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26篇“ 中国新文学“的相关文章
- 中国新文学线装书现象考论
- 2025年
- 清末以降,传统线装书逐渐被平装书、精装书取代,但仍有一批新文学著作采用线装装订,在以平装为主的现当代文学出版界中独树一帜。无论是民国时期新文学线装书因形制古雅经典或质量参差不齐而引发争议,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新文学资料汇编以线装形式出版,引起史料价值、审美价值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新文学线装书现象都不应被简单地概括为“新书旧装”热潮。综合来看,新文学线装书不仅具有传统线装书所不具备的版本形态和构成要素,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视角。因此,新文学线装书应当被视作一种新的版本物态,承认其特殊的版本价值,并借这一现象重新审视当时关于新文学文化策略与文化标准等问题的讨论和分歧。
- 金宏宇李嘉然
- 关键词:新文学线装书
- 多重身份与立体的译者主体——徐仲年与中国新文学法译
- 2025年
- 关注译者的多重身份,有助于避免将译者主体简单地等同为各种外部规范及话语的附属。20世纪上半叶,徐仲年留法近十年。作为中法文学间的双向译者、双语作家及文学批评家,他为中国文学的域外传播留下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徐仲年对法译介中国新文学这一个案,揭示多重书写身份如何对译者的选材及文本阐释持续产生形塑,其翻译方案何以体现出复杂的文化认同协商。这一个案研究意在树立更为立体的译者主体,也以此探究20世纪上半叶留法学人主动译出中国文学的语境与特点。
- 王婉媛袁筱一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译者主体译者身份
-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逃离”现象研究--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为考察中心
- 在“五四”这变革丛生的动荡时期,现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群体性的“逃离”现象,这并非偶然,它与整个社会、政治、心理紧密相关,不仅应和了“五四”启蒙任务,也蕴含着人类不满足于现状、求新求变的态度和渴望冲破牵绊的心理。现代作家纷...
- 李丽颖
- 关键词:现代小说逃离《中国新文学大系》
- 美国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对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的解读
- 2024年
- 作为一部具有完形意义的理论著述,它向读者表达出怎样高度的学术思想,或是呈现出何种向度的理论创新,或者是传递出富有新意的研究方法,抑或在得出的结论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无疑关涉作者对论题的精心选择、对观点的认真提炼、对论证方法的深入思考和对结论的反复斟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理论专著的最终形成,犹如一种系统工程的建造,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或问题意识,笔者走进了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之一的吕周聚先生倾力打造,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所建构的独特的理论世界。
- 孔明玉冯源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联书店完形
- 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新境遇·新问题·新方法”——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6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 2024年
- 2023年11月11日,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6届年会暨“新境遇·新问题·新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新”论坛在漳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社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创新与未来发展。
- 沈瑞芳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新文学研究
- 赓续中华文脉的理论、问题与方法——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24年
- 2024年7月5日至8日,中国新文学学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文学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三峡两地举行。
- 易弋雯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中国文学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寻找一种“他者”的镜像——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 2024年
- 近些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世界路径探源,基本是围绕着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而吕周聚的《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一书另辟蹊径,以“美国”为视角重审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轨迹,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民主、自由等观念与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联系,而且还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文体为例剖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美国因素,重构了五四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跨文化场域。这既是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探讨。
- 刘勇张悦
-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
- 虚无中的道德激情:1920年代中国新文学对阿尔志跋绥夫资源的理解与征用
- 2024年
- 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最早在1920年以“俄国文学真精神”的面目被译介进入中国,对其中的虚无主义精神的阐释,反映出1920年代中国新文学建设自身时的美学诉求和伦理立场。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沙宁和绥惠略夫这两个现代人形象,译介者发掘了作品中体现的否定力量、反传统性和革命者的两难处境,并在不同时期给出了各有侧重甚至前后矛盾的评价。究其原因,虚无主义必须作为西方启蒙现代性的后果而被理解,其中涉及了作为人类的“我”对神的占位,而在俄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又多了反抗历史非正义性的道德激情。如果将虚无主义视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诸多表征之一,那么中国新文学建设者则以写实主义作为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回应方式。在这一写作手法和伦理立场的双重“写实”中,异质性的俄国虚无主义精神被从个人走向集体的社会责任感取代,其中蕴含的道德激情以中国本土化的方式真正落地并转化为文学和社会实践,这既与中国新文学的思想启蒙、社会改良任务相关,也提示了一种在文学领域不同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中式可能。
- 刘佳宇
- 关键词:阿尔志跋绥夫虚无主义中国新文学写实主义审美现代性
- 论范子美的汉语文学观及其实践——关于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和声”现象的个案考察
- 2024年
- 兼具儒者和基督徒双重身份的范子美虽因身份的特殊徘徊于新文学的周边,却始终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保持微妙的“和声”关系,他积极回应语言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争论,与《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隔空对话。范子美以盛倡德智这一“学者的”而非“锋头的”方式启导现代青年,并从语言形式出发探求白话文学的学理性且不排斥文言的使用。此外,他还注重从传统国粹中汲取新文学资源,以山歌为新诗的范本。范子美的汉语实践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既有冲突又有交融,与五四新文化阵营的思想主张共振发声,呈现出清末民初至“五四”前后丰富多彩的文学样貌。
- 董韫玮
- 关键词:新文学
- 清晰严密的理论分析和多音复调的研究视野——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 2024年
- 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文学的历史最短,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谓至早至深。从时间上来看,早在19世纪末,中国文学尚处于半封闭的古典形态中,美国文学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1891年,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爱德华·贝拉所著乌托邦小说《百年一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上半叶,从《黑奴吁天录》到惠特曼的《草叶集》,再到后来的辛克莱、奥尼尔、艾略特、奥登等,几乎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都有美国文学在背后扮演着重要推手的角色。
- 谭桂林管亚星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草叶集》《黑奴吁天录》乌托邦小说惠特曼李提摩太
相关作者
- 王嘉良

- 作品数:106被引量:184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现实主义 中国新文学 越文化 浙江潮 新文学
- 朱寿桐

- 作品数:245被引量:632H指数:12
- 供职机构:澳门大学
- 研究主题:汉语新文学 新人文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汉语文学 新文学
- 黄健

- 作品数:288被引量:284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盆栽 现代文学 江南文化 中国新文学 新文学
- 於可训

- 作品数:155被引量:206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主持人 文学批评 文学 列传 乡村教师
- 袁洪权

- 作品数:69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考释 选集 信札 文学史料 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