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29篇“ 乳头括约肌“的相关文章
早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56例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89例)予以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267例)行早期EST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变化,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WBC、D-D及AMY水平均明显下降,ALT、AST、TBIL及GGT水平均有所提高(P 0.05)。结论:早期EST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其疗效显著,且对患者肝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并发症发生率低。
麦麦提江·麦麦提明朱功兵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炎症因子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价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接受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284例患者,术中的球囊扩张时间均为5 min,依手术方式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7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49例)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198例)3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短期并发症等资料并分析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安全性方面,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组术中出血发生率(6.1%)明显低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29.7%)以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26.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组患者间的其他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方面,3组患者的首次结石清除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手术安全有效,且术中出血风险更低,临床应用具有价值。
高悦悦陶凯歌朱美玲刘加宁李运红
关键词: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腹腔镜组(行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46例)和EST组(行EST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EST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腹腔镜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升高,但EST组均低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降低,但EST组均高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 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腹腔镜手术用时更长,但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可促进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步军
关键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囊结石肝硬化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探究
2024年
针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筛选本院在2021.10-2023.10期间收治60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基于治疗方案不同分成普通组(n=50)和研究组(n=10),分别行常规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相较于普通组,研究组的腹痛、发热、腹胀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也相应减少,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对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方面效果突出,可以满足临床患者的治疗要求,在临床推广普及有一定的价值。
蒙冠龙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近期疗效和肝功能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的近期效果和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10—2023-0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七病区收治的80例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ERCP联合EST组(EST组)与LCBDE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临床指标。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肝功能指标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S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第2天的VAS评分和住院时间均短(少)于LCB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时,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ST与LCBDE治疗CBDS患者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但ERCP联合EST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方面优于LCBDE。
杜杰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行EST取石+LC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均观察到术后3个月。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内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取石+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明显,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大力推行。
韩贤养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对老年复杂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取石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治疗老年复杂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及对取石时间、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105例,将采用SEST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治疗的5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接受SEST联合常规取石网篮取石治疗的患者51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长、取石情况、恢复情况,术后3 d记录并比较2组穿孔、迟发性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2组术后24 h内应激反应指标值[皮质醇、肾上腺素]、疾病复发风险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胃肠病生活质量指数(GIQLI)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取石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机械碎石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全身麻醉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麻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皮质醇水平、肾上腺素水平、疾病复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2组GIQLI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复杂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SEST联合球囊扩张取石的取石效率更高,术后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徐春晓王红霞吴美英张立一
关键词:老年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球囊扩张术和大球囊扩张术对奥狄括约肌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2024年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下胆道手术已成为治疗胆管结石的主要选择。内镜下胆道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 尽管3种术式的取石效果均良好, 但其对奥狄括约肌的影响及可能的并发症不尽相同。现总结分析EST、EPBD和EPLBD对奥狄括约肌的影响, 并比较3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 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马玉环黄永辉闫秀娥
关键词:胆管结石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奥狄括约肌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相对位置分为包绕型组(n=8)、边缘型组(n=43)、周围型组(n=52)。所有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比较三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取石操作时间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包绕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操作时间较边缘型、周围型患者长,且患者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谷明明朱明莉杨澜荣晓锋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囊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需要行EST,根据EST的不同分为两组,各73例。观察组接受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治疗,对照组行传统ES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综合胆红素(CB)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炎症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以及BA和胆汁细菌阳性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TBiL、CB和AL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血清CRP、HMGB1、Cor和NE水平及BA浓度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各时点胆汁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PBR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15.07%和1.37%)低于对照组(57.53%和1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相对于传统EST,能有效减少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损伤,避免肠胆反流,抑制BA分泌及细菌增殖,降低OPBR的发生风险。
陈潇张兆辉高胜强姜静华杨斌
关键词: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相关作者

李兆申
作品数:2,264被引量:18,425H指数:5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胰腺肿瘤 内镜 幽门螺杆菌
张啸
作品数:223被引量:922H指数:14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ERCP 内镜治疗 内镜 胆总管结石 胆胰疾病
张筱凤
作品数:320被引量:1,039H指数:14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胆总管结石 ERCP 内镜治疗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杨建锋
作品数:113被引量:442H指数:12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 ERCP 肝外胆管癌
孙振兴
作品数:154被引量:1,466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研究主题:ERCP 内镜 胰腺炎 逆行胰胆管造影 食管支架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