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45篇“ 中国现代艺术“的相关文章
- 祛魅西方“中心主义”——“第三空间”与中国现代艺术的对话
- 2025年
- 在全球化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维性。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与本土文化的深厚根基,艺术家们在创造性地汲取外来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不断寻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平衡与融合。在“第三空间”理论的视野下,中国现代艺术实践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化再现,而是进入一个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交织空间,并通过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塑造出具有时代感与全球性影响力的艺术表达。
- 缪元李书春
- 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西方中心主义
- 构建中国现代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多维思考
- 2025年
- 在当下中国艺术学的学术、学科与话语“三大体系”构建与演进历程中,基础研究领域依旧保持着较为稳健且深入的发展态势。回顾过去近20年的研究,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方法、理论与体系相继出现,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趋势与21世纪以来的全球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跨学科研究范式成为各领域的普遍学术现象,艺术学领域也在研究方法创新与多元学科交叉过程中不断开辟全新的认知视角与维度,同时也引发了在学科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反思,如何构建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与国际视野的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成为当前学术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次采访从全球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学科整合与文化交流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艺术学的“边界与跨界”问题,强调在中国艺术学学术、学科及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跨学科、跨文化对于艺术学研究中视角拓展与理论深化的重要价值,本次采访认为构建中国艺术学学术、学科及话语体系,依然需要遵循时间演进的自然规律,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以实现艺术学理论的持续创新与学科的繁荣发展。
- 郭亮
- 关键词:艺术学研究范式学科建设
- 林文铮和早期中国现代艺术策展:以1928年2月23-28日上海“林风眠个人展览会”为例
- 2025年
-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西湖国立艺术院成立前夜,林文铮于1928年2月23日至28日在上海组织举办了“林风眠个人展览会”,引起沪杭大众媒体的关注,并刊载部分作品。然而,关于这次展览的32幅图版目录、2幅图版和5篇介绍、批评文字,却长期淹没无闻。本文通过重新发现近百年前的这本目录,具体感知林文铮身为广东梅县同乡林风眠校长的左右手在宣传林氏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所体现的策展魅力,增补林风眠早期艺术展览缺失的文献,由此汇聚中国现代艺术和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 洪再新
- 关键词:林风眠
- 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与生成 ——以决澜社的艺术实践为例
- 自清末的“西化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起的“新美术运动”,西方艺术思潮不断刺激中国美术界对传统艺术的反思,动摇着根深蒂固的传统绘画体系,促进了艺术思潮的不断转变。这种思想的碰撞在艺术理论方面,引发“新旧之争”;在艺术创作...
- 胡冰儿
- 关键词:决澜社西方现代艺术艺术民族化
- 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艺术的艰难探索——读《抵抗与自觉》
- 2023年
- 莫艾的著作《抵抗与自觉——中国现代美术早期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北大出版社,2016年),聚焦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通过深入考察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三位代表性艺术家在此阶段的艺术探索,剖析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所涉及的时代课题。
- 刘欣宜
-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艺术刘海粟林风眠艺术探索
- 中国现代艺术巨匠--张光宇
- 2023年
- 他担任美术设计的电影《大闹天宫》被日本动漫之父手家治虫和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视为艺术瑰宝,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陈丹青尊他为“百年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开山人物”,20世纪中国“大美术家”张仃更是认定“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应当齐、黄、张并列”,齐即齐白石,黄乃黄宾虹,而“张”就是张光宇。
- 朱梓宝
- 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日本动漫美术设计宫崎骏
- 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的发生及其感性辩证法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与符号学同年诞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汉语“符号学”在注重认知关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感性的立场。艺术符号学与普通符号学之间形成“互生”的现象。我国20世纪早期文字符号的根本变革与最能够体现感性立场的艺术符号,对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姿态:文字符号对传统的截然抗拒,艺术符号对传统的主动继承,二者“殊途”指向的“同归”是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的民间场域。这是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在发生期所蕴含的感性辩证法。从我国现代“符号学”的命名入手,厘清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在发生期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对中国艺术符号学的根本溯源、整体发展以及民族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中国艺术符号学“接着说”的前提和基础。
- 安静
- 关键词:符号学
- 英语世界中的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艺术史——兼论艺术史写作的方法与突破
- 2022年
-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世界里的学者以不同角度构建了20世纪早期的中国现代艺术史。本文梳理了其中三种主要的叙事模式,即中西二元架构下的中国现代艺术之被动性,解构二元论后的中国现代艺术之主体性和多元性,艺术与都市消费弥合中的中国现代艺术之大众性。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叙事模式的语境和演变过程,以探讨西方学者认知中国现代艺术的方式的突破,并借此思考新一代艺术史学者构建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责任。
- 李伊晴
- 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
- 《黄宾虹的世界意义--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文集》自序
- 2022年
- 黄宾虹艺术的核心价值何在?35年来黄宾虹研究在这一议题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性?艺术史学人洪再新在这本论文集中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从第一手中外史料(如《附录》黄宾虹早年论作的西文翻译影印)显示,黄宾虹的现代艺术特质得益于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中国画国际市场,并通过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的国画复活运动”得以升华,由此颠覆了将黄宾虹定位为“古典中国画大师”的陈说。更重要的是,黄宾虹艺术的核心价值不只限于“现代运动”的某个瞬间,而在于指向未来,阐发自然和艺术的内美。结合大量视觉图像,这本文集为中外读者欣赏人类最悠久的艺术传统之一——中国绘画,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由此揭示黄宾虹的世界意义。
- 洪再新
- 关键词:现代艺术内美
- “天地境界”: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的新理学同题
- 2022年
- 1949年以前的冯友兰对儒学中的“神秘主义”持肯定态度,构成他后来提出的“天地境界”的前提。其源头是王国维1904年于《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惊鸿一现的“曾点之乐”,此乐亦为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之顶峰。不同于陈来对“神秘主义”的否定以及对李泽厚“情本论”的批评,以心学为宗的牟宗三曾对“曾点之乐”持警惕态度,后经对勘并吸收康德美学,最终转变为“即真即善即美”的归本式肯定。
- 冯学勤
- 关键词:天地境界康德美学新理学形上学牟宗三中国现代艺术
相关作者
- 朱寿桐

- 作品数:245被引量:632H指数:12
- 供职机构:澳门大学
- 研究主题:汉语新文学 新人文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汉语文学 新文学
- 董双叶

- 作品数:24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明代 院体画 内藤湖南 艺术审美 艺术批评
- 刘凯

- 作品数:21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元代 艺术史 动漫产业 研究性教学 绘画
- 张锦华

- 作品数:18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凯里学院
- 研究主题:苗族 侗族 赏析 艺术 辩证法
- 顾丞峰

- 作品数:54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艺术 当代艺术 水墨 中国美术 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