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3篇“ 主动肌“的相关文章
- 一种基于生物动力学的下肢膝关节主动肌肌电拟合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动力学的下肢膝关节主动肌肌电拟合方法,本发明通过角度信号和肌纤维募集模型求得意图相关肌电;再次,通过身高、体重和角度求得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有用力矩,随后通过逆hill肌力模型求得肌力相关肌电;然后,...
- 戴海烽张建海施强强胡帅黄时凯马润林
- 联合自主收缩主动肌对抗电刺激拮抗肌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评估联合自主收缩主动肌对抗电刺激拮抗肌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股四头肌萎缩和改善下肢功能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20-01—2022-01完成的53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术后进行联合自主收缩主动肌对抗电刺激拮抗肌训练,对照组27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20例完成最终随访。比较两组术后6周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手术侧大腿周径,以及术后12周10 m最快步行时间、站立-行走试验时间、爬楼梯试验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按要求完成术后功能锻炼内容。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周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周手术侧大腿周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6周手术侧大腿周径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周10 m最快步行时间、站立-行走试验时间、爬楼梯试验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自主收缩主动肌对抗电刺激拮抗肌训练在阻止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力量减弱的同时更有效改善下肢功能。
- 贾俊玲李双谷曼丽王欢樊国峰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主动肌拮抗肌肌电与脑电影响机制探究
- 研究目的:探讨主动肌和拮抗肌在对运动性肌肉疲劳状态下与肌电信号之间的作用,进而从生物神经学角度探讨拮抗肌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相关不同状态下的"驱动论"。探讨在静态的负荷频率中引发的主动肌疲劳对主动肌和拮抗肌以及中枢肌电信号之...
- 关静雅李梅杰
- 关键词:主动肌拮抗肌表面肌电信号
- 一种基于生物动力学的下肢膝关节主动肌肌电拟合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动力学的下肢膝关节主动肌肌电拟合方法,本发明通过角度信号和肌纤维募集模型求得意图相关肌电;再次,通过身高、体重和角度求得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有用力矩,随后通过逆hill肌力模型求得肌力相关肌电;然后,...
- 戴海烽张建海施强强胡帅黄时凯马润林
- 文献传递
- 电刺激对主动肌-拮抗肌神经接口技术重建本体感觉效果的影响
- 目的:构建SD大鼠下肢主动肌-拮抗肌神经接口技术(AMI)模型,提出一种靶向肌腱对移植策略使神经种植选择范围扩展至全身,探究电刺激治疗对促进主动肌-拮抗肌神经接口手术后大鼠本体感觉康复的效果。 方法:1.分组:选取24...
- 王萍
- 关键词:电刺激本体感觉肌电信号
- 同时电针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2年
- 目的:比较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脱落1例)和拮抗肌组(30例,脱落2例)。拮抗肌组穴取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于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连接电针,予断续波,频率15 Hz;综合组在拮抗肌组基础上,加用天泉、尺泽、间使、大陵,于天泉-尺泽、间使-大陵连接电针,予连续波,频率5 Hz。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肘肌群和屈腕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综合组患者FMA-UE、MBI量表评分高于拮抗肌组(P<0.05)。结论: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均能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但前者能更好地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张建博魏瑞鹏杨虹韩冰
- 关键词:中风上肢痉挛电针拮抗肌主动肌
- 贺氏三通法联合拮抗肌+主动肌电针在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联合拮抗肌+主动肌电针在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普通电针组40例予普通电针治疗,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40例予拮抗肌+主动肌电针治疗,联合组40例予贺氏三通法联合拮抗肌+主动肌电针治疗。比较3组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上肢改良Ashoworth量表(MAS)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特征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相关因子水平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观察3组安全性。结果普通电针组总有效率57.50%(23/40),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总有效率72.50%(29/40),联合组总有效率90.00%(36/40),联合组疗效优于普通电针组、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P<0.05),普通电针组与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普通电针组、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P<0.05),治疗后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普通电针组(P<0.05)。3组治疗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联合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MAS评分均低于普通电针组、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P<0.05);治疗后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MAS评分均低于普通电针组(P<0.05)。3组治疗后肱二头肌均方根值(RMS)、肱三头肌RM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协同收缩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肱二头肌RMS、肱三头肌RMS均低于普通电针组、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P<0.05),协同收缩率高于普通电针组、拮抗肌+主动肌电针组(P<0.05);�
- 陈立霞李承家王亭亭杨傲然
- 关键词:痉挛中风后遗症上肢电针
- 拮抗肌易化针刺结合主动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拮抗肌易化针刺结合主动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方法:72例脑卒中恢复期伴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组24例(予以常规肢体运动康复训练),B组24例(予以A组基础上配合拮抗肌针刺),C组24例(予以B组基础上结合主动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周、4周运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改良Ba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表面肌电图系统评价上肢运动、痉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肉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振幅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4周三组患者FMA、B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MAS评级均降低,与A组、B组治疗后比较C组更加显著(P <0.05)。治疗后2周、4周三组患者RM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下降,与A组、B组治疗后比较C组下降更加显著(P <0.05)。结论:拮抗肌易化针刺结合主动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远期效果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 杨建国张秋华李威
- 关键词:脑梗死痉挛A型肉毒毒素
- 主动肌肌止点联合拮抗肌肌腹针刺法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主动肌肌止点联合拮抗肌肌腹针刺法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1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普通针刺组选取传统针灸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联合针刺组选取患侧上肢主动肌肌止点及拮抗肌肌腹进行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改良Ashworth评分、BI评分及患侧桡侧腕屈肌Hmax/Mmax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针刺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和Hmax/Mmax值显著下降(P<0.05),普通针刺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和Hmax/Mmax值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相比,联合针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主动肌肌止点及拮抗肌肌腹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
- 杨翊刘传芃刘经星
- 关键词:上肢痉挛脑卒中
- 膝关节最大和次最大等速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肌电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背景:人体关节力量输出主要取决于关节周围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激活效果,而拮抗肌通过共激活形式参与肢体活动,从而协助维持关节稳定性。但是肌肉不同收缩模式下拮抗肌共激活的不同中枢策略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健康受试者膝关节伸肌在最大和次最大等速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与差别。方法:对16名在校学生使用Biodex等速训练仪诱发下肢右侧膝关节伸肌等速屈伸运动直至疲劳,同时使用表面肌电仪采集单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以及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百分比以及频域指标平均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在膝关节最大等速屈伸运动中峰值力矩下降了40.3%(P<0.05),主动肌活动先增加后下降(P<0.05),而拮抗肌电活动保持不变。在次最大等速运动中峰值力矩平均下降了40.0%(P<0.05),主动肌肌电活动逐渐增加(P<0.05),而拮抗肌电活动先增加随后又降低。在指定的交互收缩屈伸运动中作为拮抗肌的股内和股外侧肌的均方根振幅和平均频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在不同强度的等速疲劳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和拮抗肌采取了不同神经支配策略。
- 张肃高峰
- 关键词:膝关节肌电描记术主动肌拮抗肌表面肌电
相关作者
- 杨洪宁

- 作品数:6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研究主题:肌肉 主动肌 腓神经 正常人 EMG
- 刘洋

- 作品数:128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光纤 拉杆转子 燃气轮机 时序数据 织构
- 章劲松

- 作品数:6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研究主题:拮抗肌 主动肌 EMG 肌肉 迭加
- 钱晓进

- 作品数:19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肌电图 表面肌电信号 心室晚电位 工频干扰 肌电检测
- 张琦

- 作品数:72被引量:258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 研究主题:运动疗法 康复 脑性瘫痪 康复疗效 脑瘫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