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2篇“ 低热量肠外营养“的相关文章
强化谷氨酰胺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伴COPD的结直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讨强化谷氨酰胺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结直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伴COPD的结直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免疫状况,以及术后肺功能和肺部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术后第3天2组患者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氮平衡(NB)水平较术前有所降低,术后第7天各指标明显回升,氮恢复平衡;但观察组术后第7天ALB、PA、N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伴COPD的结直癌患者术后接受强化谷氨酰胺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负氮状态,提高营养及免疫水平,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李琦王武豪柳彦涛王培华
关键词:结直肠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后谷氨酰胺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大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大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行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的大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予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癌患者术后予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缩短胃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其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杜继明
关键词: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腹腔镜大肠癌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对胃癌患者炎性因子与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对胃癌患者炎性因子与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87例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划分,其中对照组44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则采取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术前1 d与术后7 d时营养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因子(免疫球蛋白IgM、IgA、IgG)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与炎性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研究组胃癌患者前白蛋白(282.2±18.9)mg/L与转铁蛋白(1.7±0.2)g/L,高于对照组(197.5±20.6)mg/L、(1.1±0.2)g/L(t=5.856,5.086,P=0.018,0.020)。术后研究组胃癌患者IgM(1.9±0.5)g/L、IgA(2.6±0.4)g/L、IgG(14.4±3.0)g/L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5±0.4)g/L、(2.1±0.5)g/L、(12.5±5.6)g/L(t=4.866,4.540,5.856,P<0.05)。术后研究组胃癌患者TNF-α(36.5±10.0)ng/L、CRP(108.6±15.5)mg/L指标低于对照组(50.6±8.9)ng/L、(135.6±10.5)(t=4.856,6.056,P<0.05),IL-2指标(65.4±7.0)ng/L高于对照组(57.6±5.9)ng/L(t=5.356,P<0.05)。结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能够有效调节胃癌手术患者的炎症因子与免疫因子,强化术后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曹英马许辉
关键词: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胃癌炎性因子免疫因子
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术后营养不良的效果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使用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术后营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重庆三博江陵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术后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甲组(n=31)和乙组(n=31)。为甲组患者使用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进行治疗。为乙组患者使用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血清总蛋白的水平、疲劳评定量表的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血清总蛋白的水平均上升,其疲劳评定量表的评分均下降,P <0.05。治疗后,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血清总蛋白的水平均更高,其疲劳评定量表的评分、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更低,P <0.05。结论:使用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术后营养不良的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其营养不良的症状。
仇欣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炎性因子及免疫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分别为(2.62 ±0.43)g/L、(1.93 ±0.52)g/L、(14.58 ±3.32)g/L,均显著高于术前的(2.01 ±0.30)g/L、(1.22 ±0.40)g/L、(12.42 ±5.64)g/L(t=7.805、7.260、2.214,均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的(2.12 ±0.52)g/L、(1.53 ±0.41)g/L、(12.86 ±4.34)g/L(t=4.971、4.052、2.112,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108.52 ±17.53)mg/L、(135.63 ± 28.51)ng/L,均低于术前的(142.35 ±15.82)mg/L、(156.65 ±25.54)ng/L(t=9.611、3.684,均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的(135.68 ±14.54)mg/L、(145.52 ±27.53)ng/L(t=8.000、3.824,均P<0.05),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高于术前[(65.71 ±10.23) ng/L比(54.32 ±7.83) ng/L,t=5.931,P<0.05],且高于对照组的(57.62 ±5.86)ng/L(t=4.603,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分值均较对照组高(t=7.444、6.892、4.884、5.957、7.784、12.992、3.851、6.706,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χ2=6.049,P<0.05).结论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反应,保障术后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孙玉成金恩鸿
关键词:胃肠外营养肠道营养免疫
低热量肠外营养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一般手术治疗的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应激期采用低氮低热量营养支持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选择2017.04-2017.12期间山东省肿瘤医院胃、小科收治的78例将行胃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将符...
刘立青
关键词:胃癌手术治疗营养支持
文献传递
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对普营养不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用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对普营养不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在某院普科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营养不良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低热量组(39例)和常规热量组(38例)。常规热量组患者接受常规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低热量组患者接受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FAI(疲劳评定量表)的评分、血清Alb(白蛋白)、TP(总蛋白)的含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b、TP的含量及FAI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治疗后,低热量组患者血清Alb、TP的含量均高于常规热量组患者,其FAI的平均评分和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热量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普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其机体的营养状况,减轻其疲劳感。
张兴勇
关键词:营养不良普外科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与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与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10~2016-10于我院行胃癌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全胃肠外营养干预,研究组则给予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支持。结果:研究组术后免疫球蛋白指标Ig M、Ig A、Ig G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P<0.05);研究组炎性反应因子CRP低于对照组与术前(P<0.05),TNF-α、IL-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在胃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适于临床推广。
朱国兵潘毅罗东
关键词: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胃癌免疫功能炎性因子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在肝叶切除患者术后的应用
2016年
目的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肝叶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预实施肝叶切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分别应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变化。结果 (1)手术前后ALB对照组:术前(37.6±3.7),术后3 d(34.2±3.4);试验组:术前(35.7±4.2),术后3 d(35.1±2.8);手术前后Pre-ALB对照组:术前(0.25±0.04),术后3 d(0.23±0.01);试验组:术前(0.26±0.08),术后3 d(0.27±0.03);术后试验组ALB、Pre-ALB均高于对照组,2组蛋白总体水平较术前均有下降(P<0.05);(2)手术前后AST对照组:术前(125.0±13.5),术后3 d(150±24);试验组:术前(121±15),术后3 d(120±18);手术前后ALT对照组:术前(99.0±15.5),术后3 d(70.0±8.8);试验组:术前(105±12),术后3 d(60.0±10.5)。术后2组患者AST、ALT均较术前升高(P<0.05),试验组转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组住院天数:对照组(15±4)d,试验组(13±2)d;2组住院费用:对照组(19 306.0±526.6)元,试验组(18 047.0±415.3)元。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肝叶切除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减少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陈剑钟耀星余莲花邹道发孙秋冬
关键词:低热量肠外营养肝叶切除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肝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使用低氮低热量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54例,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29)术后第一天开始肠外营养(PN)按非蛋白热量15(14~16)kcal·k^1-1·d^1-1、氮0.12(0.11~0.13)g·kg^(-1)·d^(-1)剂量由"3L"袋无菌配置标准提供,对照组(n=25)按非蛋白热量25(23~27)kcal·k^1-1·d^1-1、氮0.20(0.19~0.21)g.kg^(-1).d^(-1)剂量由"3L"袋无菌配置标准提供。两组患者术后连续5 d以上经"周静脉"或"经周中心静脉"提供肠外营养(PN)支持。观察两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静脉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与传统PN组相比,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有利,有利于血糖水平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仿,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结论肝癌、肝硬化患者术后行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周径荚卫东
关键词:胃肠外营养肝切除术营养治疗肝癌

相关作者

詹文华
作品数:489被引量:3,400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胃肿瘤 胃癌 预后 外科手术 结直肠肿瘤
唐云
作品数:101被引量:82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胃肠外营养 围手术期
蒋朱明
作品数:344被引量:3,732H指数:3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肠外营养 营养风险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筛查
阎敏
作品数:81被引量:32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合理用药 重型颅脑损伤 药师参与
刘载道
作品数:21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重型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低热量肠外营养 免疫功能 匀浆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