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篇“ 伦理世界“的相关文章
“君子以为文”:伦理生活与伦理世界之“文明”秩序
2024年
在文明儒学的视野当中,凡是认为“性无善恶”“无善无恶”者,根本上会导致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解体、塌陷,而将儒家的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理论化”为理论形而上学与认知理性问题。休谟问题的启示,是回到真正彻底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立场,而“有善无恶”是保持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视野当中,天道自然秩序被人的实践条理化、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正是文明儒学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属性实现于其中的文明实践领域本身,后者本质上提示与要求的,正是实践性地实现对于人性、理性、因果性逻辑本身的自然性升维、目的论升级,从而走出“晦暗微明”的“理论化”洞穴,走向天道自然的光明世界“文明”秩序。
张大为
关键词:道德伦理
明物与察伦——孟子政治伦理世界的终始之道
2024年
孟子的政治伦理世界以王道为根本旨归,其道性善与倡王道共同构成了伦理世界的整体。孟子在论述仁义之道时,强调圣王舜的“由仁义行”源于“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此得窥明物与察伦作为圣王人格建构与政治实践活动展开的两个面向。明物与察伦之间的究竟关系,也成为历代注孟解孟的一个根本问题。孟子哲学视域下明物的存在论面向与察伦的伦理实践,以终始先后的方式构成了“由仁义行”的一体两面,共同指向“由仁义行”的合外内之道与儒家典型的理想人格类型,进而呈现出儒家心性理论与政治秩序建构之间的内在一体,儒学的政治伦理正是在世之学。
杨尚辉
论共同富裕的伦理世界观及意义被引量:3
2022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共同富裕的伦理世界观,即伦理地看待共同富裕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实质为一种伦理精神。共同富裕涵盖了消除贫困、公平正义及追求幸福三层现实诉求,对解决“伦理出局”“伦理冲突”及“我们能否在一起”的伦理疑问等伦理难题,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伦理世界观
“情”与“善”的生成——孟子性善论的必然性与伦理世界的创生被引量:2
2022年
孟子性善论关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但其理论必然性却并不易理解。对其合理性的误解与质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严格性的辩护,实是与把人性与道德价值关系采取对象化理解方式有关。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种加属差的思维方式对人性做出的偶然综合判断,不是在讲人的本真情感符合一个外在预设的价值标准,而是从情感角度探赜人的本真存在,揭示“性”与“善”,“情感”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生成关系和人的价值自觉性之必然性。情感的价值自觉创造,凝聚为人格,生成展开为有序的伦理世界。孟子性善论的究竟意旨是揭示此存在的真实。
徐冰
关键词:价值秩序伦理世界
情感与正义 玛莎·努斯鲍姆的审美伦理世界
本书旨在呈现与分析努斯鲍姆在对“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古老伦理问题的追问中,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思想道路。她基于深厚的古典学背景,在亚里士多德与斯多亚学派思想的启示下,对当代道德哲学的“非现实性”进行了严厉批判与深刻反省,并...
范昀作
伦理世界中致知与力行的合一——道德的能力之知或动力之知争论的王船山方案被引量:1
2022年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的能力之知还是动力之知的争论,实质是知行合一说与知行本一说的差异。差异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至少存在一种道德规范可以直接转化为道德行动。承认与否取决于如何解释人们的道德经验。王船山对王阳明的批判表明,解释道德经验需要以能够通达伦理世界为前提,以阳明学为基础的两种知行观都因为忽视了伦理世界而局限在个体范围内。只有通过力行,人们才能够参与到伦理世界的具体事务中,所以船山的伦理世界实在论方案主张行先知后。个体的德性扎根于伦理世界,并为具体行动提供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重置两种知识:道德的能力之知强调德性涵养的过程,动力之知保证自觉涵养德性的意愿。两种知识都在个体与伦理世界的互动中完成。
杨超逸
关键词:王船山实在论
从“性伪之分”到“美善相乐”——荀子审美伦理世界的建构理路
2021年
审美与道德或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一向是中西方哲学难以回避却又纠缠不清的问题。荀子提出"美善相乐"著名命题,将审美、伦理和艺术统一了起来,构建了严密的审美伦理理论体系。从"性"本体出发,将"性"与"伪"这对哲学范畴作为理论链第一环,并分别由"性"推导出"情""欲",由"伪"引申出"礼""乐",进而充分论证性、情、欲、伪、礼、乐之间的关系。由此层层深化拓展,指出"礼乐"的最高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为"人道至文"和"《雅》《颂》之声",从术的实践性层面设计了可供个体身体操演的行动方案,以及社群、国家赖以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文化制度,构想了一个"礼行乐修"美善统一的理想世界。其内在的理论冲突与在辩证中达成的审美伦理共识至今仍值得"重估"和"再建构"。
彭智
关键词:荀子化性起伪
庄子伦理世界之思的重新打开
2021年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不仅限于儒家之伦理诠释,道家、尤其是庄子伦理之思的重新打开也应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这种重新打开需要转化过去天人相对之旧有诠释格局,转而诉诸自我与他者之际的一种伦理可能。这种伦理在本真上是一片虚意,这是既在当下又出离当下的时间化的自我呈现。在此虚之时间的自我呈现中,自我与他者之际便有了一种相知相赏的积极性伦理的意蕴,虽然这种积极性与我们一般理解的"相忘于江湖"的消极性伦理始终同时而共在。
霍光
从“天理”自然到伦理世界——论朱熹自然观的伦理内蕴与价值审视被引量:1
2020年
天理自然观是朱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熹不是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自然,而是从主体论、价值论的视角理解自然,把自然作为内在于人的一种存在来体认,朱熹天理自然观充满着强烈的道德意识。所以,对朱熹的天理自然不能仅从实在论的角度作认识论的解读,更要分析其伦理内蕴,并对其价值全面、辨证地加以审视。从伦理内蕴来看,朱熹自然观蕴含的伦理意蕴主要为:“天理”是人伦的最高法则;阴阳二气是“天理”在人间秩序的体现;“五常”是“天理”自然在人伦社会中的呈现。从价值审视上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说,朱熹提出的“天理”是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不具有自然的真实性和实体性,因而是荒谬的。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朱熹提出“天理”概念,把天人合一道德的价值上升到“天理”的地位,这为当时应对佛家和道家的挑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功利盛行的当下,深刻理解朱熹天人合一道德理念,为人们心灵的安顿、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
李杰欧阳辉纯
关键词:伦理世界价值审视
通俗化与伦理世界的重建——作为“新启蒙”故事的《小二黑结婚》被引量:4
2019年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蒙在人的觉醒之上,诉诸大众的意识,诉诸大众作为大众的意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伦理世界。“文化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而且意味着,大众通过文化成为大众本身。《小二黑结婚》正是赵树理通俗化实践的产物,它是一个通俗故事,更是一个新启蒙故事。小二黑与小芹通过“相好”获得了人的自然的觉醒,通过结婚,在一个已瓦解了的旧乡村秩序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世界,这个新的伦理世界,其一端是自然,另外一端是法。
朱康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通俗化伦理世界

相关作者

樊浩
作品数:221被引量:1,800H指数:2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伦理 伦理道德 伦理精神 道德 道德发展
王强
作品数:309被引量:3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道德信仰 本土化 增强型 液晶 金属
陈宝良
作品数:142被引量:496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研究主题:明代 士大夫 明清 生员 晚明
牛庆燕
作品数:44被引量:231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生态困境 生态文明 道德 伦理 自然观
谈际尊
作品数:34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伦理 新教伦理 道德哲学 伦理精神 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