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二穗短柄草在光周期途径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二穗短柄草种质资源保育、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二穗短柄草植株幼苗期(YMQ)、分蘖期(FNQ)、孕穗期(YSQ)和抽穗期(CSQ)叶片为材料,采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揭示植物二穗短柄草在长日照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检测获得12542个响应长日照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对比组合YMQ vs FNQ、FNQ vs YSQ和YSQ vs CSQ依次有5085个、2744个和4713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类囊体、核糖体亚基和细胞质核糖体等通路;KEGG富集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核糖体等通路;编码单核苷酸多态性(cod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c SNP)分析发现变异碱基总数为25880个,其中转换和颠换的碱基总数分别为18148个和7732个;4个时期共发现56个光周期途径基因,光周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质外体(RNase复合物)、光受体活性、核外体(RNase复合物)和昼夜节律-植物等通路;光周期途径关键基因GI、PRR1、PRR95、ELF4和COL3比FT、COL5、LHY、RUP1、HY5和COL9提前表达。【结论】在二穗短柄草不同发育时期中光周期关键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此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二穗短柄草开花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CONSTANS(CO)是植物光周期诱导开花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之一。为探究BdCO在光周期途径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对野生型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Bd21植株、过表达BdCO基因型二穗短柄草(CO_OX)植株和BdCO基因敲除型二穗短柄草(CO_A3)植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最后观察三种植株的开花表型。结果表明,对比Bd21 vs CO_OX和Bd21 vs CO_A3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检测到1382个和773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Bd21 vs CO_OX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小核仁核糖核蛋白复合物、snoRNA结合和rRNA处理中,Bd21 vs CO_A3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类囊体、色素结合和光合作用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Bd21 vs CO_OX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昼夜节律-植物等通路,Bd21 vs CO_A3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植物、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等通路;在长日照条件下,CO_OX植株的开花时间比野生型Bd21的提前约1.90 d,CO_A3植株的开花时间比野生型Bd21的延迟约7.92 d。综上,BdCO影响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影响二穗短柄草的开花时间,说明BdCO在二穗短柄草的光周期途径调控开花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穗短柄草是一年生温带早熟禾亚科植物,具有遗传资源丰富、与禾谷类作物亲缘关系密切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禾谷类模式植物。TEOSINTE BRANCHED1/CINCINNATA/PROLIFERATING CEL FACTOR(TCP)家族是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然而,有关二穗短柄草TCP转录因子的信息仍不清楚。本文对二穗短柄草的TCP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共鉴定出了21个TCP基因(BdTCPs)。分类结果显示,21个BdTCPs主要分为以下两个亚组:11个PROLIFERATING CEL FACTOR(PCF)基因(Ⅰ类)、7个CINCINNATA(CIN)基因和3个CYCLOIDEA(CYC)基因(Ⅱ类)。序列分析表明,二穗短柄草TCP蛋白均包含TCP/TCP superfamily结构域,且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各不相同。Motif分析表明,二穗短柄草TCP家族成员均含有Motif 1和Motif 2,暗示这两个基序是其发挥功能所必需的保守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所有BdTCPs的启动子区域都含有植物激素和环境响应元件,暗示BdTCPs基因可能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1个BdTCPs均对盐胁迫不敏感,但其中2个基因(BdTCP10、BdTCP15)参与了干旱胁迫的瞬时响应,且表达量均发生了极显著上调,表明Bd TCP10和BdTCP15基因在二穗短柄草应对干旱胁迫中起正调控作用。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CP在调控二穗短柄草的生长发育及其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