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41篇“ 体内外抗菌作用“的相关文章
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抗菌作用
2024年
[目的]研究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抗菌作用,为开发有效的新型黏菌素增效剂及临床防治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通过棋盘法联合药敏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评价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抗菌作用,并进一步通过建立小鼠肺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模型来评价两者联用的体内抗菌效果。[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异丙氧苯胍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无抗菌作用(MIC>256μg/mL),黏菌素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1~8μg/mL。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时能增强黏菌素的抗菌活性(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在0.094~0.313),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抗菌作用。体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进一步表明,联合用药组可显著降低细菌数量,当亚抑菌浓度(0.5μg/mL)的黏菌素与异丙氧苯胍联用时即可达到杀菌效果。在小鼠肺部感染模型中,与黏菌素或异丙氧苯胍单药组相比,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合组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小鼠肺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载菌量(P<0.05或P<0.01)。HE染色观察小鼠肺脏病理组织切片发现,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合组小鼠肺脏的肺泡结构正常,肺泡腔清洁,优于异丙氧苯胍和黏菌素单独用药组。[结论]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合使用可增强黏菌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抗菌效果,有望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型抗菌增效剂。
薛雅茜谯薇美洪晓欣金宇航陆毅兴彭险峰曾振灵
关键词:联合用药多杀性巴氏杆菌抗菌作用
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考察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为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防治和甘草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计数法测定了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碘化丙啶(PI)摄取试验、胞蛋白和ATP含量的测定,检测了甘草总黄酮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建立了小鼠CDI模型,以体重变化和存活率为指标,评价了甘草总黄酮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2.5μg/mL和25μg/mL,具有快速杀菌的特征。甘草总黄酮可显著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ATP和蛋白等胞内物质的泄露,使细菌形态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导致菌体死亡。甘草总黄酮可显著缓解CDI小鼠的体重下降,7 d存活率为100%,疗效与万古霉素相当。甘草总黄酮具有显著的体内抗艰难梭菌活性,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是其可能的抗菌机制。
孙剑峰任丽蓉黄博刘希望
关键词:艰难梭菌甘草总黄酮抗菌作用细胞膜
用于牙周骨再生的多孔磷酸镁骨水泥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背景与目的感染是导致牙种植骨增量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实践中,亟需开发一种既能有效促进成骨又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骨移植材料。磷酸镁骨水泥(MPC)因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和成骨潜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
陈洁
关键词:抗菌骨再生多孔性
夫西地酸联合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夫西地酸(fusidic acid,FA)联合黄芩素(baicalein,BE)在体内和体对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特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微量棋盘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采用FICI评价综合效果,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杀菌效果。利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和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ve window,MSW)进行测定,比较夫西地酸单独应用及联用黄芩素后防耐药突变窗的变化。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小鼠模型进行体内实验,测定FA和BE单独和联合治疗后生命体征、肺脏指数、菌落定植数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FA与BE组合的协同效应为53.8%,相加效应为30.8%,无关效应为15.4%。此,研究人员观察到,当FA与BE以特定浓度(分别为1MIC和1/2MIC)结合时,在24h后对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ATCC29213、MRSA-ATCC43300和MRSA-210702212)均有杀菌作用。FA对这些菌株的MPCs为128~256μg/mL,而MSWs为64~256μg/mL。而当BE加入混合物时,菌株的MPCs降低到16~32μg/mL,MSWs降低了8~16倍,说明BE提高了FA对这些菌株的抗菌活性。FA和BE的组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小鼠的生命体征影响很小。小鼠肺脏指数、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数、血清中炎症因子等实验结果表明,FA和BE组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很小,但联合用药组对小鼠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组。结论FA单独应用时,MSW较宽,联用BE后,FA的MSW明显缩小。FA联合BE有协同杀菌效应,治疗小鼠金葡菌肺炎效果较单药组好。
冯倩倩陈淼何嘉丽张晨宇徐荣陈春林
关键词:夫西地酸黄芩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玄参蜂蜜的体内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研发停滞和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抗菌物质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蜂蜜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数千年来一直被用作治疗皮肤创伤及肠胃疾病,然而,药用植物来源的蜂蜜是否具有特殊的抗菌活性仍未知。因此本研...
林天星黄蕾程宁娜王钰祯宁珍黄少康吴元华苏松坤林焱
关键词:蜂蜜抗菌体外研究
以多西环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对CRKP的体内抗菌作用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联合多个抗生素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体抗菌活性以及对生物膜的作用;研究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对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小鼠的体内治疗作用。方法收集宜春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KP菌株,1、肉汤...
王保贵
关键词:利福平多西环素
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被引量:7
2023年
试验旨在研究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的体内抗菌效果。通过微量稀释法、棋盘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联合抑菌作用及抑菌曲线。采用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病理模型验证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对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肉桂油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0.31~0.62 mg/L、0.19~0.39 mg/L。八角茴香油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均在50~100 mg/L。联合抑菌结果显示,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联用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浓度指数(FIC)值分别为0.16~0.53、0.16~0.28。抑菌曲线结果显示,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单用及联用均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且联用后抑菌效果增强。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肉桂油和八角茴香油单用或联用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小鼠腹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易丹丹覃兰迁刘霞刘宇吴莉芩相亦飞莫奕豪何家康
关键词:肉桂油八角茴香油抑菌作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目的探索以亚胺培南为基础用药,对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体内抗菌方法。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及棋盘法测定12株临床分离的MDR-AB对亚胺培南(IMP)、磷霉素(FOS)、阿米卡星(AMK)、替加...
王亚萍
关键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磷霉素生物膜
黄绵马酸BB对MRSA和MSSA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黄绵马酸BB对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主要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对10株MRSA和13株MS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平板法绘制MRSA11和MSSA23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与莫匹罗星的联用抑菌效果;建立小鼠皮肤脓肿模型,评价0.5%、1%、2%黄绵马酸BB乳膏对MRSA11、MSSA23菌株的体内抗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黄绵马酸BB对MRSA11、MSSA23菌株形态的影响,并检测两种菌株的核酸渗含量和胞蛋白含量。结果黄绵马酸BB对10株MRSA的MIC为6.30~80.00μg/mL,MBC为40.00~640.00μg/mL;对13株MSSA的MIC为40.00~80.00μg/mL,MBC为63.50~126.99μg/mL。黄绵马酸BB干预MRSA11、MSSA23菌株36 h后,杀菌率可达99.9%。黄绵马酸BB与莫匹罗星联用对MRSA菌株的作用为相加,对MSSA菌株的作用为相加或协同。0.5%、1%、2%黄绵马酸BB乳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皮肤脓肿模型小鼠皮肤脓肿体积和降低细菌含量(P<0.05),改善模型小鼠皮肤脓肿部位的炎症病理变化。黄绵马酸BB可使MRSA11、MSSA23菌体细胞皱缩、破裂以及核酸渗含量和胞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黄绵马酸BB对MRSA、MSSA均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陈聪庄素琪江涛沈志滨陈艳芬司徒莹杨超燕唐春萍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皮肤脓肿
大黄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研究大黄酸体内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活性及机制。方法:体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大黄酸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检测药物处理后MRSA凋亡情况、对细菌细胞膜和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初步探讨大黄酸抗MRSA的相关作用机制;体内利用尾静脉注射MRSA菌液建立小鼠菌血症模型,记录检测小鼠精神状态、体质量、存活率、血液荷菌量、主要器官荷菌量及病理改变等指标来对大黄酸体内抗菌活性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大黄酸对MRSA的MIC和MBC分别为8μg/mL和16μ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黄酸8、16μg/mL处理MRSA后,能够有效诱导细菌进入凋亡期(P<0.01),显著提高菌液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和电导率(P<0.01),菌体总蛋白条带模糊或消失,且细菌超微结构受到破坏;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大黄酸2.5、5、10 mg/kg组的小鼠精神状态、体质量以及活跃度良好,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体内血液及重要器官荷菌量显著降低(P<0.01),HE染色结果表明,大黄酸给药组小鼠内脏病变有明显的好转。结论:大黄酸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在体内对MRSA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
李洁王琦张群刘洋覃静任瑶瑶蒋合众谭睿
关键词:大黄酸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菌体蛋白

相关作者

张淑华
作品数:91被引量:231H指数:9
供职机构: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抗菌作用 体外抗菌活性 体内外抗菌 ED50 体内外抗菌作用
欧真蓉
作品数:24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体内外抗菌 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效学研究 药效学 连蒲双清片
王建华
作品数:981被引量:6,042H指数:34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苦马豆素 抗菌肽 丹参 冰川棘豆 疯草
庄镇华
作品数:41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毒理研究 复方制剂 药理 注射用 一般药理
陈进军
作品数:175被引量:478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狗舌草 斑马鱼 小鼠 多氯联苯 千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