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174篇“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相关文章
-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理论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以郑杭生的学术思想为中心
- 2025年
- 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郑杭生围绕“中西”“古今”“理实”三大基本关系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命题和理论,较早唤醒了中国社会学界的理论自觉意识,他及其团队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创新探索为中国社会学的理论本土化建设树立了优秀范例。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郑杭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和观点命题,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角度概括和阐释了社会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规律及现代化发展趋势。对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学入手建构本土理论,他也较早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方法论思想。
- 符平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学
-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
- 2025年
-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历程和经验、战略和实践、挑战和意义,及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丰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是学术界早已探索并在近几年起新的热潮的一场学术运动,在其中,中国社会学是一股重要的学科力量。
- 符平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理论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以郑杭生的学术思想为中心
- 2024年
- 以郑杭生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学逐渐融入并对话世界学术的历程,更是中国社会学对西方学说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不断强化理论自觉,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程。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为核心观照,以社会转型透视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是郑杭生相关学术思想的根本进路。郑杭生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华文明的融合性思维方式相会交融的结晶,其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破除了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迷障,批判了西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预设和二元对立思维,以转型论替代目的论的转轨学路径,将特殊经验理论转化为一般经验理论。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和社会转型的多样性构成了对西式现代化理论最根本的挑战,也是实现现代化理论范式转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要前提。
- 符平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学
- 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 2024年
- 社会学从命名为“社会学”时,就是要创造一门新学科,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讲求科学的方法就是要脱离神学和哲学。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建立一门科学的研究社会的学科,更在于要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知识。
- 陈心想
-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学二重性学科
- 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观念
- 2024年
- 费孝通先生在领导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过程中,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如何建设中国社会学的问题,始终念兹在兹。尤其是在暮年,他婵精竭虑、深刻反思的就是这个问题。2003年,93岁高龄的费先生,写出了集中体现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深邃思想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强调“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提出了社会学怎样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science)”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训。
- 景天魁
- 关键词:费孝通先生双重性格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观念
- 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 陈心想
- 关键词:人文性中国特色社会学
- 郑杭生先生的韦伯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被引量:2
- 2024年
- 郑杭生先生是最早认识到韦伯研究的重要性并对韦伯社会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中国内地学者之一。他坚持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理论自觉,对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加以深入研究和借鉴应用。他在对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系统阐释中确立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正确方向,在建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受到韦伯“理想类型”等思想的启发与影响。在与韦伯“传统—现代”分析框架对话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社会共同性”“新型现代性”“新型社会主义”等概念和命题。郑杭生先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对韦伯研究的重视和对韦伯思想的借鉴应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 奂平清
- 关键词:价值中立
- 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 2024年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尤其是其中的“特色”该怎么理解,现状如何,应该如何,如何实现“应该”有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思考,笔者想从社会学的二重性角度,即科学性与人文性,来尝试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问题作一些回应。这些认识都还不够成熟,仅供学界同仁讨论参考。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美国经验社会学天生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但是,这两种特性不是我们普通想象的那样和谐共存于一体,而是在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轻重缓急的张力。笔者以美国社会学发展的例子来展示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张力。
- 陈心想
- 关键词:人文性社会学二重性
- 技术驱动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
- 2024年
- 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意思相近又有所不同。一般理解,“变迁”表达的时间空间跨度要远大于“转型”。社会变迁总体上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每天都在发生的渐进过程。而社会转型则是指在社会变迁的长期过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石英
- 关键词:社会变迁中国特色社会学社会转型
- 技术驱动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
- 2024年
- 中国社会正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高级阶段“智能社会”的跨越式双重转型。这种双重转型具有叠加性和不均衡性特征。驱动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引发社会时空、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变化,动力来源是物理世界“质量—能量—信息”的释放和相互转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智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分别呈现加法效应、乘数效应和指数效应增长。跨越式双重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历史使命。社会学学科设置需要面向未来适当拓展,由重预测转向重建构,纳入未来学科,建构智能社会美好生活;社会学研究理念和视角应当有所调整,变居高临下的俯视社会为置身其中的平等参与,注重拓展知识结构,更好发现和回答时代之问;社会学研究方法既要打破数据化实证主义教条,也要跳出数字化工具主义樊篱,回到费孝通“双重性格”理念,科学与人文融合并重,重构多元化的社会学方法体系和学术范式。
- 石英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学社会转型
相关作者
- 杨敏

- 作品数:164被引量:1,510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学 社会 社会互构论 社会学理论 政府采购
- 郑杭生

- 作品数:304被引量:5,101H指数:4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 社会建设 社会 社会运行
- 石英

- 作品数:30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学 社会学 文化自信 社会 GIS
- 周飞舟

- 作品数:86被引量:6,891H指数:3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研究主题:城镇化 社会学 家庭 费孝通先生 分税制
- 黄家亮

- 作品数:70被引量:96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 中国社会学 基层社会 法律 纠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