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篇“ 五德终始“的相关文章
五德终始说与司马迁的历史书写——以《史记》与岳麓秦简史料矛盾的考辨为中心
2025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时,因渡江遇大风而迁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律令却记载秦始皇对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下诏“皆禁勿伐”。这一史实之间矛盾的产生,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另一来源史料构建土德虞舜与水德秦王朝之间的相克关系所致。邹衍所主张的五德终始说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历史书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记》所记历史始于土德的黄帝,终于汉朝正式颁布土德制度的太初年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如果秦因土德之兴而亡,不仅可以为汉土德说确立历史依据,而且是五德运行周而复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而被司马迁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符奎
关键词:秦始皇五德终始说司马迁《史记》
天命、德运与民生信仰——秦帝国择取“五德终始”说的内在理路探析
2024年
在战国诸侯争霸进程中,秦统治者对法家学说可谓是青睐有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皇帝,秦始皇的一统六合,实乃凭力而胜。然在随后建构帝国政治统治思想时,却在先秦以来的众多诸子学说中,最终选择“五德终始”说,以之为王朝立论。探究其因,主要有三:首先,相较于其时其他诸子学派务以为治的具体论说,独有邹衍“五德终始”说关注的是王朝之间的兴替更迭,更具形而上的超越性,这符合以武力所建构起来的政权进行合法性论证之所需。其次,“五德终始”说契合了秦传统的“受命”意识。依“五德终始”说,秦帝国得享“水德”之运,这不仅为君权张目,给予了帝国统治者“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而且也能够为帝国统治者“重法”“偏法”的个性喜好提供源于“德运”“德性”的本体依据。再次,“五德终始”说依凭、内蕴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与秦文化深相契合,更与秦人日常民生信仰密切相关,故择取其为帝国合法性作论,就更易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与遵奉。
刘力
关键词:五德终始说水德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
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2023年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儒家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学说受到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五德终始说吸收了孔孟天命观思想中君权神授、前兆迷信等思想,把它作为帝王政治的前提,为新兴帝王的出现找到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五德终始说还在帝王统一九州所采取的制度——“五德”制度中对社会制度中的正朔、服色、度数、音律、政术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安排了一种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力求达到“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的效果。邹衍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与孟子等儒家代表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推理方法,改为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把从今至古,从天上、水中到地上的万物神灵全部容纳于自己的理论之中,把天道与人事结合了起来,建构了一座雄伟的理论大厦,成为一种著名的政治学说。
李华
关键词:五德终始说儒家学说
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和合面向
2022年
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提出,有其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和地理优势。而五行思想、思孟五行说、儒家的■祥观念等,则是五德终始说的思想资源。在五德终始说中,天象和人事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帝王解读天象和政权更替得以解决;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要通过战争来解决;新生政权要化解自身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就得兼具政治合法性和政绩正当性。五德终始说既维护了社会秩序,又试图限制君权,有助于建构君主、大臣、民众各得其位、各得其所的和合政治秩序。
李永富岳晗
关键词:五德终始说政治秩序
先秦“五德终始”说的历史意识和推论
2021年
战国时期由驺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著名的历史循环论。它既是纵向时间上的循环,也是横向空间上的循环;既是当时齐学与鲁学交汇的产物,也是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混合物。“五德终始”说的创立以自“五帝”以来的华夏史为主要参照系,讲求治乱盛衰的转移,同时把华夏史扩大到世界史,这是以往的历史意识所不及的。驺衍历史观的核心是一个“变”字,主张治道因时而变;秦王朝从形式上继承了“五德终始”说,而用严酷的法治和“万世一系”的皇位继承法掩盖了此说“变”的实质。
张富祥
关键词:历史意识历史观
从五方五色到五德终始——论五行说核心之变迁被引量:9
2021年
《尚书》《逸周书》提及的"五行",皆当以"五种应行之道"释之,而难以视作"金、木、水、火、土"这一组合之代称。在五行说兴起之初,五方五色才是这一神秘体系的核心,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加入这一体系的时间较晚,并且一度处于从属地位。五方与五色相结合远在与五行相结合之前。方、色的初步结合及其神秘化意向在《逸周书》《仪礼》《考工记》《墨子》等文献中均有体现,至战国中后期成书的《管子》中终于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神秘理论。五行被《管子》引入了这一体系,但并非其重点。此时该学说只能叫作五方五色学说,而非五行说。直到战国晚期五行相胜学说兴起,才形成了以"五行"为核心的真正意义上的五行说——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形成之初并未能凌驾于五方五色体系之上,其隆尊地位的形成实在秦汉以后。
安子毓
关键词:五行说五德终始《尚书》《逸周书》
从“五德终始说”和“圣人崇拜”看秦构建的帝国神话
2021年
"五德终始说"出自战国时期邹衍,是一种建立在五行相胜之上的、以历史循环论解释朝代更替的政治学说。"圣人崇拜,"是以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为对象的崇拜,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希冀圣人救乱的心理需求。秦统一六国后,采用这两种学说构建帝国神话。究其根本,可以发现:秦在运用这两种学说构建帝国神话的过程中,仅取形式而抛弃实质,实际上呈现的是专制独裁和极端化的个人崇拜。
李想
关键词:五德终始说圣人崇拜
五德终始说下的祭祖神礼——道武帝所立祖神考被引量:2
2020年
在胡汉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道武帝开国之初所立祖神,并非指祭先祖,而是祭祀黄帝之子累祖。祭祖神礼虽非始于两汉,而北魏祭祖神礼远祧两汉新制,故而与先秦礼书所载祭道神具体仪节有异。在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下,祖腊时日与五行相比附,也多为两汉以降王朝所采用。北魏五德历运历经由土德到水德的变更,而所用祖腊时日对汉魏故事略有更定。行神与祖神在国家祭祀中并不同时并存,祖腊时日在隋唐文献中虽仍不乏其说,但由于隋唐祭行神礼的恢复,从而导致祭祖神礼在隋唐以后的国家祭祀中逐渐消失。
赵永磊
关键词:北魏
刘歆五德终始说与班固史学被引量:4
2018年
刘歆创立五行相生之五德终始说,用以解说王朝更替与新朝的合法性。其五德相生说以木德伏羲作为"百王先",由此构建了一套帝王系统;以伏羲为"百王祖",大力宣扬了古文经学"圣王同祖"的思想;以火德汉朝上继木德周朝,视秦朝为闰朝,由此开启了以"五德"言正闰的先河。刘歆的五德终始说对于班固史学有重要影响,《汉书》的《律历志》、《郊祀志》、《高帝纪》、《叙传》等篇详细载录了刘歆的五德相生说;《汉书》接受了刘歆五德相生说构建的自伏羲至刘汉的帝王系统,并且具体贯彻到志、表等的写作当中;《汉书》接受了刘歆五德相生说宣扬的"汉为尧后"的思想,为刘邦建汉提供了合法依据;《汉书》接受了刘歆五德相生说以"五德"言正统的思想,由此确定了历代正史以"五德"言正闰的做法,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重要影响。
汪高鑫
关键词:班固五德终始说《汉书》历史观
论董仲舒对五德终始说之继承与发展
2018年
西汉大儒董仲舒以邹氏的"五德终始说"为基础,构建起了自身宏富的哲学体系,其继承了五德终始说中的"贵土"思想,并将士与忠、孝相联系,进而用于其宗法思想的构建,董仲舒还对五德终始说的自然之天理论进行了借鉴,并将其用于自身道德之天学说的构建,其同样对五德终始说进行了发展,其一,他将阴阳观念、五行观念引入社会控制领域,并引申出了"三纲"观念与"五常"观念,弥补了"五德终始说"缺乏社会控制的缺陷。其二,他以五德终始说为蓝本构建起了自身的"天人感应"学说,并对五德终始说的"符应"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释。除此之外,董仲舒还在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了构建起了自身的"三统说"。经过董氏的继承与发展,五德终始说日臻完善,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藏明
关键词:五德终始说三纲五常

相关作者

彭洪俊
作品数:11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研究主题:清代 二十四史 君权神授 五德终始 五德
熊凯
作品数:12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先秦儒学 新学 荆公新学 《中庸》 老子
赵世超
作品数:65被引量:289H指数:8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天主
彭德
作品数:72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美术学院
研究主题:画家 艺术 书画 宋徽宗 当代艺术
蔡德贵
作品数:119被引量:275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儒学 齐文化 东方文化 阿拉伯世界 巴哈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