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52 篇“ 中尺度系统 “的相关文章
清远一次极端龙舟水的中尺度 系统 演变分析 2024年 利用多源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0到21日发生在清远的一次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强降水是在200 hPa分流辐散的背景下,由低涡切变配合其前侧西南急流缓慢东移经过清远造成的。(2)强降水发生前大气层结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低层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不断在清远市上空辐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3)强降水的触发机制主要是前期广西降水造成的冷池与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气团形成的温度锋区和地面辐合线;地形的抬升作用和狭管效应,对降水起到增幅作用。(4)该次强降水主要有2个低质心的热带海洋型中尺度 对流系统 先后影响发生。 彭静漫 韦翠 黄晴曦 梁钟清关键词:天气学 低涡 西南急流 地形 中尺度系统 南海-西太平洋海洋中尺度 系统 特征与机理研究 海洋中尺度 系统 概述;南海上层海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北部湾冬季暖池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泰国湾冬季暖池的时空特征与生消机理;西吕宋海洋锋的时空特征与海-气反馈机制;吕宋黑潮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上层海洋响应;海洋中尺度 涡的... 张韧“21·7”河南特大暴雨的中尺度 系统 活动特征 被引量:9 2023年 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了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特别是郑州市在7月20日出现了极端降水事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有利的大尺度 环流背景,然后采用多源高分辨率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深入分析了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 不同阶段的水汽来源以及中尺度 系统 的活动特征。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的中尺度 系统 包括:黄淮气旋、中尺度 对流系统 (MCS)以及与MCS伴随的中尺度 对流涡旋(MCV)。第一阶段(7月17~18日)主要为分散性降雨,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东南沿海、西北太平洋、长江中 游地区的近距离水汽输送和河套地区。影响河南地区的中尺度 系统 为黄淮气旋,其于7月15日11时(协调世界时,下同)生成河南的东北部,18日23时在河南西南部消亡,垂直伸展最大高度为1000~350 hPa,维持时间约为89小时。第二阶段(7月19~20日),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和台风“烟花”的西进北移发展,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贡献也逐渐增多。由于黄淮气旋中 心移动到河南西南部,其北部东南气流影响河南大部分地区。二级地形(伏牛山)东部的局地对流发展为MCS。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流系统 中 强上升运动的维持有利于低层气旋性切变的增强,从而诱发了对流层中 低层(750~600 hPa)MCV的生成。MCV的增强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MCS的维持以及偏南气流的增强。偏南气流输送大量水汽有利于午后分散性强对流单体的生成,分散对流单体与原有河南中 北部MCS的合并后增强发展,从而造成了郑州极端小时降雨的出现。第三阶段(7月21~22日),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其主要影响系统 是MCS。低层气流受到二级地形(太行山)的阻挡,地形东部边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MCS不断与新生对流单体合并发展,从而在河南、河北交界区域产生较强的降雨中 心。 张元春 孙建华 孙建华 汪汇洁 傅慎明 汤欢 魏倩关键词:特大暴雨 黄淮气旋 中尺度对流系统 山东地区一次夏季极端暴雨中尺度 系统 发展演变过程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6 2023年 对2020年7月22日山东半岛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开展观测分析,并利用中尺度 模式WRF对此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中尺度 降雨的诊断。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降水强度大且局地性强,在时空上具有明显中尺度 特征。降水发生在北抬副热带高压与华北低涡底部之间的西南气流中 ,强低涡与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 。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极端水汽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弱高空辐散场下,从地表延伸至500 hPa高空的深厚低涡是造成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中尺度 云团变化一致,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低涡、低空急流和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低涡加强发展,低涡南部有暖湿气流入流,北部有干冷气流流入,比湿梯度基本呈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分布,是典型的伴有低空急流的中尺度 低涡流场分布;低涡辐合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风速带的共同作用,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本次山东半岛极端暴雨的重要原因。 龚琬丁 周玉淑 钟珊珊 钟珊珊 沈新勇 邓国关键词:极端暴雨 中尺度低涡 低空急流 一次长三角暴雨过程中 β中尺度 系统 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 中 的地面观测资料和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资料挑选出长三角地区2020年梅雨期间一次典型的暴雨个例,并运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中尺度 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用Barnes滤波法滤出β中尺度 信息,最后分析β中尺度 系统 对暴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β中尺度 系统 在切变线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下,呈现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分布特点,在700 hPa湿位涡场上,暴雨强度的变化和正值区湿位涡(MPV1)以及的负值区湿位涡(MPV2)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MPV2对湿位涡(MPV)的贡献较大,暴雨上空的经向斜压性较强,β中尺度 系统 在低层处于湿对称不稳定状态,这是影响此次暴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沙莎 刘飞 岳彩军 黄筱灿 陈诗祺 朱智慧 刘疆 王慧颖关键词:暴雨 长江中 游梅雨锋极端暴雨过程中 的边界层中尺度 系统 主要特征 被引量:8 2022年 利用2008—2016年常规观测、地面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场资料,结合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资料,在系统 性分析39例梅雨期极端暴雨过程边界层中尺度 天气系统 动力热力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归纳了三种不同天气类型下极端暴雨边界层中尺度 天气系统 的发展模型。结果表明:在同一类天气类型背景下,对应的极端暴雨中尺度 天气系统 的发展具有相同的规律,且极端暴雨的产生均与边界层中尺度 天气系统 的强烈发展有密切关系,而长江中 游特殊地形在边界层中尺度 系统 发生发展中 起到重要作用。在有利环流背景和强烈发展边界层中尺度 天气系统 的触发和组织作用下,中尺度 对流系统 (MCS)的合并加强、停滞、后向传播以及对流单体列车效应等是极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锋面气旋类极端暴雨地面中尺度 天气系统 有三种,均由冷式切变线、暖区局地中尺度 辐合线和大别山西侧MCS出流边界等交汇发展而来。低涡切变极端暴雨的中尺度 天气系统 主要是边界层新生于武陵山脉东部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局地中尺度 涡旋,尺度 为150~300 km,其形成伴随显著的边界层多支气流的强烈辐合、局地斜压性的发展过程等;局地中尺度 涡旋的形成与西南涡和长江中 游特殊地形密切相关,四川盆地西南涡加强,湘鄂西部二级地形区域涡前强降水的形成是其发展的主要诱因,有利于多支气流辐合的长江中 游马蹄形地形是其在江汉-洞庭湖平原多发的关键因素。弱强迫梅雨锋暖区极端暴雨中尺度 天气系统 的形成发展与大别山西侧雷暴冷池逆流和夜间边界层超低空急流的辐合增强、维持有关。 周金莲 张家国 吴涛 许冠宇 刘希文 王珏 韩芳蓉关键词:梅雨锋 极端暴雨 边界层 中尺度天气系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四川盆地2020年“8.1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 系统 演变特征 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2020年8月11—12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 系统 演变特征和维持机制,利用欧洲中 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的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巴湖长波槽分裂短波和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在四川盆地停滞,副高加强西伸形成阻挡的形势下,同时200 hPa有南亚高压和高空分流区配合。(2)在上述有利的背景条件下,中尺度 系统 活动经历了中尺度 辐合扰动-西南涡生成发展-低空急流影响-西南涡再次发展增强等4个阶段,西南涡两个阶段的发展对降水影响最大,初生发展阶段雨强最强,再次发展阶段强降雨范围最大。(3)西南涡在暖区内初生发展,对流不稳定性强,地面潜热和感热加热以及500 hPa层以下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均十分显著,在较强暖湿平流作用下,配合低层涡度拉伸项和扭转项的动力作用加强,西南涡迅速发展,但低层辐合相对较弱,正涡度柱高度仅发展至500 hPa。(4)西南涡再次发展阶段冷平流入侵,大气斜压性增强,中 高层感热和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加大,“低层辐合-中 高层辐散”的动力机制显著加强,配合垂直向上输送正涡度和涡度拉伸项的动力发展作用,西南涡发展旺盛,正涡度柱中 心强度和发展高度较初始发展阶段均明显增强。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关键词:中尺度系统 热源 涡度平流 暴雨中尺度 系统 监测与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21年 介绍了暴雨中尺度 系统 监测与分析平台的组成、主要功能特征以及应用个例。该平台融合了多种业务常用资料,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气象专业分析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达到快速、有效地监测、分析和预报暴雨中尺度 系统 的发生发展。平台基于多种资料,实现了对暴雨中尺度 雨团和中尺度 系统 的监测,通过中尺度 滤波和中尺度 系统 的自动交互识别实现对暴雨中尺度 系统 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的分析,并可基于多种模式降水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进行6 h定量降水预报订正。 尹新怀 陈红专 欧小锋 高嵩 钟艳雯关键词:暴雨 中尺度系统 梵净山东南侧夏季暖区暴雨中尺度 系统 演变与环境场特征个例分析 被引量:12 2021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与NECP/NCAR 1°×1°逐6 h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3—4日梵净山东南侧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 系统 演变与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高空槽区、低层暖切变南侧、低空急流左前端及高空200 hPa分流辐散区,主要影响系统 为500 hPa高空槽和850 hPa暖切变线,地面无明显冷空气影响,属贵州暖区极端暴雨。(2)此次暖区暴雨是由4个对流云团连续影响直接造成,强降雨出现在对流云团中 心附近及其后侧云顶亮温(TBB)等值线梯度大值区。(3)暴雨由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造成;暖云层和湿层深厚、低层水汽输送充沛、异常偏低的自由对流高度(LFC)和抬升凝结高度(LCL)及中 等强度“瘦高”型对流有效位能分布,是形成高效率降水的有利环境条件。(4)梵净山对水汽向北输送具有阻挡作用,使水汽通量大值带和水汽辐合中 心集中 在其东南侧;边界层偏东风在山前转向南流与南来偏南气流在暴雨区形成东西向稳定中尺度 辐合线,对流在辐合线附近触发、合并、加强和东移是造成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的中 小尺度 动力强迫有利于边界层水汽输送和抬升凝结。 聂云 周继先 杨帆 杨群 杜小玲关键词:暖区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地形作用 喀什地区短时强降水中尺度 系统 特征 2021年 利用2010—2016年5—10月喀什地区9个国家气象站和19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喀什地区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演变趋势、中尺度 影响系统 和触发机制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喀什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中 亚低槽或中 亚低涡的影响下,大部分短时强降水个例中 中 高层有较明显的偏西急流或西南急流,利于中 高层水汽的输送,配合中 层切变线以及低层偏东气流,造成南疆大部的降水天气和局地的短时强降水;造成喀什地区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 系统 有:对流层中 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及低空急流;地面图上中 尺低压及气旋式辐合风场和切变及辐合线等中尺度 系统 与短时强降水密切相关。MCS常在700hPa和850hPa或地面中尺度 辐合区上空发生发展并产生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常发生在地面和850hPa辐合区或切变线出现之后约6h或更长时间;喀什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和雨强与地形作用密切相关。 希热娜依·铁里瓦尔地 玛依热·艾海提 努尔比亚·吐尼牙孜 胡素琴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系统 触发机制
相关作者
隆霄 作品数:61 被引量:520 H指数:1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暴雨 数值模拟研究 中尺度系统 暴雨过程 陈忠明 作品数:83 被引量:829 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中尺度系统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暴雨天气 徐双柱 作品数:69 被引量:522 H指数:14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中尺度分析 中尺度系统 梅雨期暴雨 降水预报 赵思雄 作品数:138 被引量:2,925 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暴雨 数值模拟 强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 张家国 作品数:58 被引量:493 H指数:17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中尺度系统 多普勒雷达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