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44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相关文章
- 连续监测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机会性感染的预测价值
- 2020年
- 目的探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40例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患者入院治疗及研究参与时间均处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按照患者连续4次外周血T淋巴细胞监测以及一个月后是否出现机会性感染情况分为机会性感染组和非机会性感染组,对比患者每次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比来看,机会性感染组患者每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非机会性感染组相比均较低(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检测中的应用能够以此了解患者免疫功能损坏情况。
- 刘晓萱艾尼瓦尔·吾拉木
- 关键词:外周血T淋巴细胞机会性感染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眼表情况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眼表情况、干眼症的发病情况与全身免疫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病例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行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S)计分、结膜印迹细胞学(conjunctival impression cytology,CIC)检查,以了解正常眼、HIV感染者的眼表情况。病例组中以患者+-1-1CD4T淋巴细胞数-150μL为界分为A(≥50μL)、B(<50μL)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BUT结果 :对照组(10.80±2.48)s,A组(7.00±3.74)s,B组(6.44±4.19)s,总体比较各组间BU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2,P=0.008),A组及B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4),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SIT结果 :对照组每5 min(11.73±2.46)mm,A组(8.33±2.58)mm,B组(8.67±4.44)mm,各组间总体比较SI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0,P=0.032),A组及B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0.028),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各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角膜FLS检查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3,P=0.004),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06),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9,P=0.132)。各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结膜CIC检查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3,P=0.000),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2,P=0.063)。HIV感染者易出现BUT变短、SIT减少、角结膜FLS重,印迹细胞学分级有显著的差异,对照组分级主要集中于0级、Ⅰ级,病例组主要集中于Ⅱ级和Ⅲ级。对照组干眼症的患病率为6.7%(1/15),病例组干眼症的患病率为40.0%(6/15)。两组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结论 HIV感染者易出现眼表异常及眼表细胞的损害,其干眼症发病率明显增高,眼表
- 李艳春梁皓苏明华唐东永赖伟霞张莹邹文进
- 关键词:HIV感染者干眼症CD4+T淋巴细胞
- 平川区2011~2012年1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平川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流行特征、传播途径、人群构成以及明确防控重点,为艾滋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采用ELISA检测法检出的HIV抗体阳性感染者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为病例组选择对照组,按照1:4进行配对,分析HIV感染者相关暴露因素的P值及比值比(OR)。结果:10例抗HIV阳性感染分布年龄段以20~39岁具多,占报告病例数的70%。男女性别比4:1。职业分布以无业闲散人员为主,占报告发病例数的60%。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传染占据首位,占报告例数的70%,其中男男性接触60%;注射吸毒20%。发现途径以监测(含健康体检)发现为主(80%)。因此,加强同伴性教育、规范使用安全套、提高高危人群艾滋病自我防护意识、广泛有效开展自愿咨询检测(VCT),将成为我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 牛世兰
- 关键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的研究被引量:19
- 2002年
-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状况及与免疫系统的受损程度的联系。方法 采取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同时在病例和对照间做结核菌素试验 ,并对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细胞免疫水平的测定 ,采用的指标有 :CD4、CD8计数及CD4 CD8比值等 ,观察反应情况。结果 5 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HIV + )结核菌素PPD阳性反应率 (9.8% ) ,远比对照组 (2 8.2 % )低得多 (P <0 .0 1) ,反应情况与患者的细胞免疫受损程度尚待研究 ,但当CD4细胞计数 <2 0 0 (艾滋病患者 )时 ,PPD均无反应 (0× 0 ) ,当CD4细胞计数 >30 0时有部分强阳性反应 (>15mm)。结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HIV + )结核菌素PPD阳性反应率较常人低得多 (P <0 .0 1) ,其PPD无反应问题尚待解决。
- 郑素华端木宏瑾李拯民冯惠忠张福杰崔为国陈明朝余为业朱林谭爱军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结核菌素试验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的研究(摘要)
- 我国的艾滋病目前正处于广泛流行期,每年以30—40%的速度上升,全国HIV感染者报告人数超过2万,实际感染人数据专家估计已达60万,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如按此速度增长至2010年可达896...
- 郑素华端木宏谨李拯民冯惠忠张福杰崔为国余为业朱林谭爱军陈明朝
- 文献传递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免疫水平与结素试验反应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开展了结核菌感染调查及预防性研究,以探讨结素试验在HIV(+)合并结核感染病例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本课题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免疫水平的测定,采用的指标有: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等,并同时在病例和对照间做结核菌素试验,观察反应情况。结果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HIV+)结核菌素PPD阳性反应率(9.1%)远比对照(28.2%)和常人(39.0)低得多(p<0.01)。相反其阴性率大大高于上述人群(P<0.01)。反应情况与患者的细胞免疫受损程度有关,当CD4细胞计灵敏<200(艾滋病患者)时,PPD均无瓜在(0×0),当CD4细胞计灵敏200以上时有部分阳性反应(9.1%)。结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HIV+)结核菌素PPD阳性反应率较常人低得多,其阴性率大大高于上述人群(p<0.01),与患者的免疫受损程度有关,其PPD无反应部题尚待解决。
- 郑素华冯惠忠等
- 关键词:艾滋病免疫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的支气管癌等
- 1991年
- Fran.,T
- 关键词:艾滋病毒支气管肿瘤
- 晋中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是一种严重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1]。据联合国AIDS规划署统计,全球约有5700例/d新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其中约32.54%为青少年(15~24岁)[2]。同时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AIDS疫情逐渐由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约79%HIV感染者为青壮年,其中大学生(20~24岁)感染比例呈逐年增长态势,而增长原因多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行为活跃、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有关[3]。为了解晋中市在校大学生对AIDS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并为今后有效开展AIDS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本研究对6000名在校大学生展开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 安瑞峰
-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知信行艾滋病慢性传染性疾病
- 临汾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现况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性传播途径是我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且性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15年底,我市存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HIV/AIDS)477例,经性传播404例,占84.7%,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是较容易经性途径被感染的人群之一。
- 刘玉锦
- 关键词:HIV感染者艾滋病传播患者配偶固定性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抗体检测
- 误诊为药物性肝炎的艾滋病合并慢性戊型肝炎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8年
-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1],教科书中关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讲述其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急性发病过程,不形成慢性感染[2]。但近些年多个研究报道在器官移植[3~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6~8]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能够发展为慢性戊型肝炎。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很容易误诊为药物型肝炎而迁延不愈,现将我科收集到的2例因服用抗HIV药物和抗结核药物而误诊为药物型肝炎的慢性戊型肝炎病例报道如下。
- 张亚武阮连国曹荣洪可余晓丽王幂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药物性肝炎文献复习误诊戊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