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5篇“ 中华稻蝗“的相关文章
- 中华稻蝗低分子肽抑菌及对南果梨保鲜作用
- 2025年
- 以中华稻蝗为原料制备低分子肽,通过滤纸片法研究低分子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的抑菌效果;测定不同浓度低分子肽涂膜对南果梨失重率、还原糖含量、腐烂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低分子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菌均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肽溶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菌(P<0.05);随着低分子肽溶液浓度提高,抑制作用增强,质量浓度为3.5、4.0 mg/mL的低分子肽溶液抑菌效果较好。低分子肽涂膜能有效减缓南果梨失重率上升、还原糖含量下降、腐烂指数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小、硬度降低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变化;质量浓度为4 mg/mL的低分子肽溶液对南国梨的防腐效果最好。
- 王亚茹牛莉卜毛迪锐王瑞俭刘艳秋
- 关键词:中华稻蝗低分子肽抑菌南果梨保鲜
- 一株中华稻蝗内生真菌Fusarium lateritium ZMT01的代谢产物
- 2024年
- 研究一株中华稻蝗内生真菌Fusarium lateritium ZMT01的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发酵真菌,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单体,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共从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fusopoltide A(1)、fusopoltide B(2)、fusopoltide D(3)、solaniol(4)、javanicin(5)、(1S,4S,10S)-3,4-dihydro-6,9-dihydroxy-8-methoxy-10(-2-oxopropyl)-1,4-methano-2-benzoxepin-5(1H)-one(6)、2,2′‐methylenebis(4‐methyl‐6‐tert‐butylphenol)(7)、2-hydroxymethyl-5-isopropoxy-4-methoxynaphthalen(8)、β-sitosterol(9)和walterolactone A(10)。其中化合物8、10为首次从Fusarium属中得到,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Fusarium lateritium中分离到。采用二倍稀释法测试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和5对O6血清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有强抑制活性,MIC为6.25μg/mL,化合物4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显示中等抑菌活性,MIC为200μg/mL。
- 房豪东黄子辉李苏柠黎杨倩佘志刚熊亚红李春远
- 关键词: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抗菌活性
- 辽宁省水稻中华稻蝗发生状况调查与防控对策探讨被引量:1
- 2023年
- 多年田间观察调查表明,辽宁省水稻蝗虫最常见种类为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平原地区稻田发生较轻,大片稻田边缘地带水-旱交界、稻田-苇塘交界地带发生较重;山区河谷地区,旱地荒地为主稻田较少地区的稻田发生较重。6~7月,1~3龄蝗蝻集中于稻田周边及稻田内1~1.5 m的稻丛上栖息活动,少量取食稻叶;8月初,4龄以上蝗蝻向稻田中部迁移分散到全田,大量取食稻叶;8月下旬,成蝗又恢复稻田周边及稻田内3 m范围活动。网室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辽宁省中华稻蝗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田埂及附近的旱地荒地表土层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历6龄,成蝗存活20 d。主要为害期为4龄以上蝗蝻及成蝗。中华稻蝗耐饥力强,7 d不取食正常存活。根据其生物学和前人研究结果,中华稻蝗为害损失较小,发生较重的山区部分稻田需要防治。防治适期为低龄蝗蝻期。在田埂及稻田四周对稻田周边及稻田内边行施药防治,其防治药剂为有机磷农药及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蝗虫孢子虫等生物农药。
- 杨蕾于凤泉
- 关键词:中华稻蝗
- 中华稻蝗免疫反应研究
- 2021年
- 昆虫血细胞是免疫防御的主要防线。在最近几年中,相关人员对于昆虫血细胞的免疫研究次数非常少,同时也没有有效实施稻蝗免疫研究工作,基于此,合理对昆虫学细胞的免疫反应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为研究提供合理的害虫治理方式,并且还能够为昆虫免疫学奠定坚实基础。文章主要对中华稻蝗免疫反应展开了研究。
- 骆雪俞伟辉
- 关键词:中华稻蝗免疫反应
- 中华稻蝗Knickkopf(Knk)基因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被引量:1
- 2020年
- 基于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获得1条OcKnk基因全长cDNA序列,采用qRT-PCR检测其组织部位表达特性和其在表皮发育过程中表达情况,明确其分子特性,采用RNAi技术结合表型观察,研究其对中华稻蝗蜕皮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组织部位表达结果显示其在中华稻蝗体壁、前肠和脂肪体表达最高,发育表达结果显示其在表皮不同发育日龄均有表达,且在蜕皮前期和后期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注射dsRNA后,多数虫体难以成功蜕去旧表皮,导致死亡,少部分可蜕至下一龄期,但活动力较低,行动缓慢,最终死亡。研究结果表明OcKnk参与昆虫生长发育和蜕皮过程,可作为重要靶标基因,为下一步害虫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 于荣荣张育平马恩波张建珍
- 关键词:中华稻蝗分子特性生物学功能
- 中华稻蝗免疫反应的研究
- 昆虫血细胞是其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科研学者对昆虫血细胞的免疫研究较少,对稻蝗的免疫研究更少。研究昆虫血细胞的免疫反应,不但为研究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理害虫方法提供思路,而且为研究昆虫的免疫学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题通...
- 王小莉
- 关键词:中华稻蝗颗粒物免疫反应血细胞
- 不同菌种对中华稻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华稻蝗血淋巴,并在不同时间段测定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试验组中SOD活性高于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枯草芽孢杆菌组在染菌12 h时活性达到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在染菌8 h时活性达到最高,且枯草芽孢杆菌组SOD活性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试验组中POD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活性变化不稳定,但枯草芽孢杆菌组的POD活性要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可见,枯草芽孢杆菌对稻蝗的血细胞抗氧化酶系统影响较大,其结果可为研究稻蝗的免疫反应提供试验依据,也可为研究新型的蝗虫治理方法提供思路。
- 王小莉张雪娟张欣刘庆华张小民
-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华稻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
- 中华稻蝗共生菌Fusarium sp.ZMT01固相培养代谢产物被引量:1
- 2019年
- 研究中华稻蝗肠道共生菌Fusariumsp.ZMT01固相发酵代谢产物,用现代层析技术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单体,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二倍稀释法测试抗菌活性。分离到3-苯基-2-环戊烯-1-酮(1),2-羟基-3-苯基-2-环戊烯-1-酮(2),曲酸(3),曲酸单甲醚(4),(S)-5-羟基-2,6-二甲基-4H-呋喃[3,4-g]苯并吡喃-4,8(6H)-二酮(5),7,8-二甲基苯并蝶啶-2,4(1H,3H)-二酮(6),(9Z,11E)-8,13-二羟基-9,11-十八碳二烯酸(7),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8)共8个化合物。化合物1,2是首次以天然产物形式分离到,化合物2的核磁数据为首次报道,化合物5~7为首次从Fusarium属分离到。化合物5对小麦赤霉菌、荔枝炭疽菌显示强抗菌活性。
- 陈嘉晴朱水容钟毓李晓琪张小琳杨玉莹何泽康佘志刚李春远
- 关键词:中华稻蝗抗真菌活性
- 印楝素对中华稻蝗血细胞的毒性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近年来,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害虫产生抗性,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目前多数研究侧重于化学农药对昆虫酶活性的影响,而植物源农药对昆虫的免疫毒理研究较少。【方法】通过给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注射不同浓度的印楝素,用Wright-Giemsa染液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感染后血细胞的形态,对各种类型细胞进行数量统计;酶联免疫测定SOD,POD,PO,AchE,P450氧化酶和CES的活性变化。【结果】实验组血细胞发生固缩、空泡、脱粒和细胞变形等现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后不同时间段浆血胞的数量先升高后降低,粒血胞的数量先降低后升高,感染后期囊血胞数量显著增加;与溶剂组相比,60μg/L和120μg/L的SOD活性被极显著(P<0.01)激活;60μg/L和120μg/L的POD活性在注射后6-24 h间被显著(P<0.05)激活;120μg/L的PO活性在6-24 h被极显著(P<0.01)激活;实验组中AchE活性均在10-24 h被极显著(P<0.01)激活;30μg/L的CES活性被极显著(P<0.01)激活;P450活性均被激活,但激活效果不明显。【结论】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使稻蝗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发生显著变化,血细胞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可推测出稻蝗对印楝素的毒害产生免疫反应,进一步探讨了稻蝗的免疫机理。本研究不仅为稻蝗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昆虫的免疫毒理学提供了参考。
- 王小莉张雪娟张欣刘庆华张小民
- 关键词:印楝素酶活性
- 中华稻蝗不同龄期的形态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个体发育中经历体型渐变发育过程,随着龄期增加,一些功能器官逐渐发育完善,并执行相应的功能。研究中华稻蝗的个体发育规律,对于充分认识蝗虫体型的形成规律,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不同虫龄的中华稻蝗身体结构的发育过程,探讨各器官结构的形成规律以及其功能的实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不同龄的后翅、前胸背板、腹板、颜面、后足股节大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虫龄的增加,各结构呈线性增大。PCA法和薄板样条法结果表明后翅从4龄到6龄,翅型结构呈渐变规律,成虫时肘脉域变小,轭脉域及臀脉域扩大,后翅的形状随其功能的实现显著不同于翅芽时期。前胸背板、颜面和后足股节随虫龄的增加在PC1轴呈渐变规律,随着取食和运动能力的增强,前胸背板变得更加宽阔、颜面的颊侧更加宽大,后足股节更加细长。腹板的形状在低龄阶段差异不大,成虫时在后足股节的着生区大而且向外突出。【结论】中华稻蝗不同虫龄间在后翅、前胸背板、腹板、颜面、后足股节等功能器官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龄期的增加,各功能器官的形态呈渐变规律,然而这些功能器官的形成并非等比例扩大,而是形成特定的形态来实现其功能。
- 胡鑫潘晓丹周斌灵王奇美陈佳航王海瑞白义唐亿意
- 关键词:中华稻蝗个体发育
相关作者
- 马恩波

- 作品数:338被引量:1,074H指数:20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稻蝗 飞蝗 DSRNA 东亚飞蝗 基因
- 郭亚平

- 作品数:161被引量:65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稻蝗 东亚飞蝗 RAPD 种群 镉
- 张建珍

- 作品数:254被引量:40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 研究主题:飞蝗 DSRNA 基因 害虫防治 中华稻蝗
- 吴海花

- 作品数:45被引量:135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稻蝗 飞蝗 镉 基因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杨美玲

- 作品数:42被引量:111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稻蝗 DSRNA 东亚飞蝗 飞蝗 合成酶基因