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7篇“ 传粉榕小蜂“的相关文章
- 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性二型及季节变化
- 2024年
- 生存与繁殖对生物体维持和延续种群数量稳定至关重要。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维持昆虫水分平衡和信息通讯的双重功能,目前对于昆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权衡防脱水与保持化学信号可靠性的潜在冲突尚不清楚。本文以寄生于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雄花期果内的传粉榕小蜂窝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解析雨季、雾凉季和干热季中雌、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相似性分析、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对不同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由34种C7–C44的化合物组成,包括正链烷烃、甲基烷烃、烯烃和甲基烯烃;其中角鲨烯(squalene)、2-甲基二十八烷(2-Me-C28)、正三十四烷(n-C34)、正三十六烷(n-C36)和正四十四烷(n-C44)为主要成分(>5%)。(2)不同性别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正四十二烷(n-C42)、17-三十五烯(17-C35:1)、1-二十九烯(C29:1)、2-Me-C28和角鲨烯是造成两性差异的重要贡献量化合物。(3)雌、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干热季中,雌蜂正链烷烃(n-C34、n-C36和n-C44)的比例及碳氢化合物的总绝对含量增加,2-Me-C28和角鲨烯的比例降低;雄蜂甲基烯烃的比例增加,正链烷烃和甲基烷烃的比例降低,碳氢化合物总绝对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发现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性二型和强烈的季节可塑性,2-Me-C28和角鲨烯可作为雄蜂配偶识别时的候选性信息素;雌、雄成虫在适应高温和/或干燥的气候条件时存在差异化响应,表明窝榕小蜂两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在不同季节变化中采取不同的适应性策略。本研究揭示了榕小蜂应对不同气候环境的化学适应机制,为研究昆虫�
- 谢华杨培李宗波
- 关键词:传粉榕小蜂性二型
- 爱玉子传粉榕小蜂幼虫龄数的划分
- 2022年
- 桑科榕属植物爱玉子既是亚热带植物生态系统的关键树种,也是驯化成功的特有果树,它依赖爱玉子传粉榕小蜂传粉才能结实,而榕小蜂幼虫生活在密闭的榕果内,虫体小、历期长,龄数划分困难。本文旨在确定爱玉子传粉榕小蜂的龄数及其划分标准,探讨其个体发育进度的最佳形态特征和指标。采用野外定期取样的方法,对662头爱玉子传粉榕小蜂幼虫的头壳宽、体长和第3体节宽等进行测量,利用频次分布分析、均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幼虫形态与龄数的关系。以头壳宽、体长和第3体节宽为分龄指标的频次分布分析表明,爱玉子传粉榕小蜂幼虫的龄数共有5个龄期;回归分析显示,幼虫头壳宽、体长和第3体节宽的测量值与龄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由于头壳宽与龄数回归曲线(y=23.49e^(0.49x))的判定系数(R^(2)=0.98)最高,头壳宽可作为分龄的最佳测量指标。冬季爱玉子传粉榕小蜂1~5龄幼虫的龄期分别为8.05,10.47,14.70,46.07和91.35 d,幼虫期约171 d,并对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头壳宽可作为划分榕小蜂幼虫龄数可靠的分龄指标,为进一步研究榕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榕小蜂资源奠定基础。
- 吴婷婷吴文珊陈友铃陈小贞黄镇周莲香
- 关键词:体长
- 薜荔癸醛体内合成调控与榕属植物-传粉榕小蜂化学通讯的进化驱动力
- 植物与传粉者的种间互作对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是维系植物-传粉者种间关系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然而这背后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植物释放的...
- 杨扬
- 关键词:薜荔化学通讯分子机制
- 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差异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目前关于榕小蜂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两个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方法】以15种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11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新测定)数据为基础,采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进化特征。【结果】本研究新测定的11个榕小蜂物种的近全长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2768~17060 bp,AT含量均大于80%,除了非传粉榕小蜂Philotrypesis tridentata外,其余物种的AT偏斜为负,GC偏斜为正。榕小蜂线粒体基因重排事件很丰富,并且重排情况可能会对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的选择压力分析显示,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ω值均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比非传粉榕小蜂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此外与非传粉榕小蜂相比,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还具有更丰富的基因重排、更高的核苷酸多态性和更高的氨基酸替换率。【结论】传粉榕小蜂比非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更快,这可能与两个群体显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进化史有关。
- 王建霞周怡信召哲赵丹肖金花黄大卫
- 关键词: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基因重排
- 非传粉榕小蜂对榕树种子产出的影响
- 2021年
- 榕属植物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常作为行道树,也是热带森林的“关键种”。榕树的花序种子产量常受非传粉榕小蜂影响。文章分析了寄生于榕树的几类非传粉榕小蜂,就非传粉榕小蜂对种子产出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榕树蜂共生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 张宇豪
- 关键词:榕树种子
- 幼期薜荔传粉榕小蜂与虫瘿之间的协同发育
- 2020年
- 【目的】研究幼期薜荔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Hill)Wiebes及其与虫瘿的协同发育,为寄生蜂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近百日的薜荔榕小蜂幼期发育过程中,每间隔3 d采集5个已被产卵的薜荔榕果,分别测量果径、虫瘿层高、虫瘿直径和榕小蜂体长,观测蜂-瘿协同发育动态。【结果】薜荔传粉榕小蜂的幼虫期分为5龄,无法分辨雌雄,且形态特征没有明显分化,不同龄期幼虫的体长差异显著(P<0.05)。幼虫结构包括体壁(白色)、体节、口器、中肠(黄色)。蛹期分为前期蛹、中期蛹和后期蛹3个阶段,雌雄蛹期异形分化明显,复眼最早呈现色彩,雄蛹发育早于雌蛹1-3d。虫瘿由表皮层、保护层、内皮层、营养层和瘿室组成,首次发现在卵孵化期坚硬的珠心组织快速转化成由薄壁细胞组成的营养组织,幼虫以营养组织分泌的营养液为食,而非直接啃食植物组织。榕小蜂幼虫体长和虫瘿直径在榕小蜂发育幼虫期均呈双S型曲线增长,虫瘿增长先于幼虫体长增长。虫瘿层高度和薜荔果径在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过程中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为榕小蜂发育提供生长空间。【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薜荔传粉榕小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以及幼虫与虫瘿间的营养联结与协同发育动态。
- 包甜甜吴文珊陈友铃吴婷婷张兴坦曾喜育
- 关键词:虫瘿
- 聚果榕传粉榕小蜂传粉与产卵之间的权衡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榕树(Ficus)依赖专性榕小蜂(Agaonidae)传粉,同时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衍后代的场所,两者形成动植物间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需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完成传粉和产卵,而传粉榕小蜂如何在传粉与产卵之间进行权衡仍然是悬而未解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粉榕小蜂——一种栉颚榕小蜂Ceratosolen sp.在雌雄同株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雌花期果内的行为活动及繁殖模式。【方法】借助测微尺测量聚果榕榕果雌花花柱长度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p.)产卵器长度,通过显微视频记录传粉榕小蜂在雌花期果内搜索、传粉及产卵行为;结合单果控制性引蜂试验,测定不同阶段榕小蜂个体大小、孕卵量、携粉量,以及雄花期最终繁殖的榕小蜂后代和榕果种子数量。【结果】聚果榕雌花花柱长度存在树间变异,榕小蜂产卵器长度比绝大多数的雌花花柱长,说明该小蜂可以产卵于大部分的雌花子房里。通常个体大的榕小蜂孕卵量更多,但个体大小与携粉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观察发现,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榕果内,前6 h集中产卵,可产下孕卵量的95%,平均搜索用时27 s,产卵用时46 s,此期间传粉行为少见,花粉筐中携带花粉量亦无明显变化;榕小蜂进果后6-24 h,主要执行传粉,其行为主动,连贯高效,单次传粉用时平均为2 s,最终可传完携粉量的80%。控制引蜂试验也证实榕小蜂进入榕果内前6 h主要执行产卵繁殖后代,之后6-24 h主要执行传粉以繁殖榕树种子。【结论】在雌雄同株的聚果榕雌花期榕果内,榕小蜂先产卵、后传粉。本研究首次展示了传粉榕小蜂在聚果榕雌花期榕果内的产卵和传粉行为,并获得与行为相匹配的产卵量和传粉繁殖量,反映了具主动传粉行为的榕小蜂在传粉和产卵之间存在时间和数量上的权衡。
- 汪雪敏苗白鸽彭艳琼
- 关键词:榕小蜂聚果榕传粉产卵互惠共生
- 聚果榕非传粉榕小蜂差异性惩罚机制及传粉榕小蜂性比调控的产卵重启机制研究
- 长期而稳定的互惠合作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合作系统中互惠合作如何产生并可以长期维持是生命科学重要的研究命题。榕树-榕小蜂共生系统是研究这一命题的经典模式系统,该系统由参与合作的榕树、传粉榕小蜂以及投机者非传粉榕小蜂共同构成。...
- 张小伟
- 关键词:协同进化聚果榕互惠合作
- 传粉榕小蜂和线虫的鉴定及分子系统发育
- 在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共生体系中涉及到线虫,相关线虫和榕小蜂的种类及相互关系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2016-2019年从广州和西双版纳地区部分榕树,包括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粗叶榕(F.hirta)、笔...
- 张源
- 关键词:榕属植物榕小蜂线虫分子系统发育
- 聚果榕传粉榕小蜂性比率调节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通过控制放蜂试验可进一步了解榕小蜂的性别资源分配策略。【方法】通过控制亲本雌蜂数量(1~12头),统计在不同亲本雌蜂数的情况下,榕小蜂后代的性比(sex ratio)、窝卵数(clutch size)和后代数(broods size),并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亲本雌蜂量的后代性比调节与LMC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尤其是当用基于分子方法估计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 F=0.21时,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同时,亲本雌蜂量为1头和多头的平均每头雄性后代数有明显差异;当亲本雌蜂量超过1头时,平均每头雌蜂的雄性后代数基本保持不变,但窝卵数(clutch size)则随着进蜂量的增加而减少,窝卵数与性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聚果榕榕小蜂的性比率调节基本符合局域交配竞争理论的预测,但通过定量的模型预测与实际试验得出的性比仍存在误差,且认为该误差一方面来源于近交对榕小蜂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聚果榕榕小蜂在1头蜂和多头蜂时存在不同的评估局域交配竞争强度的方法。
- 马晨迪杨丽媛刘涛
- 关键词:传粉榕小蜂近交窝卵数
相关作者
- 杨大荣

- 作品数:182被引量:1,009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研究主题:榕小蜂 榕树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热带雨林
- 彭艳琼

- 作品数:118被引量:3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研究主题:榕树 榕小蜂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传粉
- 李宗波

- 作品数:56被引量:158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榕小蜂 传粉榕小蜂 触角感器 触角 榕树
- 杨培

- 作品数:29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研究主题:传粉榕小蜂 传粉 榕小蜂 榕树 传粉昆虫
- 张媛

- 作品数:49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榕小蜂 传粉榕小蜂 互利共生 榕树 丛生芽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