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567篇“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相关文章
- 历程·特征·地位·价值: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宏观审视——以张锡勤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为中心
- 2021年
- 张锡勤先生是著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家和伦理思想史家,为我国及龙江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所补充和深化。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的五阶段说: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五代、宋明、明清之际,在强调儒家伦理道德主流地位的同时关注到非儒和反儒学派以及思想的存在,并能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进行深入解读,体现了那一代学者浓郁的历史唯物论情怀。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结构的分析,认为这是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特征的根源性问题,由此生发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要特征:家族本位—伦理型文化—重道德,家族本位—家国同构—伦理政治一体化,家族本位—重家庭血缘关系—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家族本位—整体主义—尚公—重礼—贵和。先生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概括为两个“之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伦理文化源头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这完全符合中国伦理文化的实际。先生既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普遍性,亦即超越性,也肯定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民族性,亦即特殊性。先生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他所说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在活力”“未来价值”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中国和世界贡献出更多智慧。
- 柴文华段澜涛
-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家族本位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家庭本位建设被引量:5
- 2019年
- 家族本位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内,家族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外,家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儒家伦理自始就有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有己而无我";二是"先家而后国"。伦理文化精神的迁移转换是从两面——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来夹击中国传统伦理的家族本位。其要义有二:揭露国民私德意识,宣扬公德观念;揭露国民奴性心理,宣扬个性思想。其关键是以社会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来反对家族本位主义。从"电子家庭"起,现代家庭本位建设在实际上即已开始。家庭原有职能将会逐步恢复,家庭将会重新成为社会的基元或基元之一,家庭无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面对面"构建的原子式"命运共同体"。
- 彭耘夫程广云
- 关键词:传统伦理文化家庭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 纪录乡愁: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 2019年
-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发出关于"要记得住乡愁"的谈话,一批关于记录乡愁的纪录片不断涌现。文章从中国传统伦理当中的家文化与和文化两个角度试分析乡愁这种情感的根源。从而认识到乡愁文化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人增强文化的自信力,增强自身归属感的重要的文化和情感符号。
- 宋文康
- 关键词:家文化文化认同
- 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发掘与提炼被引量:1
- 2018年
- 张锡勤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发展史的全面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及诸多德目的系统梳理,提炼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尚公、重礼、贵和。首先,张锡勤先生将"尚公"界定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并认为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结构——血缘宗法社会下的家(宗)族本位社会结构是产生尚公思想的根本原因。其次,张锡勤先生从"礼"的产生开始追溯重礼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指出礼起源于上古宗教祭祀,在先秦社会中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宗教性向政治性、伦理性递嬗的过程。最后,张锡勤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即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指出"贵和"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其本质就是通过礼教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建立起等级和谐社会。在尚公、重礼、贵和三者关系中,张锡勤先生认为"尚公"是最基本的,是衍生其他两个基本精神的根。正是由于"尚公"的重整体观念决定了要用"礼"来维护社会整体的秩序稳定,用"和"来实现这种秩序的和谐。因此,尚公、重礼、贵和是相互关联又互为补充的。其中,又以"尚公"为最基本的道德精神。"重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整体和谐的重要手段。和谐则是中国传统道德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理想状态。张锡勤先生通过对尚公、重礼、贵和的追本溯源,深入剖析了其内在含义和规范要求、产生根源和历史局限,并指出其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认可。
- 桑东辉
- 关键词:伦理文化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弘扬被引量:2
- 2017年
-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主题进行笔谈,本期推出三位湖湘学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 唐凯麟
-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当代中国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办公厅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的现代转向——基于政治统治史的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是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仁为宗的价值观和成圣成贤的人生观三者的"三位一体"。它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传统伦理文化体系在明朝中叶发生"松动",在哲学上的表现主要是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其客观上造成的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潮,以及心学引起的明清启蒙哲学的文化现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和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被破坏,传统伦理文化体系遂走向瓦解。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其自身异质性的因素也为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带来了挑战。
- 韩冬雪李浩姜国梁
- 关键词: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特质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实体性与公民道德教育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实体性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得以实现,个体道德得以完成的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国人的民族...
- 王传峰
- 关键词:道德教育伦理文化
-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法治精神被引量:1
- 2015年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国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全民族的法治精神。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精神元素:法天立道、忠诚法度、秉公执法、赏罚得当等都是对法治精神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应该处理好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吸取、发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夯实文化根基。
- 邱正文刘建荣
-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法治德治公平伦理精神
-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缘由探析
-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予以应有的关注。这既由两者面临相同问题和承担相同任务的特点所决定,也缘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和两者相互策应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主旨对于当代思想政治...
- 刘云林龚怀林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义利观人性观
- 影响中国高校学术权力回归的根源因素分析——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为视角
- 2015年
- 随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不断上升,高校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学术权力回归是迫切的、必要的。本文从当前中国高校中出现的学术组织科层化和"双肩挑"两种突出现象出发,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为视角,分析了学术权力回归的阻力,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两种阻力,并尝试探索克服这些阻力的方法,发现营造学术文化氛围,独立设置高校学术组织机构,缩小收入差距是学术权力回归的应循之路。
- 赵萍
- 关键词:学术权力中国高校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