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22篇“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相关文章
- 先天性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伴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一例
- 2020年
- 临床资料患者,女,4个月3 d,因“自幼查体发现心脏杂音伴咳嗽咳痰1周”入院。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5 kg。既往有慢性咳嗽咳痰、反复感冒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12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8/40 mm Hg,身高60 cm,体重5.8 kg;生长发育较同龄人差,口唇及躯干四肢无紫绀,无杵状指;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性啰音;听诊心律齐,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P2亢强。
- 颜磊乔衍礼陈庆伟陈国庆高阳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 经导管封闭幼儿主动脉一肺动脉间隔缺损一例被引量:2
- 2010年
- 患儿女,2岁,于出生后2d例行查体时被发现心脏杂音。出生3d至1岁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具体诊断未定,建议体重20k后手术。患儿平日多汗,因家长觉孩子一般情况良好,体力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别,未进一步诊治。婴儿期患肺炎1次,无心衰病史。入院前1个月于当地省级医院诊断“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疑诊主一肺动脉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
- 郭保静顾虹吴江刘天洋张陈戴辰程
- 关键词:肺动脉间隔缺损主动脉幼儿医院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 胎儿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伴肌部室间隔缺损1例
- 病例:孕妇,25岁,31+周孕,即往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无感染及服药史。来我科行产前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结果提示:胎儿各房室大小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肺动脉内径未见
- 周小林朱琦陈娇
- 文献传递
- 电子束CT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价值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APSD患者,年龄1-13岁。均行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EBCT检查。心电门控EBCT血管造影采用270 mg L/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层厚1.5~3.0 mm。其中3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2例有手术对照。将同一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EBCT全部诊断,2例经手术证实;3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超声心动图仅检出2例。同时,EBCT检查示4例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弓离断;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均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诊右肺动脉起源异常2例,漏诊主动脉弓离断2例;心血管造影漏诊动脉导管未闭l例。结论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EBCT综合影像诊断是必要的,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EBCT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诊断有重要价值。
- 祁晓鸥曹程戴汝平白桦陈瑶任力
-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合并多种畸形一例
- 2004年
- 王诚黄连军赵世华杨剑俞飞成张胜花
- 关键词:间隔缺损肺动脉瓣主动脉畸形青紫杵状指
- 先天性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
- 2004年
- 王海鹏于晓军白山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医疗纠纷新生儿
-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并主动脉弓离断纠治术的配合被引量:1
- 2003年
- 赵月英王宏芸张芹李卫华
- 关键词: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手术护理人员心理护理
- 1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并主动脉弓离断纠治术患者的护理被引量:8
- 2003年
- 李卫华
- 关键词: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护理术前准备手术配合呼吸道管理
-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并主动脉弓离断纠治术的配合
- 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畸形和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畸形二者均属罕见的、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而二者合并存在于同一患者则更为罕见。本病在心脏外科疾病中属病情复杂、一期纠治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手术死亡率很高。未手术治疗患儿75...
- 李卫华
- 关键词:主动脉弓离断肺动脉间隔缺损纠治术心脏外科
- 文献传递
-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我院从1979年1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平均肺动脉压5.0~10.4kPa(38~78mmHg),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经1.0~2.5cm,其中I型6例,I型7例,II型2例。手术方法:体外循环并行下结扎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14例(其中1例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视缝合2例,补片修补12例。同时纠治合并畸形。结果:全组15例,误诊加漏诊10例,占2/3。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13.3%),其中1例死于术后昏迷,合并心室颤动,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提高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认识、减少术前的误诊和漏诊及术中及时的发现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良好的体外循环和外科手术方法,以及围绕肺动脉高压的积极术后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 孙寒松萧明第刘迎龙朱晓东
- 关键词: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