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113篇“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相关文章
- 中国近代史研究
- 本书试图从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的视角,梳理出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整理、分析每一阶段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导思潮、次要思潮,并从学术思潮起伏变化中去探寻其得失。
- 张海鹏
- 关键词:近代史
- “新政治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 2025年
-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领域涌现出一批与西方“新政治史”相契合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近代政治史的发展和创新。在政治事件研究中,事件的方法论意义拓展了传统政治史的学术空间;在政治制度研究中,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分析使“活的制度史”成为可能;在政治行为研究中,普罗大众逐渐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政治文化研究中,历史与表象之间的张力为研究者带来了新的灵感;在政治概念研究中,“语言学转向”彰显了政治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双重功能。新政治史为近代政治史研究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应看到其边界和限度,防止为新而新或矫枉过正的倾向。
- 李里峰
-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
- 中国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形成、变化与争议
- 2025年
- 1949年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叙事在学术和现实的要求下延续中国化的进程并建立了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体系。胡绳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学界讨论热潮,取得了以阶级斗争为研究主线的共识,并在此视域下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起始问题与“资产阶级革命”研究的定调。强调分期问题也使中国近代史研究集中于“八大事件”。在遵循毛泽东历史学话语的基础上,“革命史范式”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相互成就,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学科化的转型。随着1958年的史学革命走向激进,革命史叙述体系被抽象成为公式,弱化了将唯物史观中国化、深入中国近代史结构研究的动机和学理要素,在八九十年代引起反思和“范式之争”。在激进化过程中,“革命史范式”产生了更多非历史主义的负面效应,但其曾强有力地论述中国近代社会的激烈矛盾与重大更迭,解释中国革命的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 黄雯鏸
-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
- 史学与医学的双向赋能——医疗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刍议
- 2025年
- 近20年来,中国医疗史作为新史学的一份子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作为该领域的主阵地,积极吸纳新史学的理念与方法,研究议题更加多元且成果丰硕。它不仅促进了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重现了以往被忽视的历史面相,还对近代史研究理念与范式的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史研究的良好基础和深厚土壤,则为中国医疗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养分。展望未来,近代医疗史可望通过知识史与物质文化史两大路径,进一步融通内外,结合数字史学技术,发掘民间医疗文献资料,关注中西医汇通,深入探究中国医学的独特性与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实现史学与医学的双向赋能,为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 余新忠
- 关键词:医疗史中国近代史
- “新史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转型
- 2025年
- “新史学”的源起与发展,正处于晚清大变局的特殊年代。西潮泌涌而人,势不可挡,晚清改良与革命相互争锋的复杂历史氛围,也锻造着“新史学”不拘一格的时代品格。自“新史学”诞生伊始,就很少以纯粹学术的面目出现,而是始终与“保守”抑或“激进”的各种政治论争反复纠缠在一起,难以从中剥离。中国“新史学”的诞生又是西方社会科学不断刺激下的产物,对西学方法的吸收大多受制于当时特定变革议题的需要,以至于不同史学方法的更新换代,往往就是对时势变化做出的某种曲折回应,甚或就是某派政论观点的间接表达。
- 杨念群
- 关键词:新史学中国近代史
- 否极泰来:“新史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转型
- 2025年
- “新史学”的演变与近代中西冲突下形成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往往是对现实政治议题的回应。有关“唯物史观”“现代化叙事”与“基层社会制度”的研究分别与“新史学”不同阶段关注的主题相互对应。以诠释“阶级斗争”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是建立“革命史叙事”的理论基础;“现代化叙事”的盛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所致;对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探讨,以及“后现代”“后殖民”方法的引进和借用,是重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大背景下的产物。
- 杨念群
- 中国近代史研究
- 2024年
- 对于三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情况来讲,可谓是成果众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首先是传统研究领域的老树新花,不管是在传统的思想文化史,或是在政治和制度史,或是在中外关系史(外交史),乃至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技术史、概念史、阅读史、环境史、动物史等,过去三年都出现了众多的精彩研究成果。
- 张仲民
-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阅读史思想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技术史概念史
-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路向(1949—1966)
- 2024年
-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动力,其学科地位得以大幅跃升。研究者衷心服膺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重视劳动民众的理念被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内化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史学研究因而眼光下移,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蔚然成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底层民众给予高度关注,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改变了以往相关研究偏重中外关系史的基本格局。相应地,研究者看待史料的眼光也发生转换,并在如何获取史料上形成新的理念与取径,转而强调走出书斋,到实地进行历史调查。唯物史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也引导了研究视角与研究论题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面貌。
- 赵庆云
-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近代史研究
-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路向(1949—1966)
- 2024年
- 1949-1966年间的史学研究对当代中国史学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当今史学重要的学术传统,也是建设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重要的学术资源之一。伴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唯物史观以其科学理论、逻辑力量和变革现实社会的伟大实践,赢得不同流派学者的衷心服膺。
- 赵庆云
-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历史学当代中国史学逻辑力量学术资源唯物史观
- “第二届中国近代史前沿论坛:大数据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 2024年
- 为了更好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推动学科创新与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融合,助力学术共同体建设,2023年10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近代史前沿论坛:大数据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 刘超建
-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大数据学术共同体
相关作者
- 王建朗

- 作品数:55被引量:30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研究主题:国民政府 中国近代史研究 抗战后期 中国近代史 中外关系史
- 赵庆云

- 作品数:34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近代史研究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近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张海鹏

- 作品数:141被引量:1,35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实证分析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研究 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
- 郭世佑

- 作品数:72被引量:16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辛亥革命 孙中山 学术规范 中国近代史研究 洋务运动
- 郑师渠

- 作品数:95被引量:55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新文化运动 反省 中华民族 欧战 国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