sigma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临床分离菌与H37Rv相比,所有的sigma因子统计分析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临床分离菌与体外培养株相比,只有sigM表达量最高(P<0.05),统计分析差异显著。结论sigM在细菌感染的初级阶段转录水平明显增高,但其具体作用还不清楚,可能参与了宿主免疫系统和细菌逃离机制之间的相互平衡。
- 江丽娜穆成孙蕊王春花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痰液
- 新西兰白兔毛囊体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增殖能力的研究
- 2022年
- 为建立新西兰白兔毛囊体外培养模型,探究其最适的培养环境,本实验选用2月龄新西兰白兔,采集触须毛囊,分离组织和脂肪,保留完整毛囊。将完整无损的毛囊放入24孔板,每孔1根,加入William’s E、DMEM、MEM3种不同培养基,每组6个重复,每2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毛囊毛干的生长,并利用HE和PCN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毛囊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3种培养基中毛囊毛干在体外培养4d后生长减缓,在2 d与4 d时的生长速度均大于6 d(P<0.05)。其中,William’s E组生长速度高于MEM组(P<0.05),且William’s E组生长最快。4 d时,HE染色发现William’s E组毛囊结构完整,毛乳头清晰,而此时DMEM和MEM组毛乳头已经消失。进一步用PCNA免疫荧光染色,发现Williams’E组PCNA在毛乳头阳性表达,DMEM和MEM组毛囊表达仅表达在外根鞘。因此,William’sE培养基最适宜新西兰白兔触须毛囊生长,毛乳头增殖能力最强。
- 孙少宁陈秋燃李佳丽张琛靳荣帅白少成姚凡陈阳吴信生
- 关键词:新西兰白兔体外培养
- 兔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
- 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在胚胎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经不断分裂发育和分化演变为成体动物器官中的精子和卵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兔PGCs是为胚胎早期发育机理、生殖细胞、细胞疫苗生产、永生...
- 朱邯豫
- 关键词: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饲养层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因子
- 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长链脂肪酸对山羊瘤胃原虫群体结构和原虫吞噬细菌循环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长链脂肪酸对山羊瘤胃原虫群体结构和原虫吞噬细菌循环的影响。试验选取6种不同不饱和度的长链脂肪酸[分别为硬脂酸(A组)、油酸(B组)、亚油酸(C组)、α-亚麻油酸(D组)、花生四烯酸(E组)、二十碳五烯酸(F组),不饱和键个数从0~5依次递增],各脂肪酸的添加水平为底物的3%,进行体外培养。在体外培养10 h后测定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在体外培养24 h后测定细菌、原虫密度以及细菌蛋白质、原虫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除F组头毛虫属(Ophryoscolecinae)比例显著高于B和D组(P<0.05)外,不同长链脂肪酸的添加对原虫中厚毛虫属(Dasytricharuminantium)、内纤毛虫属(Entodinium)、双毛虫属(Diplodiniinae)、等毛虫属(Isotrichidae)、前毛虫属(Epidinium)比例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原虫密度以A组最高,并显著高于B组(P<0.05);细菌密度以D组最高,并显著高于A、B、E、F组(P<0.05)。原虫吞噬细菌速率A^F组依次为244.50、236.51、229.60、189.04、200.51、174.24 cells/(cell·h);另外,以D组的细菌周转率(0.68%)最低,且其细菌周转时间(146.92 h)最长。所估算的细菌蛋白质循环量以D[126.75 mg/(d·头)]和F组[131.63 mg/(d·头)]相对较低。因此,在本试验基础上认为,体外培养条件下α-亚麻油酸抑制山羊瘤胃原虫吞噬细菌效果较好。
- 经语佳高健王梦芝欧阳佳良
- 关键词:脂肪酸原虫
- 体外培养条件下双酚A诱导精原干细胞凋亡及其所致转录组变化
-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目前全球生产量最大的化合物之一。人们在生活中广泛用到的聚碳酸酯塑料、环氧树脂涂料等,均是由BPA单体合成。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为高分子化合物,对身体无毒。但是连接BPA单体与高分子...
- 谢慧
- 关键词:双酚A精原干细胞RNA-SEQ凋亡
- 文献传递
- 兔原始生殖细胞(PGCs)体外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 动物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是研究胚胎早期发育机理及相关调控的理想模型,对其研究已然成为现代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活力、最为热门和前沿的课题之一。动物原始生殖细胞因其无限增殖、多向分化的...
- 王亚丹
- 关键词:原始生殖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 文献传递
- 探究获得高成熟率伯氏疟原虫裂殖体的体外培养条件?
- 2016年
- 为获得大量有活力的伯氏疟原虫裂殖体,本研究对伯氏疟原虫ANKA虫株的体外培养条件主要从培养基的用量、培养基胎牛血清的含量、培养的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的气体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当小鼠体内虫血率达到1%~3%,在红内期疟原虫处于环期或早期滋养体阶段时取血分组培养,观察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裂殖体的状态并检测其活力。与既往的体外培养方法相比,优化后的培养方法,可将裂殖体的成熟率提高到80%,每个裂殖体含12~16个裂殖子,裂殖体尾静脉注射重新入侵红细胞4 h后的虫血率为1.57%,与对照组相比裂殖体的活力提高3.4倍。优化的方法可以提高裂殖体的得量和活力,为伯氏疟原虫的转染奠定基础。
- 郭莉郝萧高宇辉王恒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体外培养裂殖体
- 体外培养条件下骨支架形态对细胞生物力学环境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
- 骨缺损是由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骨感染等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疾病,是造成肢体残障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已成为骨缺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骨缺损部位的骨组织-支架复合植入物需通过体外培养获得。体外培养条件、支...
- 张宪滨
-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MICRO-CT计算流体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功能验证
- 2015年
- 乳腺上皮细胞是研究泌乳的调控机理、乳腺癌发病机制以及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靶细胞。由于乳腺细胞体外培养生命周期较短并且增殖活力与体外培养时间呈负相关,到目前为止,能够适合体外研究的乳腺细胞系报道较少。因此,在优化了乳腺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优化体系后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稳定性、蛋白表达情况及转基因的效率。结果表明:1∶1 DMEM/F12基础培养液+10%胎牛血清+2 mmol/L谷氨酰胺+10 ng/m L表皮生长因子+10 ng/m 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μg/m L的ITS+5μg/m L胰岛素+0.1 mmol/L非必须氨基酸是维持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最适条件。在此培养条件获得的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旺盛,传代次数能延长到20代,生长后期仍然能稳定表达CK18,且具有较高的转基因效率。
- 贺小英马利兵程腾刘希宇刘娟吴飞
- 关键词:乳腺细胞体外培养转基因乳腺生物反应器
相关作者
- 汪保和

- 作品数:63被引量:289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骨髓 小鼠骨髓 骨髓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条件 间充质干细胞
- 戴国

- 作品数:31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ACSDKP 下人 体外培养条件 生物学 骨髓
- 李烨

- 作品数:27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间充质干细胞 丙二醛 骨髓 ACSDKP 体外培养条件
- 田靓

- 作品数:3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肿瘤研究所
- 研究主题:体外培养条件 CHO细胞 丁酸钠 分泌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陈杨林

-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
- 研究主题:体外培养条件 多能干细胞 早期胚胎发育 干细胞建系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