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95篇“ 主体间性理论“的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基于主体间性理论
2024年
主体间性理论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提供了破题思路。课程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构建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和学习偏好,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效。课程思政“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既要从理念上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及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还要从实践层面锤炼课程思政教育语言,激发学生主体育人,构建师生协作式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拓展思政教育时空维度,完善课程教学全过程育人。
魏少婷
关键词:主体间性双主体高职院校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被引量:6
2024年
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蒋方舟杜伟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音乐教育音乐意义音乐情感
新时代培育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路径——基于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
2024年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公信力”提升的要求。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这需要参与到包容且复杂的“公共领域”中,通过“交往理性”阐明自身的理性意志,获取公众的信任和称誉。这一任务面临着内部可控的影响因素,如丰富的学理、提升的教学质量和优化的人员队伍。同时也面临着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如不稳定的“大众心理”,需要证成的“制度背书”,以及公共领域中的文化形态的支持或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提升必须坚定新时代的原则使命,将学生转化为公信力的拥护者,积极参与到新时代的公共实践中,通过社会观察和实践获得群众支持,遵纪守法获得制度认可,寻找文化上的盟友。
陈丽华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提升主体间性理论公共领域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焦虑分析及调适研究
2024年
困难群体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就业竞争力较差,就业心理焦虑强。文章对于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进行原因分析,并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焦虑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调适措施,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
张红萍黄慧
关键词:就业焦虑主体间性理论高校
主体间性理论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2024年
博物馆展览是将策展人、展品与观众三者置于同一空间的设计语言,展览中涉及的两类人(观众与策展人)与一类物(展品)是展览成功的关键要素。关于“物人关系”的探讨是博物馆研究的永恒命题。西方哲学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探索博物馆“物人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将其应用于博物馆展览研究中,即将展览中涉及的“人”——策展人与观众作为策展过程的共同主体,将展品这一“物”作为两个主体面对的共同客体,进而提出博物馆“主体(策展人)—客体(展品)—主体(观众)”关系模式,使博物馆展览致力于寻求策展人与观众的沟通一致性,并通过多重途径实现三者的交互对话,这将为博物馆展览策划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赵娜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主体间性理论观众策展人展品
论师幼对话的困境及其出路——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
2024年
师幼对话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师幼交往的重要方式。聚焦“主体间性理论下师幼对话质量的提升这一研究目的,通过对幼儿园师幼对话的长期观察,发现师幼对话存在单向交流、忽视情感体验、缺乏对幼儿理解的现实困境。基于主体间性理论,提升师幼对话质量的路径在于:教师应尊重幼儿,达成师幼对话的双向奔赴;在双向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互通;做到相互理解,促进师幼对话顺利开展。
曾宪云马培培陆星雨朱媛媛
关键词:师幼对话主体间性理论
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于主体间性理论
2024年
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既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方法。针对中小学阶段国家观、民族观等思想意识观念形成期这一特点,应结合主体间性理论围绕“四个大力”“三个讲清楚”开展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树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意识、提供满足受教育者实际生活所需内容、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教学水准、激发教育主体间的思想能动性等具体路径,进行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探索。
朱越冬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借力主体间性理论 实施共创课堂教学——以“勾股定理专题复习之折叠问题”为例
2024年
共创课堂教学是在深刻理解主体间性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范式的探索,它提倡教学各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对话,实现知识、智慧、意义等主体间一切精神上的共享,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自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学力发展.
石毕玉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专题复习课勾股定理折叠问题
情感创伤的解释与治疗: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分析领域中的运用
2024年
现代西方哲学掀起了主体间性转向的思潮,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广义现象学运动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以斯特罗洛和阿特伍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家在借鉴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推进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实现了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向。他们把“情感”而非“驱力”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范畴,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出发剖析了情感创伤的根源,主张分析师和病人共同构建关系情境和治疗场域,在共同栖居的关系家园中唤起病人直面“存在之畏”和“向死而生”的生存勇气和决心,以此疗愈病人的精神创伤并回归正常生活。主体间性视角不仅给当代精神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更好地处理情感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徐陶章奕涵
关键词:主体间性共在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考语文命题实操与试题反应研究
2024年
主体间性在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揭示对设计试题及学生反应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主体间性的核心要素,强调在试题设计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的重要性,探讨该理论如何指导高考语文的试题命制,并预测未来高考语文试题的趋势,认为主体间性视角下高考语文试题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主体间性”的研究为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和试题反应研究更好地服务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涂韶华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考语文试题命制

相关作者

杨春时
作品数:280被引量:1,599H指数:21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主体间性 美学 实践美学 文学思潮 审美
何晓嘉
作品数:16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汉诗 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 审美价值 过程体裁教学法
张宇
作品数:35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理论 历史评论 《资本论》 体育院校
王雅洁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用户体验 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 社交网络 用户
王晓东
作品数:43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
研究主题:主体间性 实践哲学 生存论 主体间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