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84篇“ 主要树种“的相关文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模型研建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类、马尾松类、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针阔混8个主要树种组共3 036个样地数据,在传统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气候因子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考虑样地效应引入自相关矩阵和异方差函数,构建主要树种组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以十折交叉验证法对3种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在各树种组林分生长率的模型上,杉木类、马尾松类引入最冷月均温度气候因子,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5个树种组引入最热月均温度气候因子,而针阔混树种组引入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因子,分别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确定了最优随机参数组合后构造混合效应模型。8个主要树种组的基础模型、再参数化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均逐步提升,栎类树种组的决定系数从基础模型的0.857 9增加到混合效应模型的0.965 8,杉木类、马尾松类和针阔混3个树种组的模型决定系数都提高了0.05以上,均达到0.93以上;针阔混树种组的平均百分标准误差从基础模型的14.59%到再参数化模型的14.32%和混合效应模型的8.22%。各树种组混合效应模型中除其他软阔的决定系数为0.895 6外,其他7个树种组的决定系数均超过了0.900 0,针阔混达到了0.980 1。【结论】引入气候因子的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对于林分蓄积量变化具备较好的拟合效果,能有效支撑省域尺度森林资源蓄积量的年度更新。
杜志陈振雄贺东北刘紫薇孙华黄鑫王金池
关键词:气候因子混合效应模型
水分胁迫下内蒙古地区主要树种生理生态响应及高效种植技术
2025年
内蒙古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胁迫对该地区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该文探讨了内蒙古地区主要树种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分析了杨树、沙棘、松树、柠条等树种在干旱和季节性水分波动下的适应性机制。该文通过分析气孔导度、叶片含水量、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揭示了不同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特征,并基于对水分管理、土壤改良和植物生理调控技术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效种植技术。研究表明,适宜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水分胁迫,促进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
王俊岭
关键词:水分胁迫树种生理生态响应高效种植技术
四川峨眉山高海拔森林主要树种对空气污染的响应
2025年
为研究四川峨眉山高海拔主要建群树种对空气污染的响应情况,比较不同树种对空气污染的敏感程度,结合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样方调查结果,以雷洞坪(影响明显)、金顶(影响中等)、千佛顶(影响轻微)3个样地中主要建群树种(冷杉、铁杉、细齿稠李、微毛樱桃、扇叶槭、川西樱桃)为研究对象,测定树木生长状况、叶生理生态性状(总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植物的生理指标和生长状况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冷杉对空气污染最敏感,响应最明显,可用于空气污染监测,而川西樱桃对空气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抗性,可用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适合在污染地区种植。
程雪夏中林杨晓兰唐亚
关键词:空气污染生理响应
小叶红豆群落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
2025年
本文研究古田会议会址风水林中濒危物种小叶红豆群落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群落中乔木层主要树种有新木姜子、木荷、米槠等,灌木层主要树种有变叶树参、栲、狗骨柴等。在乔木层中,小叶红豆生态位宽度为21.04,与主要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较低;乔木层主要树种的方差比率和统计量分别为0.77和59.57,乔木层总体联结性为无显著联结性,χ~2检验中不显著种对数为101对,正负联结种对数比值为1∶1.18,种间联系较弱。在灌木层中,小叶红豆生态位宽度为21.60,与灌木层树种之间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灌木层主要树种的方差比率和统计量分别为1.80和138.68,灌木层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χ^(2)检验中显著种对数为107对,正负联结种对数比值为1∶0.09,种间竞争较强。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欧式距离分别为6.40和4.91,表明群落灌木层相较于乔木层处于更稳定状态。在灌木层中,小叶红豆与其他主要树种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由于生长环境中激烈的资源竞争,尤其是受群落中优势种的影响,小叶红豆在成长为乔木的过程中并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亟需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实施就地保护策略。
李珂佳蔡晨阮广鸣凌书伟潘标志周家贵刘金福郑世群
关键词:生态位种间联结群落稳定性风水林
湖南省主要树种单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研建
2025年
【目的】建立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实现湖南主要树种模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及精准预估森林生物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湖南省3个主要树种468株伐倒木数据(杉木160株、马尾松153株和栎类155株),分别比较单木6个组分生物量(地上、地下、树干、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基础模型并寻求拟合指标最优模型,进一步比较不同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量模型,并选择引起参数差异显著的起源作为哑变量,构建比例控制的非线性联立方程组预估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结果】3个树种单木各组分生物量基础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地上B1、地下B2、树干B3和树皮B4这4个组分生物量模型的自变量选择胸径和树高,树枝B5和树叶B6生物量模型选择胸径、树高和冠幅;以起源为哑变量的模型显示,杉木的地上生物量B1(平均预估误差MPE较基础模型降低1.16%)、马尾松的地下生物量B2(MPE降低4.65%)、以及栎类的地上生物量B1(MPE降低3.24%)和地下生物量B2(MPE降低29.13%)均表现出天然林的生物量要显著高于人工林的生物量;以起源为哑变量的单木生物量模型系统的拟合效果较佳,3个树种地上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超过0.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4%;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R2同样均在0.90以上,其MPE则低于14%。【结论】以起源为哑变量的单木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非线性联立方程组相容性模型系统,拟合效果最差的是基础模型。虽然模型系统的拟合效果略劣于哑变量模型,但模型系统能解决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的相容性和可加性,且它们参数之间的差异不大,因此优先推荐采用相容性模型系统来预测湖南省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生物量。
贺鹏陈振雄彭检贵
关键词:生物量模型相容性
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树干液流与水分利用特征
2025年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或双峰曲线,中午时液流密度达到峰值。具体而言,木荷液流密度的最高峰值为42.08 g m^(-2)s^(-1),马尾松为39.10 g m^(-2)s^(-1),锥为43.98 g m^(-2)s^(-1)。不同树种的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平均液流密度的大小关系为:锥>木荷>马尾松。此外,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液流密度的差异。不同树种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但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揭示了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过渡性针阔叶混交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黄婉萱罗璇罗璇杨萌萌孟泽孟泽
关键词:树干液流水分利用特征
北京小西山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群落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
2025年
为了解北京小西山典型立地的侧柏人工林不同天然更新主要树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依照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株高划分为3个更新等级,采用方差均值比(C_(0))、负二项指数(K)等7个聚集指数判定天然更新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格局规模,通过物种间联结指数(VR)、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天然更新主要树种总体关联性和种间关联。结果表明:构树、蒙桑、栓皮栎、桑、君迁子、黄栌为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主要树种,其中构树、蒙桑为优势种,侧柏更新严重不良。构树和蒙桑幼苗幼树在5 m×5 m、5 m×10 m、10 m×10 m、10 m×20 m取样尺度下均呈聚集分布,5 m×5 m时聚集强度最高,3个更新等级的格局规模均为25 m^(2)。构树幼苗幼树随更新等级增高聚集强度增高,蒙桑除了10 m×20 m取样尺度下的Ⅲ级幼苗幼树是随机分布,其余均是聚集分布。综合VR值、AC和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侧柏人工林内天然更新主要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关联。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中阔叶先锋树种优势明显,构树、蒙桑聚集分布,主要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关联。
刘阳金莹杉王敏增刘畅阎梦禹李鹏飞
关键词:侧柏种间关联
新疆焉耆垦区防护林主要树种适宜性评价研究
2024年
从焉耆垦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护林体系保护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林地资源监测和实地调查,以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综合效益和观赏价值作为防护林树种选择的主要评价准则,选取抗寒能力、抗旱能力、抗蛀干害虫能力、防风能力、经济效益等15个评价因子作为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3级评价体系,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和法得出该区域64种主要防护林树种树种适应性评价的总体得分值(Y),并根据该数值对防护林树种的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分析得到,Ⅰ级(Y≥4.0)适宜性优良的树种有泓森槐、胡杨、新疆杨等8种,Ⅱ级(3.6≤Y<4.0)适宜性较好的树种有刺槐、沙枣、山楂、美国黑核桃等19种,Ⅲ级(3.2≤Y<3.6)适宜性一般的树种有樟子松、大果榛子、臭椿、苹果等19种,Ⅳ级(2.8≤Y<3.2)适宜性较差的树种有梣叶槭、白榆、垂柳等13种,Ⅴ级(Y<2.8)适宜性极差的树种有箭杆杨、黑杨、竹柳等5种。
张英凡楚光明刘长青刘长青王小兵王俊刚吕露雨
关键词:树种选择生态经济型
赤峰市主要树种抗逆性评估及适应性培育研究
2024年
赤峰市气候严酷,干旱和寒冷条件显著影响着植被的生存与适应性。白桦、蒙古栎、油松和樟子松是该地区典型的本地树种,其抗逆性对生态恢复和林业发展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多关注单一环境下的树种适应性,但对综合胁迫条件下的抗逆性表现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桦、蒙古栎、油松和樟子松在干旱、寒冷及病虫害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和抗逆特性,掌握各树种之间对干旱寒冷适应对策上的差异,进而提升生态恢复效果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中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时主要树木的选择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这对指导保护三北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发展林业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永辉
关键词:主要树种樟子松蒙古栎生态恢复可持续性发展
内蒙古森林主要树种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与种植管理优化研究
2024年
内蒙古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区域内主要树种如蒙古栎、樟子松、白桦和落叶松等,适应了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但面临多种病虫害威胁。本文分析了内蒙古主要树种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适应性,探讨了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和发生成因,结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此外,通过种植密度优化、林地养护管理和抗病性增强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种植管理的科学性,以期有效改善森林健康状况,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王永辉
关键词:主要树种病虫害防治

相关作者

王淼
作品数:60被引量:1,28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主要树种 水分胁迫 土壤呼吸
曾伟生
作品数:138被引量:1,618H指数:27
供职机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研究主题:森林资源 地上生物量 马尾松 杉木 生物量
喻理飞
作品数:259被引量:2,386H指数:26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研究主题:喀斯特森林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过程 退化喀斯特 自然恢复
严令斌
作品数:77被引量:458H指数:13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黔中 功能群 次生林 物种多样性 清香木
吴承祯
作品数:788被引量:6,983H指数:42
供职机构:武夷学院
研究主题:内生真菌 杉木 雷公藤 木麻黄 千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