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8篇“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文章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患者76例(76只眼),分别采用O CT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两种方式进行检查,依照检查方式分为OCTA组和FFA组。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出率,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结果:F F A检查显示在动脉早期或动脉前期即显现荧光素。在造影早期有36例表现为黄斑部荧光素渗漏,不规则形和小片状共21眼呈现边界清晰高荧光素,可见新生血管轮廓15眼呈现明显荧光素渗漏;荧光素遮蔽22眼呈现高荧光素周围均见不规则形状,荧光素渗漏13眼呈现早期荧光素遮蔽中晚期可见点片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深,可见低荧光素晕9眼;在造影过程中黄斑区未见显著荧光素异常18眼。OCTA图像呈现出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毛细血管光带完整CNV内部边界较清晰,脉络膜视网膜无明显渗出或出血。CNV呈现3种主要形态。其中半球形CNV呈向上的半球形凸面光带,纺锤形CNV表现为两边窄,中间宽的高反射光带,半月形CNV呈向上的弯月形凸面光带。76例患者中16眼呈半球形,40眼呈纺锤形,14眼呈半月形,6眼无明显改变。O CTA的检出率为92.7%(70/76),高于F F A的检出率80.26%(61/76)(χ^(2)=4.475,P<0.05)。结论:O CTA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相较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效果更佳,能够更加高效的发现病变部位和新生血管,OCT血管成像术检出率更高。
丁锐孙燕马彦刚杨宏吴保华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低能量TTT配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低能量经瞳孔温热疗法(TTT)配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9月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40例(40只患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20只患眼)。A组患者施行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B组患者施行低能量TTT配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5.0%,高于A组的30.0%(χ^(2)=4.912,P=0.027)。结论低能量TTT配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夏炜
关键词: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出性中心性经瞳孔温热疗法曲安奈德球后注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46例(46眼)C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OCT血管成像术检查,常规组患者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CEC总检出率、检测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检测清晰度及检测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EC总检出率、检测清晰度及检测效果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血管成像术在CEC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孙竹吴璇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患者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01~2019-01收治的CEC患者92例(106眼),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6,54眼)与对照组(n=46,52眼),对照组采用抗VEGF药物即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变化、黄斑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较对照组80.77%高(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视力较对照组高,且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黄斑视网膜纤维层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治疗CEC病变患者,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视力,减轻黄斑视网膜纤维层厚度,降低纤维机化风险。
闫俊惠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复方血栓通胶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彭清华教授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验被引量:3
2019年
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目前临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病因治疗,有一定疗效。彭清华教授将眼科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采用活血利水法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满意。
夏飞喻娟彭清华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活血利水法
郭承伟教授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验案被引量:3
2019年
郭承伟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在治疗眼底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是发生于黄斑部的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新生血管及出血,最终可导致瘢痕形成的一种疾病,可引发中心视力下降,预后往往不佳。郭教授认为眼底血络脉道细微,属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故在治疗眼底疾病时多从络病理论着手,并结合唐容川的"治血四法",采取整体及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随证选方,效果显著,为指导眼底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杨颖郭承伟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辨证论治中药治疗
OCT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相干光断层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中的不同时期的影像特征,评价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1例(21只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为CEC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2、3、4个月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视力、屈光检查、眼底彩色图像、OCT及OCTA资料。患者均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结果本研究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OCTA图像可现实脉络膜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的病变情况,并能够检查出脉络膜新生血管,并可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伤。14例CEC患者OCTA图像显示新生血管位于RPE下; 5例像显示新生血管位于RPE上; 2例显示视网膜黄斑部RPE层上下均可见新生血管。患者治疗前BCVA为0. 38±0. 42,治疗后1个月BCVA平均提高到0. 67±0. 36,治疗后2个月0. 73±0. 46,治疗后3个月0. 76±0. 32,治疗后4个月0. 78±0. 41,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治疗前、后中央视网膜厚度(CFT)差异有显著,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FT的平均值分别是(456±94)μm、(240±83)μm、(218±78)μm、(181±83)μm和(173±75)μm。治疗前OCTA显示:视网膜出现深层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21例,治疗3个月时14例(66. 7%)CNV完全闭合; 4例(19. 0%) CNV部分闭合; 3例(14. 3%) CNV未闭合;有6例(28. 6%)出现RPE损害。结论OCTA能准确的发现CEC患者脉络膜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的病变及新生血管,指导临床治疗。
黄超赵永王梅喻亚梅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患者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对随访5年以上的CEC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包括患者视力、屈光检查、眼底彩色图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资料。结果共36例(37只眼)CEC患者,随访时间5~15年,平均9.1年。男10例(27.8%),女26例(72.2%)。FFA检查典型36只眼,隐匿1只眼。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0.04~1.5,平均0.62±0.28。视力提高者27只眼(73.0%),稳定者9只眼(24.3%),下降者1只眼(2.7%);患者视力预后与初诊视力、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位置、OCT表现IS/OS完整、治愈时间有关(P<0.05),与治疗方法无关(P>0.05)。结论 CEC患者视力预后较好,其视力预后主要与初诊视力、病变位置、OCT形态、治愈时间相关,治疗干预缩短愈合时间是改善其视力预后的可控因素。
徐朝阳刘光辉郑永征潘铭东邹国莹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觉预后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9/2015-05在我院就诊的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连续治疗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连续治疗3mo;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所用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每月按时复查,随访时间为6mo。测量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及渗漏面积。结果:LogMAR视力: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术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比较两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CMT降低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较为明显。FFA:经χ~2检验,渗漏减轻程度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血管渗漏,有效减轻黄斑水肿,缩短病程,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CEC安全、有效的方法。多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使CEC患者提高的视力得到稳定。
张丽孟凡毅朱珂珂马建霞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FFA与OCT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33例(33只眼)CEC患者进行FFA及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只眼中,典型CNV21只眼,FFA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片状高荧光,OCT显示CNV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强反射,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生长;隐匿型CNV11只眼,FFA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片状强荧光,OCT显示CNV呈不规则增强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结论 FFA和OCT在对CE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两者结合可以更有效地诊断CEC。
庄海容刘平胡学政
关键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

相关作者

丁琴
作品数:195被引量:374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研究主题:光动力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光动力
宋艳萍
作品数:292被引量:66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玻璃体腔注射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BEVACIZUMAB 光动力
唐由之
作品数:185被引量:66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研究主题: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 老年性黄斑变性 凉血化瘀方
黄志坚
作品数:36被引量:106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研究主题:光动力疗法 BEVACIZUMAB 联合玻璃体腔注射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陈中山
作品数:155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研究主题:玻璃体腔注射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BEVACIZUMAB 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