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7篇“ 五四传统“的相关文章
作为五四传统的批“摹”不批“古”——以20世纪50年代王逊国画改造事件为中心
2024年
1954年,王逊的《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一文一经发表便引起美术界的激烈讨论。王逊此文并非传统一派指责的“对民族传统的忽视,一味强调西方技法”,其核心思想是对“摹”古的批判。引入西方写实技法的目的也是为抵抗传统国画因袭旧制的陋习,使创作回归生活,建设新的人民文艺的“新国画”。王逊对“摹”古的批评延续了五四知识分子批“摹”不批“古”的传统,是五四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的返场。这种返场顺应了时代趋势,他一方面利用延安现代性的集体叙事消解五四现代性的个人主义,一方面利用五四现代性的“偶像批判”抵抗延安现代性的民间、传统崇拜,用两种现代性的优势去克服彼此的欠缺,呈现出融通的现代性变革。由此揭示“一体化”视野可能造成的缺失,为20世纪50年代的多元叙事提供可能。
李子豪
关键词:五四传统写实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场域中的五四传统改造问题——以数种台湾文学期刊为考察中心
2019年
1949年,在国共内战与形成中的世界性冷战架构下,台湾思想文化界开始笼罩在“反共抗俄”的政治鼓吹之中。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台湾左翼文学等进步思想文化惨遭压制和消灭,其他只要是留在大陆的新文学作家,一律被视为“附匪、陷匪”,其作品也不得在台湾公开传播。因此,有学者感慨五四传统在台湾是一个没有作家、作品而运转的“空壳”,“到五十年代初期,五四的文学传统基本上已在台湾断绝了”①。在以往文学史书写的既定结论中,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坛是文化荒漠,人文失落、经典丧失的文化中空地带。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力图打破这一刻板印象,着力从一批迁台文人身上探究五四文学传统的隔海继承问题。
张晓婉
关键词:台湾文坛五四传统文学场域思想文化界五四文学传统
继承五四传统 弘扬时代精神 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党校人——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自治区行政学院青年教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
2019年
(熊刚毅(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副院长):《继承五四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党校人》)在刚刚结束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了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深刻阐述了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全面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历程,明确提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
李宏
关键词:五四运动五四传统总书记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兼论继承五四传统被引量:2
2019年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用生命唤醒无知,用热血点燃青春,谱写了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的壮丽篇章,也从此推开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大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力量凝聚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全新的历史的使命,只有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创新思维,使之不断学习,才能担当时代重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强化学校教育,发挥学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必须注重家庭养成,传承爱国家风,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两个课堂”相资为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开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陈玉婷
关键词:五四精神时代新人爱国主义爱国情怀
五四传统”与闻一多的文学道路
2019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以闻一多为例,考察其文学道路与"五四传统"的关系。从介入清华校内的文白论争到开始白话文学的尝试,闻一多从语言方式和文学观念上发生了最早的转变。1928年后,闻一多"向内转"开始古典文学研究,在胡适"整理国故"影响下,以"科学"的现代方法重新整理古代文学,接续了一度被"革命"压抑的五四"文艺复兴"传统。1943年,当"中国之命运"面临危机,闻一多从书斋走向广场,带领西南联大学生纪念"五四运动",在分享"五四"话语中与青年学生"和解",投身民主事业,最终以身殉难。闻一多的文学道路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主潮形成某种同构,其诗人、学者、斗士多重身份是不同的文学实践,其内在脉络正是"五四传统"。
温雅红
关键词:闻一多文学道路
重述百年文学史进程中的五四传统及左右两翼
2019年
一纵目回望,在趋新趋变的现代化道路上曲折前行的中国新文学,至今已历经百年风雨。它之所以为“新”的一个根本特质,就在于它不再可能以相对孤立自足的国别文学的形态,来维持旧的社会工具功能。被动或主动之间,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封闭疆域,伴随中国自身国体、政体的急剧变化,全面敞开。由此,整个中国汇入了世界格局,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军事,乃至文学、艺术,也迅速介入了世界范畴内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和文艺的历史潮流。
李林荣
关键词:文学史五四传统中国新文学中国政治国别文学
传承五四传统与重建礼乐文化——论台湾三三文学集团的乡土书写被引量:1
2019年
台湾三三文学集团诞生在乡土文学论战时期,一般都被定位为乡土派的对立面。实际上,他们并不反对乡土书写,只是其所指涉的乡土文学概念、内涵与主流有所区别。三三文学集团的作家传承了五四文学传统,描写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面临的多种问题,试图透过贤德者的引领、学习科学技术、"回归民间"来解决问题。他们的重点不在批判与启蒙,而是致力于描绘天清地宁的乡土画卷,意图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也有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吸收了中国古典叙事美学,在认同微观视域、回归传统、宗教"复魅"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台湾后乡土文学相同的特征和取向。三三文学集团的乡土书写催生了台湾后乡土文学,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文脉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吴学峰
关键词:乡土书写五四传统礼乐文化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被引量:2
2019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史是文学的立场、观念、思想和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在某种共同进程方向上的动态调适史。新时期初年的文学主体论因其显示着文学和文论的根本冲动及诉求,与其由固有传统、不同文论观念和当时的思想文化需要所构成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冲突、互动与各自反思及转换也表现出相应的突出性,更加重要的是有关文学主体的认识和讨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潜质和延至远方的生命力。从遥望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新时期文学主体论到文学的主体间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演变过程中,便蕴含着这一文论史逻辑。
王确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文学主体论主体间性五四传统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被引量:5
2019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三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王确
关键词:五四传统文学主体论主体间性审美意识形态论
五四传统与左翼戏剧观念内核的建构
2014年
围绕"艺术剧社"研究左翼戏剧兴起,具有发生学意义。戏剧因时而动以及从文学运动中寻求未来发展方向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大传统,深藏其后的是五四以来根深蒂固的戏剧工具论观念。论文围绕"艺术剧社"的成立与发展,集中从戏剧与政治、戏剧与文学、左翼戏剧观念等不同层面剖析五四传统与左翼戏剧之间的精神联系,认为左翼戏剧在中国现代话剧的使命意识中注入政治元素,将戏剧改造为参与中国社会政治革命进程中的一个有力工具。这是早期左翼剧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五四以来现代戏剧传统的继承和诠释,体现了左翼剧人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对五四以来戏剧工具论观念的全新扬弃。
李致
关键词:戏剧观念左翼戏剧五四传统中国现代戏剧内核文学运动

相关作者

贺桂梅
作品数:106被引量:928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民族形式 知识谱系 重读 五四传统
陈思和
作品数:276被引量:2,019H指数:2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文学 知识分子 比较文学 小说 现代知识分子
蔡江珍
作品数:30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
研究主题:散文 小品文 中国散文 散文理论 现代性理论
赵黎明
作品数:83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新诗 《东方杂志》 废名 语文学 诗学传统
王确
作品数:85被引量:266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美学 儒家传统 生活美学 儒家文化 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