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6篇“ 人文方法“的相关文章
数字人文方法论应用及审思——对“最佳应对COVID-19”获奖项目的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方法论角度建立数字人文学术规范有助于学科发展,亦对人文科学研究方法构成补充。文章采用案例调研和内容分析法,聚焦数字人文方法论的具体应用场景,选取39项国际数字人文“最佳应对COVID-19”获奖项目作为样本;以WSR系统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抽取“物理维—事理维—人理维”框架下的方法论单元;对样本进行编码著录和内容分析,揭示数字人文方法论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样本项目善用数字人文方法论解决人文问题:在物理维度上,聚焦疫情现实问题,提供数字空间服务;在事理维度上,突破定量研究思维,强调阐释和实证并重;在人理维度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显著,回归人文现象观察与展示。文章建议研究者在应用数字人文方法论时,加强对数字资源利用的反思,即以人文属性为核心、计算属性为辅助,回答人文问题的本质。
龙家庆
数字人文方法视域下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在日本的传播研究
2024年
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与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运用文本挖掘等数字人文方法考察了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关键词在日本四家主流报纸上的传播情况,分析了日媒报道中的议程设置及其动因。研究发现,日媒对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关键词的报道呈现片面性以及媒体之间报道篇数的不均衡性。“一带一路”等与经济相关的外交话语是传播热点并且热度持续时间长,而“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关键词的报道篇数极少。这种倾向反映出日媒对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传播受经济需求驱动,同时具有刻意淡化我国外交理念、价值观等主题的倾向。
张建伟姚艳玲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文本挖掘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方法的革命性运用——艺术生成与传播的时代问题与挑战被引量:4
2024年
数字人文方法曾长期隐而不显地被运用于艺术人文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方法以其革命性开始呈现为一种“显学”,其表征包括人工智能在艺术价值评估、艺术教育创新、文化传承与交流甚至艺术生产等方面大范围显现其充沛能量,以及“数字艺术史”在研究视域中的革新。基于深度学习,机器智能模型以高效、精确的艺术大数据挖掘,对艺术生成、艺术传播的当代场景予以持续创新。然而,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同时,数字人文也应在对人文关怀传统的坚守中重构其“人文”和“数字”的平衡。
郑川
关键词:人工智能
数字人文方法在融合出版中的应用 ——以五台山壁画数据为例
乔晓玉
面向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初探
2024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量化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已有的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但仍面临文化数字化转型下的新挑战。对此,本文突破学科边界,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新兴信息技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的双向驱动机制为基础,把信息技术在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中的应用逻辑分为数据层、算法层和应用层三个递进式层次,由此构建面向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逻辑框架,并选择以文本、图像、音频模态广泛存在的民族文学、民族服饰、民族音乐三个范畴的文化载体为研究内容,进一步探讨面向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应用实践路径,包括文化载体数据集建设、中华文化共同性元素挖掘、中华文化共同性元素展现与应用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本论文可为应对中华文化共同性实证研究在文化数字化转型下的新挑战、在国际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中夯实我国文化安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权提供有益参考。
徐靖焱胡建
关键词:中华文化信息技术
数字人文方法论的有机建构与动态实践被引量:1
2023年
近十年来,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与初创时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也亟待转型。通过回顾以往侧重知识与技术的遍览式课程设计及其利弊,结合当下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和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化、学院化的发展进程,可以提出更加符合新时期教学与研究需要的数字人文教学理念,即以“理论—实践”式课程设计兼顾数字人文理论的积累和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厚植同时具备“计算思维”与“人文思维”的研究者,并依据“双轨循环”研究路径提炼和建设数字人文学的方法论体系,以此适应和推进数字人文研究的深耕与成熟。
邱伟云严程
关键词:方法论计算思维教学设计
数字人文方法驱动红色档案打造课程思政2.0版的实现路径研究被引量:11
2022年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的历史记录,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将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2.0版。实现课程思政2.0版的路径,包括方向、方案、方法。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技术,更要靠流程。方向、方案、方法是课程思政2.0版路径的应有之义,内容、技术、流程是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应循之法。
王震
关键词:红色档案人文素养人文价值
数字叙事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现状与可能被引量:34
2022年
[目的/意义]在梳理数字叙事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方法化的可能性与潜在的价值。[方法/过程]对数字时代下产生的与数字人文研究息息相关的"数据叙事"与"数字叙事"概念进行辨析,对在传媒领域与公共史学领域首先提出并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数字叙事的相关实践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已经体现的数字叙事实践从资源组织与成果呈现、交互体验与增进认知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结论]提出数字人文视野下数字叙事的概念、内涵、特殊性以及数字叙事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的可能性,并对形式化叙事及数字人文叙事评价的前景作出展望,构建"数字人文形式化叙事及信效度评价模型",以期对数字叙事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价值与潜能进行探索。
付雅明张永娟刘炜朱庆华
关键词:叙事理论大众传媒公共史学
新文科背景下的数字人文方法与文学研究
2022年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肯定并强化了数字人文方法对文学研究的可行性。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数字人文方法进行反思:一是从数字人文人文计算的区别出发,阐释数字人文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性;二是在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客观性提出质疑的同时,重审数字人文方法的研究对象;三是在国内文学发展新现象的语境下,探讨方法原创的可能性。
李天耿旭朴
关键词:方法论
数字人文方法论的四重追问被引量:8
2022年
数字人文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有着整体性方法论的意义。尽管文学领域对于数字人文方法论有着一定的学术自觉,但缺乏足够的理性反思。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四重追问来夯实理性反思。通过思想史追问发现数字人文方法是涉及数字人文学科自主性与合法性的方法论;通过情绪论追问发现数字人文方法关涉到“失向”这一生存体验以及“理性傲慢”的时代情绪;通过本体论追问发现数字人文方法背后的数字对象及数据经验等本体存在;通过主体性追问发现数字人文中从生产主体到研究主体的转变。
杨庆峰
关键词:本体

相关作者

马宁
作品数:54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高校 网络交往 网络德育
徐雯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滨河景观 人文关怀 人文方法 非接触 高压断路器
童茵
作品数:22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博物馆 虚实结合 虚拟现实 主题式 互联网
梁修杰
作品数:18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玉林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休闲 高校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党建 人文方法
赵思渊
作品数:31被引量:16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研究主题:数据库 赋役制度 巡检司 文献学 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