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5篇“ 介入溶栓术“的相关文章
血管内介入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PARγ水平、血小板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水平、血小板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99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51)。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0、20、30 d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30 d的血清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黏附率(PAdT)及B型钠尿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PPARγ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10、20、30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20、30 d,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血清PAgT、PAd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血清PAgT、PAdT水平分别为(32.48±3.85)%、(34.85±3.12)%,均低于对照组[(34.98±4.37)%、(37.28±3.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血清PPARγ、BNP、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血清PPARγ、BNP、Hcy水平分别为(37.47±9.31)pg/mL、(194.35±1.48)pg/mL、(14.38±2.63)μmol/L,均低于对照组[(38.51±9.25)pg/mL、(231.36±1.45)pg/mL、(19.74±2.2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除对照组患者SF-36评分中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两组其他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
王铁军任伟超段春苗陈左然
关键词:脑梗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血小板功能神经功能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均为至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总数为100例,选择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选择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50例,选择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总有效率、ADL评分、NIHSS评分、神经因子指标水平、生活质量)。结果:(1)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6.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2)NIHSS评分、ADL评分:治疗前,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NIHSS评分相比对照组而言,分别上升与下降,P<0.05;(3)神经因子指标水平:治疗前,两组BDNF、NGF、GFAP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DNF、NGF均高于对照组,GFAP低于对照组,P<0.05;(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的临床疗效较好,便于调节神经因子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马志舟李琳王辉杨静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被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肢肿胀程度、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和79%)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侧下肢周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凝血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24%(P<0.05)。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肢体肿胀程度,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王晓玉王笑笑王丹凤
关键词:介入溶栓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血液流变学
综合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4年
分析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期间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从医院挑选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患者均检查后满足手指征同时在院内进行介入溶栓,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方式是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方式是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介入溶栓期间心理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较高,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期间通过综合护理措施可以保证手疗效,安抚患者不良情绪,有助于后身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效果。
王涛
关键词:综合护理急性脑梗死术后康复效果
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早期护理中应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效果观察
2024年
探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AMI)患者入院后以介入溶栓控制病情中开展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的意义。方法 选取在某医院于2022年10月—2024年3月入神经外科就诊80例病例(闭塞性AMI),依据随机数字法分2组,其中一组命名对照实施常规护理,一组命名观察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早期综合护理,护理后就NIHSS评分、ADL评分、GSES评分、QO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NIHSS评分比,观察组低;QOL评分(49.92±2.41分)比,观察组高;ADL评分、GSES评分比,观察组高;并发症发生率(7.50%),比,观察组低(P均<0.05)。结论 闭塞性AMI在介入溶栓早期,为其提供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早期综合护理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通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生活质量恢复,减轻对预后的影响。
张敬宜候海红
关键词:闭塞性介入溶栓早期护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自我效能
基于双联抗方案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脑氧摄取率、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基于双联抗方案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常规抗凝+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和观察组(50例,基于双联抗方案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常规组的84.00%(P<0.05)。治疗第1天、第7天、1个月后,观察组的脑氧摄取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及平均血流量(Qmean)均高于常规组,脑血管外周阻力(RV)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双联抗方案的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巨岩贺晓磊贾晓涛
神经介入溶栓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2024年
分析神经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以为其推广使用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明确诊断且并治疗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采用的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介入溶栓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h后采集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测定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血管再通率,对比上述观察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更高、凝血功能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更好,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秦洪宇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率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研究综合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中效果。方法 选择在本院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31例)、研究组(31例),前者开展常规护理,后者开展综合护理,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情况、护理满意度、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的NIHSS评分更低,而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应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中,可以帮助急性脑梗死患者改善神经功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张桂连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综合护理自理能力神经功能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临床价值。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月,择我院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对比治疗有效性、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性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NIHSS量表评分情况治疗前差异不大(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临床有效性更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小,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朱勋冯少东
关键词:脑梗死
神经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神经生长因子(NGF)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ACI患者,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将其分为静脉组(n=98,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治疗)和神经介入组(n=50,神经介入尿激酶或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神经功能相关指标[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或以死亡为终点),比较两组患者终点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后,神经介入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脉组(P<0.05)。溶栓后,两组患者PT均较溶栓前升高(均P<0.05),且神经介入组高于静脉组(P<0.05);两组TT、APTT均较溶栓前降低(均P<0.05),且神经介入组均低于静脉组(均P<0.05)。两组NGF均较溶栓前升高(均P<0.05),NSE、S-100β均较溶栓前降低(均P<0.05),且神经介入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大于静脉组(均P<0.05)。溶栓后6个月,神经介入组mR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组(均P<0.05)。结论ACI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溶栓治疗,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且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刘备黄骥欧阳娟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介入溶栓术静脉溶栓

相关作者

朱峰
作品数:17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溶栓术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治疗 云南红药胶囊 闭塞性
姬中庆
作品数:11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溶栓术 脑梗死 彩超引导 子宫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术
刘强
作品数:3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溶栓术 闭塞性 脑梗死 生活质量 神经功能
贾秀华
作品数:33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并发症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静脉穿刺
窦彩绘
作品数:25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肌瘤 脑电图 并发症 护理 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