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2篇“ 中国文论话语“的相关文章
- 中国文论话语被引量:11
- 2007年
- 2007年4月9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了题为“中国文论话语”的演讲。他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全盘照搬西方文论套用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忽视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严重的“失语症”。“话语”指文化意义建构的法则,中国有两个固有的文化规则一是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二是“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方式和解说话语模式。所谓“失语”就是失去了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的固有文化规则,还包括失去了中西在跨文化对话中产生理论成果的良机,失去了文化的杂交优势。今天的中国有可能正处在从“西化”到“化西”的转折点上。笔者对其演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现征得演讲者同意,本刊先行发表。
- 曹顺庆
- 关键词:中国文学研究文论话语言说方式文化规则跨文化对话
- 历史地看待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被引量:3
- 2023年
- 文论话语体系是文论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共同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百年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变化,同百年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变化的动力在于各种文论话语的对话和融合。新时期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建构,进入了新的阶段,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新的进展。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向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实现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融,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
- 程正民
- 关键词: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话语特征历史启示
- 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从《文心雕龙》英译谈起
- 2023年
- 《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成功译介说明要想与西方文论进行平等对话,必须要拥有话语权,中国需要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然而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化的适应性转换;二是对西方文论进行本土化改造;三是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四是立足中国现实,扎根本土实践,让中国文论为中国文学实践服务,以文学实践为根本,防止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脱节。中国当代文论必须进行话语重建,走从文本到实践再到理论生成的正确路线。中国需要充分发挥文论建设的主体性,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洋为中用,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推陈出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
- 胡作友张兰
- 关键词:西方文论文学实践
- 晚清—五四语境中学科建制的确立与中国文论话语的知识转型
- 2022年
- 在晚清—五四时期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自足系统的崩溃与瓦解,不仅表现在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经学话语的转型,而且体现为西学知识谱系对传统中学的切换。当然,这种切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当漫长、逐步演变的过程。如果说晚清—五四时期从“家国天下”到“民族国家”再到“个体自我”的意识转换,主要体现为在西方“他者(the other)”参照下的源于自我的现代性主体认同,那么有关中西知识谱系的切换则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组与西学话语的输入,直接在知识转型层面开启了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话语模式与意义建构。
- 晏红
- 关键词:知识转型个体自我知识谱系学科建制历史文化语境
- 中西互鉴与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从弗朗索瓦·于连对中国智慧的跨文化思考谈开去被引量:2
- 2022年
- 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哲学工具”,将汉学视为“反思方法”,以打通中西文论的态势呈现出西方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扮演着“中学西传”的纽带。他主张从诸如“中庸”“无为”“乘势而为”“因势利导”“以待时机”等中国智慧中汲取灵感,认为其中蕴涵着大量西方思想的“未思”,对反思西方哲学传统与思维模式具有借鉴意义。于连研究中国的方法极具创新性与自省意识,中国智慧在于连笔下亦不是简单的研究对象,而是被置于中西比较台前的一项“理论工具”。这不仅反映出中国思想之于西方的重要性,更从中西互鉴的视角彰显出中国智慧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为我国文论话语的建构带来诸多启示。
- 吴攸
- 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名家文库 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 本书分为文化软实力研究概述和中国文论话语建设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对中国、英美、日本、德国等软实力研究,涉及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战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分子及民族心理、新闻传媒、影视、大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后一部分包括中国文论...
- 曹顺庆
- 中国文论话语创新:从话语体裁到知识生态
- 2021年
- 文学理论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而理性思考不仅仅是对象性的,即研究对象,也是反思性的,即反观自身。这个自身既可以是文论家身份,也可以是文论研究的知识本身。这是反思性文艺学应该考虑的问题。20世纪世界学术史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型,即“话语转向”。原来偏重静态的结构的语言学走向了偏重动态的社会的语言学,即话语研究。
- 时胜勋
- 关键词:文论研究文论家知识生态中国文论话语
- 论蔡宗齐对中国文论话语的还原及中西比较
- 2021年
- 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质与世界价值系百年中外学界的讨论焦点,汉学家蔡宗齐于此有卓越建树。他认为,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文论有“独特系统性”,集中体现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将文学视为内外“和谐过程”,旨在实现天地人和谐。他揭橥了诗言志、兴观群怨、以意逆志、情、温柔敦厚(郝敬)等中国文论“术语”的发生语境、理论内涵、嬗变轨迹和价值意义。他极为注重还原中国文论的历史情境,尤其强调追问哲学渊源,既试图阐明早期中国人世界观对文学观的深刻影响,还探讨了诸多文论关键词的哲学背景。作为域外龙学研究名家,他对刘勰文学思想的来源、体系框架及创作论进行了深入考察。蔡宗齐还将中国文论纳入比较诗学视野进行审视,以内文化、跨文化与超文化三重视角开展中西比较,阐明中西方文论的异同及因由,并主张以“中体西用”为探究中国文论的模式。
- 郭明浩
- 关键词:中国文论比较诗学
- 刍议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 2021年
-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文重读美国学者唐小兵著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意在解构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膜拜,并指出:文学解读的"全盘西化"、《再解读》式的碎片化重构以及西方文论的价值评判会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消解。学界应理性评价文论建构的西方入思方式,在尊重中国文学"政治性"本土属性的前提下建构中国文论话语权。
- 席东
- 关键词:政治性
- “后理论”语境下的中国文论话语建设被引量:2
- 2021年
- 西方理论在20世纪末遭遇到了危机,而中国学界也从21世纪初开始反思理论,尤其是西方文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进入了所谓的"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所遭遇的危机并非理论消亡的前兆,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反思与调整。中国学界与西方学界所遇到的困难并非完全一样,二者的理论发展进程也不是同步的。我们在批评理论所带来的问题时,不应该忽视中国译介外国理论的主动性和我国理论建设的主体性问题。我们要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发展状况和文化状况,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在中国语境中建设好中国的文论话语。
- 生安锋刘丽慧
- 关键词:主动性
相关作者
- 曹顺庆

- 作品数:286被引量:1,445H指数:2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 变异学 中国文论 失语症 中国古代文论
- 时胜勋

- 作品数:91被引量:11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文论 文化身份 文论 本土化
- 翁礼明

- 作品数:17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江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理论 新闻叙事 人文主义 文学 中国文学
- 陈军

- 作品数:165被引量:198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文类 戏剧 北京人艺 文学理论 《雷雨》
- 张金梅

- 作品数:61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春秋》笔法 中国文论 《诗》无达诂 春秋笔法 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